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评书大全

《多年父子成兄弟》――平平淡淡才是真(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精选集))书评

评书大全 2019-11-29 17:14:01
相关推荐

读这本书大约有个把月时间。读的断断续续,像江南夏天的雨,时来时走,难以留痕。说起汪曾祺,汪老,是我现代作家中最为喜欢的一位。他和梁实秋一样,都是因为会“吃”且会“写吃”而被我得知。因为那些食物的鲜活和文字的温柔,让我对这位作家情有独钟,一味地寻找他的作品细细品尝。汪老称他写作和做菜是一样的,都是要花功夫,用心,从生活各处寻得经验的,这或许可以叫“做饭哲学”。

《多年》不仅仅讲的是汪老的父亲及家人亲属,更有他漫长的一生中遇到的一切留有印象和情感的人。无论是童年时光中重拥轻掠而过的人,还是在西南联大读书时的同学老师,亦或是他工作后遇到的同僚、朋友、戏友等等,他都用自己独特的笔触将这些或许不起眼或许无人记得或许几十年后将被遗忘或许早已离开人世的人物一一记录下来,让我们这些读者,让接下来一代又一代人可以通过这些白描式的笔法看到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情和景,爱与美。

尤其令我产生共鸣的是在西南联大那一段回忆与曾经看的电影《无问西东》的重叠,那一瞬间两处记忆的重合和惊讶让人欣喜无比,仿佛童年时无意种下的枇杷树,长大后突然发现它结出了果子,当然我的重叠没有具体的果实,却让我对于那句话再此深信不疑:“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见的人,最终会融入你骨血的一部分,成为你成长的养分。”当初那部电影在我的脑海里或许是浮光掠影,但是在读到那一段真实的故事我却体会到那些散在四处的光慢慢的聚合在一起成为了一个再也无法忽略的灯火,记忆中的人生动起来,不再是冰冷冷的一张照片了。

汪老此人爱好广泛,本事也多。书法、绘画、戏曲、厨艺、写作等等都在《多年》中一一展示给读者。读《人间草木》时可以看到一个对于植物有着充分观察与研究的汪曾祺,而读《多年》就能看到一个真实的鲜活的完整的丰富的汪曾祺。这是一个难度更大却也有趣的过程,反思自我且将自己看到的自我用文字表现出来,又不像巴金的《忏悔录》那般深刻沉郁,而是东拼西凑,像在画一幅自画像一样,耳朵是招风耳还是顺风耳,鼻子是塌鼻子还是挺鼻梁,眼睛是圆圆杏仁眼还是细长丹凤眼,这一切都由汪老一支笔定夺,能将自己写的置身事外又亲切可感的也是一项本事。鲁迅的《孔乙己》之所以看的让人于心不忍、心生怜悯却又冷漠自持就是因为将故事的视角变成在咸亨酒店温酒的“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自然而然的就认为是我而不是“我”了,于是一切经过都仿佛深有所感、亲身经历,更添哀愁。

书中提到的大大小小的人物少说几十位,看书的过程中我是一边认识新人一边忘记旧人,狼狈不堪,因而对于汪老强大的记忆力实在佩服。不仅是人,连整个人的外貌、家庭、语言、动作、神态、生活经历甚至一生都可以纳入脑海,当然知道这也是在写作之前漫长的收集材料和准备过程中形成的,但是能够将记忆深处浅浅踏过几脚的人拉到眼前也是一大难题,不知道汪老是花了多少功夫和精力回忆这些故人。

尤其是文革时期,汪老可以说是遭遇了很多不公正的遭遇,他却仍然怡然自得,用他的话说叫“随遇而安”而非“随波逐流”。他不像很多伤痕文学作家将自己的惨痛经历看作人生的一块伤疤,他将这些仅仅当做一场比较坎坷波折清贫的经历。所以无论是读他童年时有趣富饶丰盛的生活,还是读抗日战争时期在西南联大时物质文明有些缺乏、精神文明十分充足的日子,亦或是文革时期被打成“右派”上山下乡参与劳动,一身文字沦为汗水时的经历,再者文革过后逐渐恢复正轨越来越舒适的年岁,他内心的童真、温暖和好奇从未磨灭过,甚至在经历越来越多后慢慢沉定为一种温和的气质。曹文轩先生在序《水洗的文字――读汪曾祺》中提到过汪曾祺作品中的水的柔性与他笔下的人的柔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受戒》里的小英子、《大淖记事》里的巧云、《珠子灯》里的孙小姐都是柔美恬淡的女子,这一点读了汪老的作品都会有所感悟。

很是被汪老记忆里的家人、亲朋好友、陌生人、邻居等等吸引,每一个人都各有特色且风韵十足,要说最吸引我的是汪老的父亲。

这是一位有些传奇的人物,吹弹拉唱、琴棋书画、人情世故样样精通,用汪老的一句话总结就是“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尤其是他对人生那种豁达明朗,对于子孙教育的开明温情,都让人望其项背。这样一个人物,一生中获得了很多人难以到达的成就,却仍然保持着自省自谦自得其乐的态度,在那样的时代可谓难求。对于汪老生活的那个年代有种一种敬仰之心,读到汪老小时候被祖父教着练欧体、颜体、魏碑、王羲之,带着读唐诗宋词《论语》写八股文,眼前会浮现出那个时代的人物群像,穿着细软衣裳的孩子规规矩矩坐在高大的檀木书桌前拿着毛笔一笔一划的照着字帖上练字,旁边是坐在黑色的沉沉的木头椅拿着一本《庄子》在捧读的祖父,窗外是和煦的阳光与夹杂在风中不绝的细微人声,也是一大妙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