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评书大全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巴黎圣母院)书评

评书大全 2019-12-01 03:04:01
相关推荐

P001-032,包括本书的原序、定刊本附记,以及第一部第一卷的前三章。原序中强调“命运”这个词,并强烈暗示这和本书的主旨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至于作者在定刊本附记中一再强调的第四卷第六章、第五卷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原稿中就有的,并非后加云云,我倒觉得这是一种心虚的说辞,应该就是后加的!说实话,前三章,尤其是第一章读起来真是非常枯燥乏味,作者自己津津有味地介绍司法宫的一切,以及宗教剧开始前的混乱场面,但和中国式的热闹相比,这些场面的确有些过于粗野,让人产生不适的感觉。再加上历史和文化的隔阂,就更是看得一头雾水了!第二章中,比埃尔•甘果瓦出场,他创作的戏剧中充满了隐喻和象征,令我想起了中国古代小说中那种固定程式、劝善戒恶的小说。第三章题目虽然叫做“红衣主教”,但似乎居约姆•韩更抢风头一些,不知道后面的故事中他是不是个主要人物。

P32-67,是本书第一部第一卷的四到六章,以及第二卷的前四章,共七章。在第一卷的剩余部分中,主角们终于陆续登场——伽西莫多、爱斯梅拉达(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孚罗洛,但最让我感兴趣的确实袜店老板科勃诺尔,这个欧洲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富商,身上真是自带新兴阶级的威风,把官员和教士们都看成臭狗屎。当然,这个角色肯定是雨果刻意塑造的,所以毕竟有些夸张的成分,比如他和乞丐的握手攀谈,估计就并不会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第二卷的前四章中,最精彩的当属爱斯梅拉达的出场,那种惊艳真是无与伦比,和前面伽西莫多的出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地表现了雨果浪漫主义中重视“对比”的观点。而弗罗洛到目前为止,还只是露出了一鳞半爪,但只是这一鳞半爪就足以展现出一种可怕的阴郁和沉闷,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笔力。还有就是可怜的诗人甘果瓦,我总是觉得他的身上带有作者自嘲的成分——诗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到底怎样,恐怕作者雨果的感受更直接,有些时候,也就是比乞丐体面一些罢了,还能有什么呢?

P67-124,是本书第一部第二卷的第五、第六和第七章,以及第三卷。第二卷的三章主要讲了甘果瓦呼唤来了近卫弓箭手队,从伽西莫多手里救下了爱斯梅拉达,但自己却陷入了饥寒交迫的境况。于是他就在市区游逛,不想却被三个伪装的残疾乞丐挟持,并被带到了巴黎盲流的集中地——圣迹区,就在他即将被处死的时候,爱斯梅拉达用嫁给他的方法拯救了他,二人正式结为夫妻。在结婚的当晚,甘果瓦对爱斯梅拉达充满了浪漫的幻象,而爱斯梅拉达却直言告诉他,自己只是为了救他。于是,在吃完晚饭之后,二人分别休息了。

这一段中,我印象最深的情节有三处:一是流浪儿们落在教堂里的破草席,第二天竟被神父当做圣迹保留了下来。其实这种现象在宗教世界里还是非常普遍的。宗教如果作为一种哲学,一种指引人们发现生存价值的哲学,是非常高尚的。但总有人出于各种目的,将其庸俗化,尤其是迷信化,基督教世界的各种神迹,伊斯兰世界的种种极端,我们佛教、道教中各种玄而又玄的传说,无不源于此!二是圣迹区那些伪装的乞丐、骗子和强盗,这个情节足以证明,无论古今还是中外,正常社会的缝隙中,总会有政府管控不到的空间,而这些空间就是所谓的“黑社会”。但“黑”社会也是社会,也有规则,而且往往比“白”社会或“红”社会更加公平、公正、公开,只是违反规则的代价过于沉重或血腥罢了。三是甘果瓦对爱斯梅拉达的浪漫幻象,这又是一个古今中外都存在的现象,即知识分子或文化人总以为自己是受女性青睐的对象,而其实女性更加倾心不是学识,而是力量。这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也有着非常广泛的表现。当然,有句名言是“知识就是力量”,但别忘了,说这句话的人也是一个知识分子。

至于第三卷,则完全是对圣母院以及巴黎的介绍,我实在不知道这部分和小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当然,如果换个角度想一想,比如一部以老北京为背景的小说中,也插上一两章对北京城的介绍,那应该也是非常吸引人的。之所以我们看这第三卷会昏昏欲睡,可能因为我们不是巴黎人或法国人而已。

这一部分中有两个知识性的点可以记录:一是巴黎城最早的风格是罗曼式,后来是哥特式,而雨果生活的时代,正是哥特式巴黎逐渐消亡的时代。二是巴黎共分三个区域,一是最古老的巴黎老城区——巴黎岛,二是大学集中的大学区,三是市民区。其中老城区是宗教区,由主教掌控;大学区是学术区,由大学校长掌控;市民区是工商业区,由商会会长掌控。而巴黎总督则作为国王的代表凌驾三者之上,进行统一管理。平时所说的塞纳河左岸(南岸)就是大学区,右岸(北岸)就是市民区,到现在为止,左岸依然是文教中心,右岸依然是经贸中心。

P125-183,包括第一部的第四卷、第五卷和第六卷的前两章。这部分真是精彩异常,无论是对那些名为“善人”却因迷信而凶狠异常的老女人的描写,还是对弗罗洛阴沉性格形成原因的鞭辟入里的分析,还是对伽西莫多混乱复杂人格形成过程的描写,还是对因为纯粹信仰而遭受迷信者肆意污蔑的现象的表述,还是对建筑艺术和文学艺术二者关系的哲学思考,还是对司法界闭目塞听的辛辣讽刺,还是对极端宗教信仰压制下人性扭曲的娓娓道来,都显示了作者无与伦比的思想和表达能力!读过这部分之后,我就不会再质疑《巴黎圣母院》以及雨果的伟大了!这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这么几点。

一是弗罗洛这个人物性格的形成,以及因为这种性格而遭受污蔑的相关内容。无疑,弗罗洛是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但在作者看来这种信仰却和人与生俱来的天性相违背,尤其是处在一个人性已经解放、宗教已经瓦解的社会中。所以,前文红衣大主教出场时并未受到群众攻击的原因竟然是他为人比较放浪形骸,不守清规戒律;而弗罗洛被大家诟病、诬陷、害怕的原因竟然是他过于坚定的宗教信仰,以及过于坚持的宗教原则。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屈原,想起了那篇著名的《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时候,那么“清”也许就变成了浊者眼中的“浊”了!当然,二者不同的是,屈原为了自己的坚持放弃了生的权利;而弗罗洛则最终败在了欲望的脚下。这也许就是东西方文明的不同,我们的伦理式文明是不压制欲望的,只是给欲望画一个圈,当然,有时这个圈的确紧了些;而西方的宗教式文明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否定欲望的,而欲望却又难以否定,于是就在高压下产生了种种畸形的变种,变得更加不堪了。

二是伽西莫多混乱复杂的人格,最令我震撼的一句话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从周围发现的只是憎恨,他也学会了憎恨,他有了人所共有的凶狠,他拾起了别人用来伤害他的武器。”伽西莫多只是一个典型到极致的例子罢了,在咱们的身边,不那么典型的例子又有多少啊,在诅咒中成长的灵魂,必定以诅咒他人来满足自己,这应该是个真理。

三是作者雨果关于建筑艺术和文学艺术的精彩哲思。我不敢说我读懂了这一章,我只是觉得作者以建筑艺术作为宗教统治世界时的一种象征——集权、专治、庄严、统一,所有的艺术都以宗教为核心,都为宗教服务,都必须表现庄严的宗教题材,都必须遵循和谐统一的风格;而文学艺术则是世俗世界的象征——分散、自治、优美、凌乱,所有的艺术各自为政,没有了核心,没有了统一的原则和素材,大家都是自由的,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独自发展。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就是因为宗教垄断知识的局面被印刷术打破了,知识作为强有力的武器,不再只掌握于宗教手中,所以这个核心自然而然地走向崩溃。这又使我想起了西周崩溃后礼崩乐坏的情形——正因为混乱,才会有自由;正因为知识从官学走向私学,才会有百家争鸣的盛况。统一与分裂,到底哪个更好,真是一个难解的问题!其中最令我感到震撼的一段话是:“而且,当建筑艺术已经只是一种像其他艺术那样的艺术时,当它不再是一种艺术的总和、一种统治一切压制一切的艺术时,它便不再具有阻挡其他艺术的力量了。那些艺术便自行解放,脱离了建筑家的掌握,各自走它们自己的路。它们全都达到了这种决裂的地步。分离在增长,雕刻变成了雕塑艺术,画片变成了绘画,音乐摆脱了经文。那真如同一个帝国在它的亚历山大死后便瓦解了,它的那些省份便都自封为王国一样。于是产生了拉斐尔、米盖朗琪罗、若望•古戎和巴来斯特里纳,那些在光辉的十六世纪里涌现出来的优秀艺术家。”这段文字使我想起了《庄子•天下篇》中那段:“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二者的叙述是何其相似啊,但其中的情感却完全相反。雨果是乐见这种统一到分裂的变化的,他认为这是一种进步;而庄周却发出了无限感慨,认为这是一种无法挽回的令人伤感的倒退!文化,真是奇特的东西,让人迷惑,但又让人沉迷其中。

四是对于司法界辛辣的讽刺——一个聋子稀里糊涂地审判另一个聋子,所有的所问非所答中都蕴含着作者对不公平的世界的控诉和鞭挞,这又让我想起了《儒林外史》。

五是《老鼠洞》中对苦修者深深的怜悯,那一个个遍布巴黎甚至欧洲的苦修者的小房子、深井、洞穴,难道不就是曾经遍布中国的贞节牌坊吗?那些好奇地张望苦修者、并对他们施舍怜悯的市民们,不就是从祥林嫂悲伤的故事中汲取营养的三姑六婆吗?人性的恶,是穿越时空的,是高度相似的,是明明同质却相互攻讦的,是可怕的,又是可笑的……

P183-235,这部分包括第一部第六卷的三到五章,以及第二部第七卷的前两章。这部分是故事的第一个高潮,解开了两个谜团,一是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的身世,二是爱斯梅拉达埋在心里的爱情。

在《一块玉米面饼的故事》这一章中,作者借来自兰斯的马耶特太太之口,讲述了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的身世。原来,爱斯梅拉达是一个妓女的女儿,而伽西莫多是吉普赛人(作者都翻译成了“埃及人”,虽然单词上是对的,但会对不了解相关背景的读者产生错误的引导,因为相传吉普赛人自称是埃及人,所以欧洲各国都叫他们“埃及人”,音译过来就是“吉普赛人”),两个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被算命的吉普赛人掉了包,爱斯梅拉达的母亲巴格特还因此得了精神方面的障碍,被乡里以为投河自尽了。而伽西莫多则被兰斯的主教大人送到了巴黎圣母院。这本来已经狗悲惨了,但作者还是不准备放过故事中的人物和可怜的读者,因为爱斯梅拉达的母亲巴格特竟然没有死,反而来到巴黎,在“老鼠洞”里成了苦修女,每天对着女儿的小鞋子祈祷,并对经过屋子的女儿进行恶毒的诅咒,因为她认为所有吉普赛女人都是小偷、人贩子、恶魔,因此成了爱斯梅拉达最害怕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个就是副主教弗罗洛)。这个情节过去之后,又转到了爱斯梅拉达的爱情。前文已述,爱斯梅拉达已经有了名义上的丈夫甘果瓦,现在又因为给受刑中的伽西莫多水喝而被他倾慕,接着又通过和弗比斯第一次正式见面揭示了她对弗比斯的爱慕,又通过甘果瓦和弗罗洛的对话揭示了弗罗洛对爱斯梅拉达畸形的爱意。单单这个复杂的多边爱情,以及几种不同的感情或者关系,就注定了这是一场悲剧的开端。

这两部分内容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如下几点:一是当时中产阶级的浮夸、虚伪和伪善,这在几个斗嘴的“太太”身上就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二是巴格特对女儿刻骨铭心的爱,以及由这种爱遭受突变后变成的偏执可怕的恨。虽然她为此成为一个苦修女,但上帝其实根本解救不了她,因为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这是一种可怕的执念,她苦修也因此都付诸东流了。三是市民的麻木不仁,这种隐藏在宗教信仰外衣下的迷信的麻木不仁,和鲁迅笔下的“看客”真是相同的灵魂。但遗憾的是,人家的看客在不断减少,咱们的看客可能反而增多了。四是弗比斯和弗罗洛这两个人物的塑造,真是大师的功力。弗比斯那种既有贵族气质,又有军痞习气的感觉,表现得非常高超,而且这个人给人一看就是个墙头草,肯定没有自己的主见,甚至连自己的好恶都无法坚持,爱斯梅拉达肯定会毁在他手里。而弗罗洛那种畸形的爱意,也表现得非常充分——既要坚持自己的宗教戒律,又控制不住原始的欲望;既因此憎恨勾起他欲望的姑娘,又在心里希望独占她,不能看任何男人和他有亲密的接触;既想占有她,又想毁灭她……这种矛盾,其实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只是我们身处其中,感觉不到或是不愿感觉罢了。

P235-290,包括第二部第七卷第三章到第八章,以及第八卷的前三章。在这部分中,故事开始走向悲剧——伽西莫多和弗罗洛不可救药地爱上了爱斯梅拉达,伽西莫多因为爱情已经对敲钟失去了兴趣,而弗罗洛更是因此掉入了变态的深渊。当他因为跟踪弟弟遇到弗比斯时,嫉妒的怒火已经将他的灵魂无情吞噬。于是,他决定促成弗比斯和爱斯梅拉达的幽会,不仅要以此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更是预谋在这两个小情人亲热的时候给他们送去最残酷的报复!因此,一系列的阴谋(弗罗洛的蓄意报复)和巧合(旅馆老太婆失落银币)共同将爱斯梅拉达送上了宗教法庭。在糊涂的证人、蓄意的起诉和残酷的刑讯交织的蛛网上,爱斯梅拉达这只美丽的蝴蝶终于被牢牢地网罗住了——她和她的小羊,都被判死刑!

最精彩的部分毫无疑问应该是《命运》和《临河的窗子》这两章。《命运》中,弗罗洛用苍蝇丧命蛛网来阐述自己的对命运的理解。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他对爱斯梅拉达命运的看法,其实也是他自己,甚至世间所有人命运的可怕写照!爱斯梅拉达固然是逃脱不了弗比斯的虚假追求和弗罗洛因爱生恨的迫害,然而弗比斯就逃脱了那桩没有爱情的婚姻了吗?弗罗洛就逃脱了灵与肉可怕的撕裂了吗?都没有!书一直到这里,才明确地和开头的那个“命运”照应起来。而《临河的窗子》中,对弗罗洛变态爱欲的描写真是令人恐惧——他爱爱斯梅拉达,所以不愿看到别人占有她;但他又爱真理和上帝,所以又千方百计地想证明她是一个祸害;他憎恨弗比斯,但又想通过他证明爱斯梅拉达的堕落;然而又不愿看到弗比斯得手,所以在阴暗的角落从背后捅刀子!这一切的缠绕和纠结,共同造就了复杂的弗罗洛,而弗罗洛又是一种灵和肉的矛盾的代言。于是,整部作品就顺着这条线索走向了深刻!另外还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就是《钟》这一章对终生的描写,可谓是世界文学之林中,对声音描写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P291-302,是本书第二部第八卷的第四章《抛掉一切希望》。这一章是将弗罗洛的可怕性格进一步推向深入的关键一章。爱斯梅拉达被关到了地牢,弗罗洛的计谋得逞了,他希望以保全性命为条件向爱斯梅拉达交换自己渴望的爱情(或曰欲望?)。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爱斯梅拉达所关心的只有弗比斯是否还活着,而对弗罗洛伸出的橄榄枝不屑一顾——要知道,这时的她已经经历过酷刑,已经深知除了弗罗洛之外她已经没有任何求生的希望了——但是她依然坚定地选择了死亡。

而此时弗罗洛的反应也是非常值得玩味的,他在临走的时候竟然骗爱斯梅拉达说,弗比斯已经死了——大多数读者看到这里,肯定会觉得弗罗洛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这和他渊博的知识、崇高的地位根本不相配——然而这正是爱情(或曰欲望?)的魔力,因为爱情是有独占性的,是不能分享的,是可以让一个正常然疯狂起来的。所以,弗罗洛的反应其实更加真实。爱斯梅拉达为爱牺牲生命,弗罗洛为爱(或曰欲望?)堕入深渊,这两个人都是最最真实的反应,而本章的题目是“抛掉一切希望”,正是两个人所面临局面的共同写照!

P302-306,是本书第二部第八卷的第五章《母亲》。这一章估计是全书中最最残酷的一章了——没有什么情节比一个母亲在持续诅咒自己的孩子,并在孩子要被诬陷并处死的时候,却感谢上帝更加残酷的了!然而这一切都是“命运”,都是命运对渺小的人类的无情捉弄。不知道我是否能庸俗地理解为:只有原谅,才能被宽恕;如果永远放不下,再多的忏悔都只能招致更多的厄运。佛家所云“执念”就是这个意思吧?

P306-321,是本书第二部第八卷的第六章《三人心不同》。爱斯梅拉达最终还是走向了绞刑架,然而围观的群众们却有了一些变化——面对着被虐待(只能穿一件衬衫)的美丽的少女,大家都生出了一丝怜悯,不像之前那样只是一味地看热闹了。我觉得,毕竟人们对于“美”还是给出了更多的耐心和关怀的。然而最令人倒胃口的,却是弗罗洛阁下,他竟然还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向爱斯梅拉达求爱,并且在被两次拒绝后,依然心怀怨愤。戏剧化的一幕是,爱斯梅拉达看到了她朝思暮想的弗比斯,一个刚和未婚妻调情被拒,面临“严审”的花花公子。

爱斯梅拉达在“临终”之前,依然没有看出弗比斯的真面目,依然想得到他爱,真是令人着急和惋惜。对比弗比斯未婚妻的应对老练和矜持自制,平民的傻姑娘和贵族的机灵鬼就完全展示在读者面前了。然而这个陷爱斯梅拉达于死刑中的公子哥儿,却并没有因此而生出一点儿负罪感,相反他关注的却是怎样把之前的谎话圆回来,这真称得上是一个无耻之徒!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伽西莫多——一个外表连人都算不上的怪物,却有勇有谋地把爱斯梅拉达救到了圣母院中。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真是个复杂的问题。

P322-336,是本书第二部第九卷的前三章。第一章《昏热》主要写了弗罗洛在认为自己害死爱斯梅拉达后,在巴黎大学城中的一段暴走,其中用了很多修辞和心理描写,深入人物心理的程度我认为已经接近了意识流的感觉,将弗罗洛那种高度矛盾的心理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既认为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又难以抵挡发自心底的那种想占有爱斯梅拉达的欲望。最终,这位虔诚的主教大人还是败给了自己的欲望,这种败给欲望的羞耻心理甚至使他放过了光明正大裸露欲望的最亲爱的弟弟!

而后两章《驼背,独眼,跛脚》和《聋子》则将重点放在了伽西莫多身上——题目中涵盖了他所有的缺陷,但内容中却呈现出了他身上所有发光的优点。伽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的感情,与其说是爱情,其实还不如说是对美的纯粹的追求——因为只有像伽西莫多这样丑陋的人,才会对美更加的敏感,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当然,丑人对美的敏感也未必是好事,因为这种敏感也许会转化为可怕的嫉妒,毕竟这个世上有多少美是毁在丑的嫉妒中的!这两章中无论是对伽西莫多还是对爱斯梅拉达的描写都是很真实的——伽西莫多的自卑和爱斯梅拉达的畏惧,都是寻常人的正常反应,这也是造就名著的因素之一吧!

P336-346,是本书第二部第九卷的第四章《陶罐和水晶瓶》。接着昨天说的“寻常人的正常反应”这个话题,本章基本上都是在写爱斯梅拉达那无药可救的所谓爱情——弗比斯一心想甩掉爱斯梅拉达这块儿“狗皮膏药”,尽管他的内心还是有一丝的内疚;而爱斯梅拉达则依然为了想见他一面而无情责怪自己的救命恩人伽西莫多。爱情使人盲目,而美貌又是左右爱情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我们也没有资格去指责爱斯梅拉达的所作所为,这都是一个被爱情冲昏头脑的人会做的事情。这一章中,借伽西莫多之手,写出了陶罐和水晶瓶这一出极具寓言色彩的情节,是和伽西莫多的身份多少有点儿出入的,这使得伽西莫多仿佛是一个文艺青年,而不是一个畸形的教堂敲钟人,这也许是作者投射了自己的影子吧。

P346-351,是本书第二部分第九卷的第五、六两章《红门的钥匙》和《红门的钥匙续篇》。第五章中,弗罗洛突然发现爱斯梅拉达没有像他设计的那样被绞死,不但活得好好的,还活在圣母院自己的眼皮子底下。于是,他重新陷入了复杂、纠结的心境中——吃惊、恐惧、不甘心、不死心,还有一点点释然。他因此把自己关在小屋里,连自己的亲弟弟都不见,然而却无法抑制自己的冲动,在一系列的折磨中,他最终决定再次尝试向爱斯梅拉达表白。第六章中,弗罗洛真的拿着钥匙进了爱斯梅拉达避难的小屋,再次无耻地向她表白。而爱斯梅拉达则拿起了从未拿起过的,伽西莫多给她的铁哨子,将伽西莫多呼唤到身边。在伽西莫多的苦苦哀求,以及爱斯梅拉达的以死相拼下,才悻悻离去。然而,他已经打定了主意,绝不会把爱斯梅拉达让给别人,既不让给甘果瓦,也不让给弗比斯,更不让给伽西莫多!这两章中,再次强化了对弗罗洛难以抑制的欲望的表现,让他的形象从令人可怜、可鄙,发展到了令人恶心、厌恶的转变。而伽西莫多则更多地获得了读者,甚至爱斯梅拉达的喜爱。

P352-362,是本书第二部分第十卷的第一章《甘果瓦在倍尔那丹街上有了一串妙计》。本章写了弗罗洛希望甘果瓦把身处圣母院的爱斯梅拉达换出来,然后替她死。然而甘果瓦却并不希望这样,于是想出了怂恿吉普赛人来圣母院抢走爱斯梅拉达的计策。这一章中有个问题我没有弄明白,就是为什么大理院会再次关注爱斯梅拉达的案子。是弗罗洛干预的结果,还是弗罗洛的一个谎言?如果是他干预的结果,为什么他又要甘果瓦来救爱斯梅拉达呢?如果不是他干预,大理院又怎么会管这样的闲事呢?难道是弗比斯或是弗比斯的未婚妻从中作梗?这一切都是未知数,还要在下面的章节中寻求答案。然而,我们能够肯定的是,除了伽西莫多,没有人愿意为爱斯梅拉达献出生命,无论他们嘴上挂着多么甜蜜的誓言。

P362-386,是本书第二部分第十卷的第二到四章《当你的乞丐去吧》《快乐万岁》和《一个帮倒忙的朋友》。主要写了弗罗洛的弟弟若望去找百感交集的哥哥要钱,虽然他用尽了之前用过而且路试不爽的一些小伎俩,但是哥哥依然还是狠心地让他空手而归。即便最终他发誓要去当乞丐,他的副主教哥哥也没有就范——可见爱情(或曰爱欲)是多么强大啊,足以使一个人将从来视为唯一寄托的亲情都甘拜下风——而他真的去投奔了圣迹区的流浪者们,心满意足地成为了他们的一员,并积极怂恿打算去营救(哲学家甘果瓦迫于弗罗洛的威胁想出的妙计)爱斯梅拉达的流浪者们去进攻、洗劫圣母院,甚至鼓动他们烧死自己的主教哥哥!弗罗洛和若望这对兄弟,真是极致的克制和极致的纵欲两个极端的对比。然而这看似极端的不同,其实正是最大的相同——他们都在极端的行为中失去了自我,成为了“理念”的牺牲品。

第四章中,圣迹区的流浪者们开始进攻巴黎圣母院,正如作者所说,他们的初衷也许是营救爱斯梅拉达——他们心中的女神。然而真正行动起来的时候却是各怀鬼胎——有的觊觎圣母院的财宝,有的要发泄一腔的怒火,有的纯粹是放纵自己的破坏欲(这真是像极了历史上形形色色的所谓“革命”或者“起义”,正如那句众说纷纭的名言一样“自由,有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但他们都没有料到,爱斯梅拉达有一个真正的保护神——伽西莫多。这个又聋又哑又畸形的怪物是发自肺腑爱着爱斯梅拉达的,所以当他看到这群浩浩荡荡攻打圣母院的流浪者时,竟然以为是来抢夺并绞死爱斯梅拉达的敌人,所以他想尽一切办法进行抵抗,甚至活活摔死了弗罗洛的胞弟,那个对攻打圣母院最积极、最勇敢的磨坊的若望!我不知道此时此刻弗罗洛在哪里,他是不是明白圣母院前这场战斗的具体情况,他对自己亲弟弟——那个他曾经珍爱如生命的亲弟弟——的死作何感想。但我大胆地估计,此时的弗罗洛副主教应该已经被欲望填满了躯壳,对这一切都已经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了!

P386-415,是本书第二部分第十卷的后三章《法王路易的祈祷室》《小火把在闲逛》和《沙多倍尔来支援了》。这三章中第一章篇幅最长也最精彩!为了读懂这一章,我还专门又查了路易十一的资料,这个家伙十几岁的时候,就带头造自己老子查理七世的反,失败被老子原谅之后,还是死心不改,最终投入劲敌勃艮第公爵的怀抱,在老子死了之后即位称王。而反过来就开始逐个消灭当年同盟反对老子的盟友,包括勃艮第公爵。在位期间鼓励工商,打压贵族,消灭封建割据势力,用阴谋、外交和武力基本统一了近代法兰西,是个老奸巨猾的专制君主。而作者雨果在这一章短短的篇幅内,就把他这种集狡猾、残忍、专制等多种侧面于一体的性格,塑造得深入人心!

先是通过描写他的衣着和神情,尤其是和自己身着华丽服装的大臣的对比,以及对账目的关心,让人觉得这是一个有能力、有毅力的人;再通过他把政敌凡尔登主教关在笼子里十几年,表现了他的残酷无情;接着通过他面对巴黎骚乱(其实是流浪者们去攻打圣母院营救爱斯梅拉达),想到的不是救援,而是鼓励平民造贵族的反,从而表现了他的狡猾和诡诈;接着通过甘果瓦和他的对话,表现出他是一个专断但并不糊涂的君王;又通过大臣(医生和理发师)向他讨封赏,他的不同态度,能让人清楚地感觉出他是一个大权在握的君主;接着通过他和袜店老板(商业国家的使者)的对话,表现了他的自负和自绝于历史潮流(这个应该是后人回望时的认识,他在当时的君主里,应该是比较鼓励工商业的);最后通过他从巴黎总督那里得到的假消息——骚乱并不是针对主教的司法宫,而是针对他保护之下的圣母院——后怒不可遏地要杀掉骚乱者,以及误认为骚乱者要杀死(其实是营救)的爱斯梅拉达,表现了这个人的狡猾和狠毒。

就是这样一个集狡猾、残忍和专制于一身的老年君主,在近臣(医生和理发师)的簇拥下,躲在坚实城堡中去治理国家,在咱们今天看起来是多么可笑,但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又是多么普遍的现象啊,甚至同样的情况就曾经发生在我们生活的国家,我们生活的城市,离我们并不久远的年代!而这样一种统治模式,无疑会因为误判形势——就像路易十一两次都没有从臣下那里弄清楚骚乱的真实情况一样——而做出很多错误甚至是愚蠢的决策,而这只是这种模式的最顶层,向下的每一个层级估计都是这样,就像巴黎总督搞错骚乱的情况那样。

后两章则分两路写了弗罗洛胁迫甘果瓦要趁乱骗走爱斯梅拉达,和国王的军队奉命到圣母院去平定“叛乱”并绞死“女巫”。而可悲的是,一心想要保护爱斯梅拉达的伽西莫多,还以为这些人是来阻止暴民的!这真是残酷的“命运”啊!

P416-457,也就是本书的最后一卷,第十一卷的四章内容《小鞋》《“白衣美人”》《弗比斯的婚姻》和《伽西莫多的婚姻》。这四章对全书进行了终结,将之前放出去的线索一一收拢回来。

第一章中,甘果瓦在弗罗洛的胁迫下,将爱斯梅拉达骗出了圣母院,之后甘果瓦带着小羊加里走了(甘果瓦对小羊的喜爱似乎有些变态的倾向),而弗罗洛则将爱斯梅拉达强行带到了格雷沃广场,对她进行最后的逼迫,迫使她在绞刑架和自己之间选择一个。爱斯梅拉达并没有被他吓倒,依然称他为凶手。于是他就将爱斯梅拉达交给了痛恨吉普赛女人的隐修女,自己则去给国王的军队报信。谁知,隐修女和爱斯梅拉达凭借小鞋子确认了母女关系,二人时隔十五年终于相认!然而短暂的团聚之后,迎来的却是国王的军队,在经历了欺骗、威胁、哀求之后,军警们还是抓走了母女俩。隐修女在拼尽自己最后的力气解救女儿之后,倒地死去,而爱斯梅拉达也最终被绞死了!这一章中,最为精彩的文字是弗罗洛最后一次对爱斯梅拉达的告白和威胁,那种欲罢不能但又无能为力,既可怜、可恨又可耻的形象,真是令人感慨!

第二章又回到了圣母院,伽西莫多发现爱斯梅拉达失踪了之后,虽然异常痛苦和悲伤,但还是开始怀疑弗罗洛了。而弗罗洛在钟楼顶上“观赏”爱斯梅拉达绞刑时不经意的一个微笑,终于使伽西莫多证实了自己的怀疑,于是他将养育了自己的副主教大人推下了钟楼。但作者没有让弗罗洛死得很痛快,竟然设计让他抓住了屋檐、踩上了水槽,作者要让他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慢慢地死!事实证明,副主教大人也是个怕死的寻常人,但命运既然不饶恕“苍蝇”那也就不会饶恕“蜘蛛”,他最终还是摔下来见了魔鬼!而伽西莫多看看他,再看看被绞死的爱斯梅拉达,说出了那句让所有读者都为之伤心感慨的话“啊!都是我爱过的人呀!”

第三章介绍了甘果瓦的结局,他成了一个疯疯癫癫的剧作家;而爱斯梅拉达深爱着的弗比斯(在生死关头,不顾死亡地呼唤了他,从而毁灭了自己)则结束了自由放荡的生活,结婚了,作者称为“悲剧的收场”。第四章名为《伽西莫多的婚姻》,原来这个可怜却善良的畸形人,竟然自愿爬到抛弃爱斯梅拉达的坟场中,和她相拥而死!

最后的结局,真的是“尘归尘,土归土”。罪恶虽然得到了惩罚,然而善良也没有得到回报!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毁灭给你看,真是一语中的!然而,从伽西莫多的角度来看,他毕竟还是得到了爱斯梅拉达,即便已经是死亡了的爱斯梅拉达,“求仁得仁,又何怨焉”!当这一切都结束了之后,再回头看序言中那句话:“这些字母所蕴含的悲惨的、宿命的意味,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他多方寻思,尽力猜测那痛苦的灵魂是谁,他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个罪恶的或悲惨的印记留在古老教堂的额角上之后才肯离开人世。”真是让人生发出无限的感慨!与其人云亦云地称这部巨著写的是“美与丑、善与恶”,真的不如好好探索一下作者的心灵,好好琢磨琢磨作者将“命运”这个词语作为整部作品生发点的原因——美与丑、善与恶能怎样呢?在命运的面前,它们统统都灰飞烟灭了!如果非要用中国传统思想来衡量这部作品的话,我觉得她更倾向于道家、佛家的思想,虽然有些牵强附会,但给人的感觉真是这样。最后感叹一些人和书的际遇问题,哪些书该什么年龄读,还真是强求不得。十几岁时曾经读过《巴黎圣母院》,当时真是觉得味同嚼蜡,完全没有任何兴趣,等到现在再读,真是感到经历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所以,我对目前教育界强行要求学生“读名著”的做法,还是持一贯的保留态度,不是应不应该读的问题,而是读懂读不懂的问题,很多事情强求不得!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