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从西域净土信仰到中原净土宗的转变

句子大全 2013-01-20 16:50:27
相关推荐

一.净土信仰的历史渊源

净土即佛国,全称清净土、清净国土、清净佛刹、佛刹等等,净土思想的最初萌芽可追溯到印度原始佛教时期,成熟于印度大乘佛教时期。佛教中有多种净土,一佛一净土,净土信仰是指相信某一佛国净土真实不虚,无尚庄严,发愿往生其净土,并以实际行动,诸如通过观想念佛、实相念佛、持名念佛等形式来实践其信仰。本文专指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弥陀信仰传入中原后形成净土宗,净土宗是指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后在原有净土信仰的基础上一心专信弥陀净土,称念其名号以求死后往生其净土,并经慧远、昙鸾、道绰、善导等高僧大德的教相判释,全力弘法,伴随其在社会上产生影响的同时逐渐形成的佛教宗派。

1.弥勒信仰的历史渊源

弥勒,汉语音译梅怛丽耶、弥帝隶、梅低梨、梅怛丽、每怛哩、昧怛履曳等多种形式,意译慈氏。梵语Maitreya,巴利语Metteya,犍陀罗语Matrya,吐火罗语Metrak,回鹘语Maitrisimit。从语源学和语义学的角度考察,弥勒这一词语吸收了更为古老的波斯神话、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的国教查拉图斯特拉教(希腊语“琐罗亚斯德教”,汉译“祆教)与古代印度神话及吠陀文化。波斯的太阳神、光明之神密陀罗与印度的太阳、光明之神密多罗同为一个词“Mitra”;波斯语的“慈爱”与《奥义书》的“慈氏”亦同为一个词“Maitri”。它们与梵文的弥勒(Maitreya)、犍陀罗语的弥勒Matraya不仅在词音上极为近似,而且在语义上也基本相同。由此可见,弥勒吸收了上古波斯和印度对太阳、光明之神崇拜的原型,弥勒的文化原型的确深深植根于上古波斯、印度两国主流文化的土壤之中。

2.弥陀信仰的历史渊源

与弥勒及其兜率净土相比,弥陀及其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思想形成的似乎要晚一些。弥陀,中国六朝时意译为“无量寿”,唐代时音译为“阿弥陀”。弥陀,为阿弥陀(Amita)之略称,汉文音译阿弥多、阿弥跢、阿弥多婆等。“阿”为梵音之首字,一切音声,一切文字皆不离“阿”。“阿”的意译为“无”,古代印度认为就语言文字而言,“阿”为万物之根源,诸法之本体。“弥陀”意为“量”,因为阿弥陀具有太阳、光明之神密陀罗的原型,所以,又译为“无量光”,并有12光佛之称。可见,阿弥陀这一语义与弥勒似有同源性。然而,阿弥陀还有其它两个意思:一为无量寿;一为甘露。此二义系后世附加上去的,一则谓其有无限之生命,即彻底脱离轮回苦海,永无生死;二则谓其以“甘露”滋润苦海芸芸众生之心灵,使其枯竭生命达到永恒,即摆脱生死此岸,永拔三界。从语源学和语义学的角度考察,弥陀同样可以追溯到上古波斯与印度的太阳神和光明之神密陀罗(Mitra)和密多罗。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