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评书大全

《爱和自由》介绍及摘抄(爱和自由)书评

评书大全 2019-11-20 15:20:01
相关推荐

《爱和自由》应该是孙瑞雪写的第一本书。先来讲讲这本书和里面的教育理论的背景。

作者孙瑞雪是国内知名儿童教育专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幼儿教育研究、宣传和办学,在90年代末各大电视媒体节目上做专家嘉宾,同时开始全国巡回演讲。从那时起,早已在国际上盛行多年的蒙氏教育,终于开始被中国家庭知晓。至今为止,孙瑞雪的连锁幼儿园已经在七八个一线城市落地,她的教育理论和演讲稿也被编撰成书,让更多的二三线城市的为人父母,也能比较系统的接触到这套先进的教育理论。

蒙氏教育是由19世纪的一位意大利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玛利亚*蒙特梭利发明的。她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曾两度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从百度的信息来看,与其说蒙特梭利是位教育家,不如说她是人类学家更为合适。因为她是从人类发展角度出发开始研究,发现了幼儿时期的成长对人的一生会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然后才开始从事幼儿教育相关事务的。在这一过程中,她的办学和教育,更多的被认为对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西方社会主流的幼教理论中,却并没有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蒙氏教育在美国至今都没有被官方大面积采用,只是在民间办学中较为流行。中国最早有人系统介绍蒙氏教育是在1929年。后来战事和政事不断,幼教这样一门教育自然不会受到重视。现在,知晓这一历史的教育学家们,无不叹息中国曾与国际一流的教育理念就这样擦身而过了。如果当时能被广泛重视的话,说不定现在的国情就完全是另一种状况了。

再来讲一下这本书的概要吧。孙瑞雪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对蒙式教育进行了完善和深化。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她主张的幼儿教育,其核心是在爱和自由这两点上。爱不仅仅是为孩子着想,而是真正的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和尊重他们,是从情绪、思维和心灵上与孩子产生连接。爱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聚而成,是从我们的行为和语言体现出来,绝不是抱着一个愿望就能实现的。自由也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人身自由或个人自由,而是指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这种平等关系起源于尊重,是强制的反义词。它包括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成长法则的尊重和对人的尊重。

爱的概念对我们可能比较好理解一点,因为爱经常会在影视、文学作品中被诠释。我们很难理解的是自由,总是以为人一旦有了完全的自由,就会做出违法乱纪、损害他人的事情。原因在于我们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是在不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无法想象一个在自由环境中长大的人是什么样的。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认定了人性中有很多与身俱来的劣根性,也就是人性的恶。但蒙氏教育最关键的地方,在于认为人性是善的,会自己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精神胚胎的理论——在我们孕育的那一刻起,也就是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起,大自然就给了我们一样东西,这个东西会引领我们探索这个世界,去破译人类生命的成长密码。我们只要按照它的模式引领,就能创造和构建一个自我,这个纯粹的自我是强大、愉悦和真实的。(我个人认为从这个理论可以延伸出对生命的一些思考,所有生物都有这样一种内在的东西,人类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这个东西比别的生物更强大。)乍听起来很像玄学,但从孙瑞雪十多年的幼教实践来看,精神胚胎的理论是非常有道理的。

《爱和自由》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给很多我们育儿过程中的错误提出了警示。比如我们经常会在孩子做一些看似危险的事情时立即喝止他们,让他们不准做这个、不准做那个,恨不得弄个笼子关起来;在孩子犯了错误或者做事失败时,我们总是习惯性的说一些严厉的话,“怎么这么笨”几乎成了口头禅;我们害怕孩子玩的满身是泥,害怕他们自己吃东西吃的一塌糊涂,害怕他们在别人面前丢了自己的面子。我们甚至会因为担心孩子把玩具弄坏,就把玩具藏起来。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些几乎是出于本能的反应,对孩子会有多么大的伤害。所有这些错误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我们是在缺乏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不光是我们,我们的上一代、再上一代都是这样。这个世界上真正懂得爱的人太少太少。育儿最大的难点不是要对付熊孩子,而是要尽最大努力提升自己,要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我们只有恢复了爱的能力以后,才有可能养育出心智健全的下一代。育人就是育己!

书中还讲了很多孩子的习性,大大开拓了我这样的无知父母的眼界。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经常会惊讶的说“原来他这么干是这个道理啊”。我们根本不懂孩子在哪个年龄段会对哪些东西特别感兴趣,也就是所谓的敏感期。比如孩子一般都喜欢玩水和沙子,这是因为水和沙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唯一能接触到的流体物质,它们的形态特征对孩子来说有非凡的意义。还有,孩子为什么会一下子呆滞,那是他们在思考;为什么经常重复做一件事,那是他们学习的方式;等等等等。

看这本书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不仅让我了解了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还让我养成了细心观察孩子的习惯,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关注孩子!在和儿子相处的时候,不管时间多长,我都不会想别的事情,也不会掏手机出来看,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在认同蒙氏教育的一些理念以后,和孩子相处的越久,就越会发现他身上的神奇之处。在我试着对他放手以后,这样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在许多地方都有出人意料的表现。他待人很客气,对陌生人有警觉性,买玩具和零食会很有主见也很有分寸,知道热了脱衣服冷了穿衣服。大家可别笑话冷热这个事情,我都三十好几了,爸妈仍然会叮嘱我多穿衣服别感冒。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就是这样,从一件一件的生活小事中产生的。

另外,关于蒙氏教育幼儿园的问题,我在看完书以后查了一些资料。孙瑞雪的幼儿园在全国为数还并不是很多,基本上都是为极其富裕和外国家庭的子女提供服务。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要大范围推广到全国各地肯定需要很长时间,一开始只有少数思想先进的人能接受,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对于这一点我倒并没有怎么在意,我认为蒙式教育最重要的是让父母接受这种理念,学校、老师、教育工具这些都只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我们现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里,要是三五年就把一个新的教育机构铺的到处都是,反倒会让我对这件事存疑。

最后,把我在看书过程中觉得精妙的语句摘抄下来,希望朋友们看了会产生共鸣,进而愿意去读一读这本书。(括号里是本人的一点补充介绍。)

#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是我们成长的结果,那可能是不爱。

#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我事物本质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

#成人喜欢一个像木偶般听话、任人摆布的孩子,这对成人来说非常省心。

#你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而你成为你自己唯一的做法,就是你必须拥有自由。

#儿童好像很弱小,其实他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6岁前的儿童更喜欢看你做什么而不是听你说什么。

#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迫不及待地让儿童获得知识的想法桎梏了我们,并使我们产生了偏见。

#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6岁以前儿童根本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儿童在1岁以前完全是用口来认识世界的,不管什么东西他都往嘴里放。(当他们把手放进嘴里以后,才会认识到这是自己的手,才会有手这个概念)

#这种对手指的兴趣,就是天才的特征,理解并保护这种特征,一直到他长大,这个人就能成为天才。

#对事物的特别感觉能力和产生概念的能力,就是创造力。

#青少年恶作剧的原因,多数源于儿童时期(成人对他)的”逗“。我们大人不知道这对孩子意味着什么,这是玩笑,是一种混账和残酷的玩笑。

#口头表达能力是心智发展程度的表现。

#他达不到一种心智的时候,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人与人的差别在于对世界的感受,你的感觉越细腻、越丰富,你的生命状态会越好。

#成人之所以要这样代替孩子(帮他做事情)是怕孩子给自己带来麻烦。

#父母对孩子生活上的过分照料(实际是成人对自己心理上的照顾),不但对孩子无益,而且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

#婚姻是什么?自由、快乐、幸福,还有生命的重新开始。

#儿童对事物有一种“坚定的追去完美”的审美观。他的审美要求远远超过成人。(比如他们会要求爸妈吃他们给的食物时不能用掰的,只能用咬的,不懂一点行为的父母根本理解不了)

#生命的纪律是指秩序,智力的纪律是指专注(行为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也认为,注意力集中是智力高的表现),行为的纪律是指服从,儿童能遵守事物的法则,也就是能顺从规则。有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这种纪律呢?

#家长的生命状态越好,越能理解孩子。

#比如说2岁的孩子打人,父母就说“不许打人,不可以打人,你怎么能这样呢?”孩子是像成人那样打人吗?其实我们很多家长都发现,2岁多的孩子在解决某些问题时学着用手去做,大部分情况下,孩子只是用这个动作来排解他不想要或解决不了的事情。几个月后他会改变。但是当他把手伸出来,你在边上大惊小怪的说:“不许打人!”他知道这叫打人。好了,他兴奋了,开始真打人了!孩子们没有什么恶的意识,除非成人不自觉的强化它们。

#我们布置房间时应以最高的审美为出发点,而不是所谓的童心。

#让你说的每句话都算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说一句废话,凡说的都不是废话,凡是废话一概不说。

#简洁就是废话少说。比如(教)讲一个正方形,我们的老师在给孩子讲的时候会说:“小朋友们你们看!”“小朋友们你们看”这就是废话。“你们看,这是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呢有四条边……”是不是废话?全是废话。讲三角形,“小朋友们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这是个三角形,它呢有三个角,一个角,两个角,三个角。”全是废话。正确的方法是,拿起三角形,说“三角形”。“哪个是三角形?”“这个!”“这是什么?”“三角形!”这就是三段式教学。

#儿童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给别人的话,任何人都没有暗示、强迫孩子把东西给别人的权利。也不能用夸奖和赞赏来刺激孩子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强制儿童将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就意味着教孩子去强行拿别人的东西。

#给儿童的宽容一定要宽容到让他自己故意破坏一下,去感知对与错。

#我们(观察孩子)要像一名天文学家观察天体一样(离得远远的)。

#所有的儿童发火、发脾气都是有原因的,都是以为某种需求、某种发展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当儿童有一天忽然认识到一个成人的能力超出他的时候,他就愿意顺从了,这就是儿童正常成长的结果。

#民族是以它的品格傲立于世界的(我们还剩下多少文化是求善和求美的),人是以他的品格立足于社会的。

#人类的悲哀在于白圈(大量人格缺陷的人)的人去教育蓝圈(少数人格完善的人)的人。

#自由,让孩子做他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是治疗神游(开小差或者幻想)的最好办法。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明确地告诉我们:父母对儿童真正的爱就是关心他的成长。

#成长的一个自然里程,无需培养,只求不被破坏。

#我们要告诉孩子,你做错是正常的,所有的人在做这个事情的开始,做错的几率大于成功。我们要告诉孩子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

#你怎么样让自己的生命成为你自己,唯一的一个办法就是你必须拥有自由。你拥有自由的时候,你才能成为你自己,否则的话,你就是别人的替代品。你可能是你妈妈、你爸爸、你的语文老师、你的数学老师、你的大学老师、你的领导、你所有的人,但你唯独不是你自己。

#什么叫尊重,就是孩子的行为不伤害健康、不伤害生命、不伤害道德,只要在这个范围内,儿童就可以使用自己所有的权利。

#权利斗争中的人,无不被压抑。

#我们在北京有一个幼儿园,有埃及小孩、德国小孩、法国小孩、瑞士小孩、加拿大小孩、美国小孩。这些父母选择幼儿园的标准是什么呢?他们会问你:“这里自由不自由?”我们说:“自由!”他们说:“我们需要观察观察,看是不是确实自由。”自由对他们如此重要吗?我们周围家长大部分人的评判标准是:看幼儿园的条件是否好。

#新生命的诞生,是一个生命的喜悦,他将属于自己,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任何一个比他强大的人。如果是,这个生命就无意义可言。(这句是最让我醍醐灌顶的一句话)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