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评书大全

英国文艺复兴的开端: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书评

评书大全 2019-11-24 10:30:01
相关推荐

有一部电视剧名叫《爱在哈佛》(2004),在哈佛法学院的课上,法学教授问一名学生:What novel has deeply impressed your mind?那名学生愣了一下回答说Utopia by Thomas More。教授扬了扬眉头说道:It is a book which every judicial person must read,what part of the book left you with the deepest impression?学生就说是《乌托邦》所建立的诸法律条文中的一条:All the lovers have to see their partners naked before they get married。相信读过《乌托邦》的同学们也会对这一条文印象深刻。不过法学教授则谈到了《乌托邦》中另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其中有立法却没有律师,莫尔认为“律师是吸着人类伤口活下去的百害无益的害虫”。 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每一个judicial person都必要读这部fiction呢?而考虑到莫尔本人也是攻读过法学并且当过律师的人,问题就变得更具有悖论性了。

一、 莫尔是谁?

托马斯·莫尔生于1478年2月7日的英国伦敦,卒于1535年7月6日的scaffold。他幼年丧母,是由曾经也担任过律师后来又是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父亲John More带大的。不知这是否影响了他对女性的看法,后来反映在了他娶妻和培育女儿的风格上面。

他在St. Anthony’s School学习拉丁文。13岁的时候进入John Morton家做侍者(household page),而后者是the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and Lord Chancellor of England。Morton倡导着一种“New Learning”,可以称之为“humanism”或者“London humanism”,所以《英国人文经典读本》一书以More作为开头是比较合宜的。1492年莫尔进入Oxford接受古典教育,学习古希腊语,并受到了柏拉图思想的影响,同时也接触到了一些人文主义者如Thomas Linacre、William Grocyn、John Colet等。但是两年后他的父亲便迫使他去离开牛津去了New Inn以及Lincoln’s Inn学习法学,直到1502年他被called to the bar,取得了律师资格。

根据荷兰人文主义者,莫尔的好朋友Erasmus的说法,莫尔在此之间的几年是住在修道院里并且有打算放弃律师生涯而成为一个monk。他还认真研究过奥古斯丁的作品。虽然最后成为了一名议员,并且娶了比他小10岁的John Colt,但他始终都是一个献身于上帝的Christian layman。他和John Colt愉快地生了三个女儿一个儿子,还领养了一个孤儿。1511年,John Colt去世,莫尔在一个月内娶了第二任妻子,寡妇Alice Harper Middleton,据说是为了不让自己没有妈妈的命运再度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现。莫尔说他的第二任妻子nec bella nec puella,也就是既不漂亮也不少女,但他们还是很愉快。

1509年,亨利八世即位,莫尔相继担任了一系列的官职,1521担任副财务大臣并受封为爵士。作为亨利八世的secretary和personal advisor,莫尔的影响力越来越大。1523年在Wolsey的推荐下,莫尔被选为下议院议长,并于1525年成为了兰开斯特公爵领地大臣。最终在1529年继任Wolsey,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Lord Chancellor——英国大法官。

《易·丰》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乎人乎。”莫尔本来和亨利八世一起反对欧洲正蓬勃发展的宗教改革运动。然而因为陷入了爱河,亨利八世遂不顾教皇克雷芒七世的意见,而与阿拉贡的凯瑟琳离婚并与宫女安妮·博林结婚。1534年,亨利八世让议院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自己成为英国国教的最高首领,并要求全国臣民对此宣誓,莫尔则因为拒绝宣誓而被打入伦敦塔。

1535年,莫尔在由新王后安妮·博林的father,brother and uncle等人组成的法官的判决下,被定为叛国罪,接受死刑。在当年的7月6日,he stepped on the scaffold and was beheaded.

二、莫尔写了什么?

在1512年至1519年间,莫尔写作了History of King Richard III,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传记,其在文学技巧和古典训诫层面上的意义要甚于在其史学方面的精确。其中的戏剧性写作手法也超越了中世纪的典型chronicles,可以称之为文艺复兴最早的英国史学著作之一。该书同时分别以英文和拉丁文写作而成,做个不太好的类比,就像是田晓菲说自己的Visionary Journeys(《神游》)是分别以英文和中文写作而成的,也就是并非一本翻译自另一本。这部书还极大地影响了莎士比亚的戏剧《理查三世》。

莫尔最著名的作品当然是1516年以拉丁文写作出版的Utopia,在将来这部书的名字将盖过莫尔本人,甚至盖过这部书本身的内容。在商务印书馆戴镏龄翻译的《乌托邦》中译本的扉页上,说道这部书的原名是De optimo Reipublicae satu,deque nova insula Utopia,也就是“Of a republic’s best state and of the new island Utopia”,但是这部书最早的名字其实更加长,在上述标题的前面还有“Libellus vere aureus,nec minus salutaris quam festivus”,意为“A truly golden little book,no less beneficial than entertaining”,很具有贺拉斯的传统。“Utopia”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οὐ或者eὐ以及τόπος,οὐ指“没有”,eὐ指“好的”,τόπος指“地方”,后缀-ία是一种典型的toponym,就代表以地名来命名。所以Utopia是不存在的/好的地方,一个理想国。

除此之外,莫尔作为从中世纪过渡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参与时代精神(Zeitgeist)变革的作家,还写有大量论战性的作品,比如关于宗教论战的Responsio ad Luthurum,是用来会骂马丁·路德的。人文主义作家的另一种典型文体作品就是书信,比如他和伊拉斯谟还有和他自己的孩子的书信。另外莫尔还写有一些treatises,以及做过一些对古典作品的翻译工作。

三、莫尔的影响何在?

伊拉斯谟称莫尔为A Man for All seasons,莫尔在后世的影响也确实当得起这一称谓了。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开创了柏拉图或者说全人类以降就隐约内在具有的一种乌托邦情结和乌托邦传统,在这一脉络下,我们又见到了比如在英国Francis Bacon的New Atlantis ,在意大利Thommaso Campanella的La città del Sole(《太阳城》),在法国Voltaire的Candide,ou l'Optimisme等等。而他的影响除了巨大这一特点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巨矛盾,这一点反映在了德国和其它一些国家身上。罗马天主教认为莫尔是一位fervent Catholic,所以将其封圣,并认为他的《乌托邦》是用反讽手法来描述不可能之事。但是马克思主义者却将其称之为空想社会主义,也就是不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

有一名当代作家Aaron Zelman有一本书叫作The States versus the People,在书中他将莫尔的《乌托邦》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作了对比,最终还是没有断定莫尔到底是在反讽还是真心诚意地提倡一种Polizei Staat——police state。这确实是个问题,比如乌托邦这个城邦的起源问题,莫尔对这一点的描述可谓一笔带过,这不禁让我想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政治家圭恰迪尼在他的Ricordi(《格言集》)中说过的一句话:“掌握政治权力可不是凭良心支配就能做到的。细看其源头,几乎全都是以暴力起家——只有在他们自己的国土上建一个共和国例外,其他都是。皇帝是这样做的,教士们也是这样做的。后者使用精神的和世俗的两种武器,对我们搞双重的暴力袭击。”《乌托邦》中的谜团和矛盾远不止这一个,还有宗教宽容问题、对私有制的态度问题等等。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值得敬畏的和反复切磋的对手。

事实上,人们连《理想国》到底是反讽还是诚恳都莫衷一是,所以乌托邦情结一开始就生产了它的镜像——反乌托邦,诸如《1984》、《动物农场》、《美丽的新世界》等等。

四、莫尔在中国的译介

“乌托邦”一词的翻译确实音义兼备,这一译名最早出自于严复手中。而《乌托邦》一书的中译本也有许多种,最通行的还是戴镏龄的商务印书馆译本。而注解最详尽的是联经出版社的宋美璍的译本,但是大陆是买不到的。

国内研究热有过两次,一次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史”,一次是“反乌托邦主义研究”,但是对莫尔本人尤其是《乌托邦》之外的研究还是太少了,目前相关著译只有莫尔的《塔中书》、奥西诺夫斯基的《托马斯·莫尔传》、安东尼·肯尼的《托马斯·莫尔》、考茨基的《莫尔及其乌托邦》,没了,莫尔还有大量的著作基本上都是没有中译的(后来听张沛老师说有《理查三世》的中译,但是我不知道具体在哪里,在此恳请知情的朋友告知、推荐,很想阅读)。其它都是各种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研究,不可胜数。相比之下国外的莫尔研究非常深入而丰富,所以还是看外文书吧。

另外有部电影叫做A Man for all seasons(1966),bbc在2011年还有部纪录片叫A Renaissance Education: The Schooling of Thomas More’s Daughter,讲述莫尔对女儿的人文主义教育,背景贯穿整个Tudor Dynasty,还联系到了伊丽莎白女王和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可谓非常好看,由于时间和篇幅所限,这里就把无限的想象力留给大家好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