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张爱玲写给胡兰成的分手信.doc

句子大全 2023-05-05 02:37:01
相关推荐

张爱玲写给胡兰成的分手信 2009年2月22日,张爱玲16万字的《小团圆》出版,这部完成于1976年尘封33年的长篇小说一经面世,便引起了新一轮的“张爱玲热”。 《小团圆》出版之前,有关张爱玲与胡兰成、桑弧、赖雅的关系就有很多种说法与猜疑,《小团圆》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给读者一种最值得信赖的“张氏说法”,张爱玲曾说:“这是一个爱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1944年初春的一天,南京市一座庭院的草坪上,躺在藤椅上翻读《天地》第11期的胡兰 成还未读完张爱玲的小说《封锁》,就已经被作者干练细腻的笔调所震惊。一回到上海,胡兰成立即去拜访张爱玲,然而,他碰了壁,从门缝中塞进了一张纸条,留下自己的电话,悻悻而归。第二天,张爱玲给胡兰成打电话,告诉他要上门拜访。就这样,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与一个汪伪政府的要员,在乱世之中,他们相识、相知、相恋,当然,不久后就分道扬镳。正是这短短的一段爱情生活,给张爱玲以后的人生染上了灰暗的色彩。 很多人一直不明白,年轻聪慧的张爱玲为什么会看上人到中年而且已有家室的胡兰成。首先,这与张爱玲的经历有关,再就是与胡兰成性格才学有关。张爱玲虽然出身豪门,由于父母的离异,自小心灵受到过严重创伤,张爱玲的性格孤寂,不爱言语,也不善与人交往。胡兰成呢,不仅风流倜傥,也很会讨女人欢心,另外,胡兰成有才气、文学修养高,更重要的是,胡兰成对张爱玲的作品理解深刻,毋庸置疑,胡兰成对张爱玲的创作也能提供帮助,他们相爱之时,正是张爱玲创作的鼎盛期。在《小团圆》中,燕山对九莉说:“你大概是喜欢老的人。”九莉觉得老的人至少生活过,因为她喜欢人生。 对于张爱玲与赖雅的结合,不少人更替张爱玲感到惋惜,以为一个年长张爱玲29岁的美国三流作家,晚年贫病交加,他能给张爱玲什么呢?甚至有人说:在美国,张爱玲应该嫁个有经济实力的男人,在富裕的条件下,安心自己的创作,岂不更好? 读过《小团圆》,我们就能真正理解张爱玲两次婚姻选择的理由,张爱玲不糊涂,她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她太看重人生,她最欣赏一个男人坎坷丰富的阅历。 张爱玲不仅明智而且善良,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她都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也从不放弃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抗战结束时,胡兰成躲到了温州乡下,由于胡兰成的风流成性,张爱玲清楚自己不再爱他,当然,她更清楚他早已经不爱她了,但是,在胡兰成最落魄的时候,她没有马上抛弃他,而是等到他安全以后,才写信与他断绝关系,顺便还把自己的稿费邮寄给他。 张爱玲清楚什么时候自己该离开大陆,她知道不应该拖累桑弧,当时,多少人看好她与桑弧的感情,可是,如果她坚持得到桑弧,那么,到文革呢,两人的生命恐怕不保吧? 当然,张爱玲绝对不可能预测到后来的文革,但是,想想桑弧大哥的态度,看看周围一些世俗的目光,张爱玲也不可能勉强桑弧,因为,她是最自尊的女人。 《小团圆》没出版之前,多数人认为桑弧与张爱玲之间没有恋情,只有单纯的工作关系。不知为什么,隐隐约约,仅凭桑弧始终不发表纪念张爱玲的文章,就感觉他们之间一定有很深的瓜葛。果不其然,竟是深爱过的,并且,张爱玲很爱桑弧,也很感激桑弧。在《小团圆》中,九莉告诉燕山说“没有人会像我这样喜欢你的”,张爱玲在小说的最后还写到“但是燕山的事她从来没懊悔过,因为那时候幸亏有他。” 我以为桑弧是最值得张爱玲爱的男人,也是能支撑张爱玲事业的男人,遗憾的是,两个正确的人在错误的时间相识。在张爱玲的生活中,如果不是胡兰成先于桑弧出现,张爱玲的一生恐怕就不用经历那么多的磨难吧,依桑弧的才能与人品,他完全有能力为张爱玲铺设一条坦荡的大路。 可是,由于胡兰成,张爱玲成为“汉奸婆”,在那样的环境中,谁还有奈?还好,明智的张爱玲选择了离开,这不仅救了她自己,也救了桑弧。桑弧是爱张爱玲的,不仅爱而且很懂她。1995年,张爱玲去世以后,与张爱玲认识的很多人写文章评说怀念张爱玲,桑弧却一直保持沉默??因为懂得,所以不言;因为疼爱,所以沉默。 张爱玲在《小团圆》中,借九莉对燕山的感触,说“她觉得她是找补了初恋”。总之,因为桑弧,感觉张爱玲的一生是温暖的。 张爱玲很诚恳,以前,很多人都说胡兰成不仅风流成性,还喜欢花女人的钱,在《小团圆》中,张爱玲笔下的邵之雍在考虑与第二任妻子离婚时,就想到要补偿她,为她今后的生活提供保证。以前,我们总以为只有胡兰成花张爱玲的钱,读过《小团圆》才知道“之雍每次回来总带钱给她”,这样看来,“其人可废,其文不可废”的胡兰成也有不可废之处。 喜欢张爱玲的人都不大愿意谈论赖雅,其实,了解张爱玲如何无微不至精心照料赖雅,我们就可以推断这个放荡不羁的三流美国作家一定用自己的智慧点亮过张爱玲的生活。张爱玲的追求独特,任何人不能随便用普通人的思维与逻辑去分析判断张爱玲的苦与乐。 活过,爱过,当然也艰难过。相信,1995年的那个中秋,躺在美国洛杉矶寓所的张爱玲在 怨无悔! 张爱玲,这位从来不用作品来说教或宣传的女作家,她一生热衷于表现自己对人生的切身体验与独特感悟,正因为这样,才使她的作品,在她去世之后,迅速地从学术界进入消费领域。 张爱玲,张爱玲的作品,因为真诚,所以永远??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故事 “她见了他,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高兴的,又从尘埃里开出一朵花来。”这是初次见面时,张爱玲写给胡兰成的话。 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在乱世之中,他们的相识、相知、相恋,及至最后的分手,都堪称是一场“传奇”。 1944年胡兰成看到了张爱玲的文章《封锁》,觉得精采,大为惊叹,奇怪自己以前怎么从来没听过她,透过关系问到了张爱玲的地址,很突然地去拜访。但张爱玲是不见客的,因为害怕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无论胡兰成怎么按电铃她就是不开门,于是胡兰成在门缝下塞进了自己的名片,张爱玲看到名片哇了一声——是胡兰成啊。 胡兰成是汪精卫政府里的高官,亲日派,学有涵养,已婚。当然张爱玲知道胡兰成的身份,但她对世局是没有什么感觉的,政治啊,社会啊,对张爱玲来说都不在意,她所知道的是胡兰成对她在文坛上是有帮助的,于是马上连络了他。 隔天胡兰成又去找张爱玲,胡兰成的年纪虽然大张爱玲14岁,,二人却深聊了五个小时,从文学、艺术、音乐聊到绘画等等,思想的密合及文采让二人快速发展了情爱关系,这是张爱玲没有想到的。 胡兰成迷恋着张爱玲,向张爱玲要了一张玉照。张爱玲正要走出房门,胡兰成看到高出他半颗头的张爱玲,开玩笑说了一句“你长这么高,这怎么可以?”张爱玲本来想立刻还以颜色,脱口而出说些什 么,但过了一秒她懂得胡兰成话里的意思——如果我们以后在一起了,你这么高其实我们很不配。所以她什么都没说,把头低了下来,微笑??她在照片后面提了几个很美的字:“她见了他,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高兴的,又从尘埃里开出一朵花来。” 这朵花对从小生长在破败无爱家庭中的张爱玲是极明显的对照,感情荒芜的张爱玲第一次感受到爱情丰沛。大她14岁的胡兰成,她是仰望着倾慕着的??很快,他们结了婚。 然而,结婚之后,这段快乐时光并不长。老天开了张爱玲一个玩笑,使得张爱玲连一个卑微的愿望也不能实现。1945年汪精卫政府垮台,胡兰成的好日子没了,因为胡兰成的汉奸身份,所以必需开始落跑的生活。逃了一二年,张爱玲终于打听到丈夫的消息,于是从上海到温州万里寻夫,没想到这时的胡兰成居然与温州的农村妇女结婚了,更夸张的是??与农村妇女结婚之前,逃难的生活中胡兰成的女友没有少过,处处留香。张爱玲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她知道胡兰成已经不是属于她一人的了,于是决定离开。 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于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张爱玲的爱情 张爱玲的第一位丈夫是胡兰成,第二位丈夫是美国人名字叫赖雅,他比张爱玲年长近 23岁从未谈过恋爱的张爱玲,遇到的是年长她14岁的情场老手胡兰成。胡兰成曾任汪精卫伪政府宣传部政务次长,能言善道,在南京有一妻一妾以及数位情人。但恋爱中的张爱玲难以自拔,她送给胡兰成一张自己的照片,后面留言: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是张爱玲在豆蔻年华的少女时代,纯洁的情愫开出的第一束花朵。从此,他们情书往来,沐浴在热恋的爱河里。此时的胡兰成已续娶英娣为妻,然而,他与张爱玲两心相印,两情相悦,两颗相爱的心历经磨难贴近到一起,不可避免地撞击出绚丽的火花。他们冲破道德和理智的羁绊,成了一对相亲相爱的情侣。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红玫瑰与白玫瑰》 这就是张爱玲式的性感,讥诮、冷漠、带着置身事外的居高临下,却又一语惊醒梦中人。 1944年8月,胡兰成在抛弃一妻一妾后,与张爱玲定下婚约,考虑到时局不稳,两人没有举行正式仪式,只写婚书为定: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然而,这次婚姻是极不明智的选择。 尽管张爱玲一生都有“独在小楼,不管政治”的姿态,但选择胡兰成无疑成为世人眼中的污点,人们可以接受不同政派,但绝不能接受汉奸。即使只论个人感情,这次选择也是失败的。胡兰成没能给张爱玲带来安稳、静好,而是深深的伤害。 先是胡兰成去武汉办《大楚报》,爱上了护士小周;后来抗战胜利,胡兰成逃亡,留下张爱玲独自面对舆论攻讦,他则爱上朋友的妻子范秀美。张爱玲去温州找他,要他在自己与小周之间做出选择,他不肯。张爱玲责问他:“你与我结婚时,婚帖上写?现世安稳?,你不给我安稳?”胡兰成的回答是:“我待你,天上地下,无有得比较。若选择,不但于你是委屈,亦对不起小周。人世迢迢如岁月,但是无嫌猜,安不上取舍的话。”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半生缘》这大概是世上最凄美的情话,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的,除了岁月,还有自己。留下的,仅是一场空欢喜。 张爱玲隐忍到1947年,待胡兰成已经完全脱离险境,才寄了一封分手信给他:“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唯时以小吉故,不愿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随信还附了30万元钱,作为分手费,那是她新写的电视剧本《不了情》《太太万岁》的稿费。 5年后,张爱玲离开上海,只有姑姑一人知情。张子静曾去找过一次张爱玲,姑姑只是回答:“你姐姐已经走了。”多年后的今天,常德公寓里管电梯的师傅都能像“张迷”一般一口气报出张爱玲曾经在上海的踪迹,但张爱玲早已离去得决绝无踪。她在乱世中经历了父亲的家、母亲的家、胡兰成的家,却都不是家。在她华丽的前半生里,她想求一个家而不得。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花凋》 张爱玲在美国的日子并不好过,越到晚年越孤僻。 1955年张爱玲到了美国,但她引以为自豪的写作却遭遇毁灭性打击。一部部作品写出来,一部部被出版社拒绝,为此张爱玲不知流下了多少羞恨交加的眼泪。绝望之中她只好为香港电影公司写剧本以谋生,甚至着手写作《张学良传》。她终于发现,她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红”的天才。其实,20世纪40年代她在两年内从一个因战争辍学的大学生一跃而成为上海最有名的作家,是与上海“孤岛”时期的特殊形势分不开的。艺术和人生的“传奇”,并不能到处复制。 在张爱玲的性格中,有一种寒意沁人的真正的冷。在生命中的最后20年,张爱玲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心理疾病。她对人越发冷淡,生活日益封闭,家具、衣物随买随扔。她其实是以这种方式,来摆脱内心的空虚与枯寂。 而多年来一直潜伏在心里的“虱子”,此时终于变成实实在在的客体,来向她发动最后的攻势了。在洛杉矶的最后23年里,为了躲避这种令她触之丧胆的小东西,她在各地旅馆辗转流徙,随身只带几个塑料袋。在搬家中,财物抛弃了,友人的书信遗失了,甚至花几年心血完成的《海上花》译稿也不知所终。去世前4个月,她还写信给林式同,说想搬到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或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去——这两个地方都是沙漠,也许她以为在沙漠里可以摆脱被虱子咬啮的苦恼。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谢世于美国洛杉矶寓所,7天后才被人发现。屋里没有家具,没有床,她就躺在地板上,身上盖着一条薄薄的毯子。一个曾经无限风光的生命以一种最凄凉的方式凋零。 张爱玲寂寞地走了,正如余秋雨在《张爱玲之死》中所说:“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永存。” 我的张爱玲,她的胡兰成。 食品131 刘佳秀 这是真的。 村庄里一个俊俏的女孩子,春天的晚上,手扶着桃树;对门的同他见过面但从未打过招呼的年轻人走了过来,轻轻的说了一句:“你也在这里吗?”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是的,正如她的这篇《爱》,1994年四月,让她遇见了他,当张爱玲遇见胡兰成,一段至今令“张迷”津津乐道的感情就此开始。 当我品读张爱玲,读她的小说,读她的的惆怅,我是不知道胡兰成其人的,当我读到上文那篇短短的《爱》的时候,方知张的一切惆怅都 我来简单的形容一下胡其人,我想我应该引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我是政治的事亦像桃花运的糊涂。”不知这是他自己对自己生平的一种反思,亦或是随口说说罢了。谈其政治生涯,追随汪精卫,被当时世人称为“汉奸”;日本战败,逃往日本;81年心脏衰竭,猝死日本……他的政治生涯很是传奇,而我们今天的重点是他之于张爱玲的这段感情。 两人初次见面于1944年2月,胡刚被释放的时候,不知为什么,张被这个人深深地吸引了,每每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在短短的六个月相处中,同年的8月,两人结婚了,他成了她的第一任丈夫,而她却是他的第二任妻子。 当这段感情开始的时候,也许就注定了失败,不光是因为胡的政治身份,亦有胡自己所说的“烂桃花”在作祟。《今生今世》很好的诠释了胡兰成这种烂桃花。八个女人,八段感情,八种不同境遇下遇见的女人,之于她们,胡兰成亦是《石头记》中的贾宝玉,对自己的女人亦是一样的珍惜,一样的怜爱,一样的怜爱。在那段不堪回首的逃亡生活中,也许他遇见的女人,他的所见所想并非是临水照花的才女张爱玲所能与之媲美的。 无论什么时候,即使时代的变迁,人类的思维方式变化的多么快,我想一个女人最在乎的还是一个男人的爱,他的心里只有她一个人。胡兰成逃亡路上的“沾花惹草”,早已让张疲惫不堪,而小周,范秀美的出现,更让俩个人的关系急剧恶化。爱一个人很难,放弃一个人更难。可是此时张已经从这场自认为天长地久的爱情神话中清醒过来,他们注定再也回不去了,因为她不是胡兰成的第一 个女人,也绝不会是他最后一个女人。 爱情要完结的时候自会完结,到时候,你不想画上句号也不行。的确如此,当你张后来的文章时候,你会理解一句话的含义:“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 虽说如此,可是后来读张爱玲的文章,了解这个人之后,我实在是不能理解当胡写信对她说下“我待你,天上地下,无有得比较,若选择,不但于你是委屈,亦对不起小周。”这般无情的话之后,张没有为自己争取,他寄给了胡自己30万的稿费,并且选择了写信告诉他,“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她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她的心里是不是在淌血,我不得而知,当我和一些“张迷”讨论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真的也很是不能理解。若现在人,定会大说彼此之间是非,大骂对方的不是。显然,她没有这么做,有时候静静的想,这就是真正的爱,付出的同时也得到快乐。这个大概就是张爱玲敢爱敢恨的最真实的写照。 就这样,原本一段佳话,在流亡之中画上了句点,这印证了那句话,有一天我会从你身边默默地走开,不带任何声响。说起张的爱情,我会想起林徽因,都是懂得爱情的女人,然而,张在婚姻的选择上不及林,林虽然深爱于徐可是后来还是选择了和自己有婚约,但一生只有一个女人的梁。谈及这个,我也想起了三毛,三毛一生中只有一个爱人,在沙哈拉沙漠中的荷西。他们都彼此深爱着对方,张之于胡的爱情,相比于这几对的爱情恐怕也是过之而不及的。 有时候我也会想,胡兰成有没有真正的喜欢过张爱玲,其实根本不用考虑,答案是肯定有过喜欢,喜欢不确切,应该说是“爱”以及“赏识”。 在《今生今世》写到张爱玲的部分,有一个场景让人好生羡慕,胡写到:有时候晚饭后灯下两人好玩,挨得很近,脸对脸看着。她的脸好像一朵开的满满的花,又好像一轮圆的满满的月亮。爱玲做不来微笑,要就是这样无保留的开心,眼睛里都是满满的笑意。我当然亦满心欢喜……爱人之间的眉目生情,此情此景,可是看出,爱情使人忘记了时间,时间使人忘记了爱情,爱情尽在不言中。除《民国女子》一章外,在《汉皋解珮》、《天涯道路》、《永嘉佳日》和《雁荡兵气》的个别片断中,可以看出的是胡对张的“赏识”。他夸她是一支嫣红的杜鹃花,和她的相处,总觉得她是贵族,她拥有放恣的才华与爱悦自己;然而她又是慈悲的贵族。这应该就是为什么张会对胡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原因吧。 特别喜欢《倾城之恋》这部小说中的一句话,其中范柳原对白流苏说:“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象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也许张也想对他的兰成说这句话,可是她选择的是放手。 或许在张爱玲的心中,从未怪罪过胡兰成,所以才在胡兰成最后一次吻她时只唤了一句:“兰成!”之后再也没说出话来。张也是知道的,她爱的那个男人也是爱她的,这就是她认为的最大的幸福,知道自己爱的人正好也是爱着自己的。 这就是女人吧,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最后我想用二人对对方说的话来结束这篇文章: 因为相知,所以懂得。—— 胡兰成之于张爱玲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张爱玲之于胡兰成 评 张 爱 玲 ■ 胡兰成 张爱玲先生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的一面是银紫色的,其阴暗的一面是月下的青灰色。 是这样一种青春的美,读她的作品,如同在一架钢琴上行走,每一步都发出音乐。但她创造了生之和谐,而仍然不能满足于这和谐。她的心喜悦而烦恼,仿佛是一只鸽子时时要想冲破这美丽的山川,飞到无际的天空,那辽远的、辽远的去处,或者坠落到海水的极深去处,而在那里诉说她的秘密。她所寻觅的是,在世界上有一点顶红顶红的红色,或者是一点顶黑顶黑的黑色,作为她的皈依。 她赞叹越剧《借红灯》这名称,说是美极了。为了一个美丽的字眼,至于感动到那样,这里有着她对于人生之虔诚。她不是以孩子的天真,不是以中年人的执著,也不是以老年人的智慧,而是以洋溢的青春之旖旎,照亮了人生。 我可以想象,她觉得最可爱的是她自己,有如一支嫣红的杜鹃花,春之林野是为她而存在。因为爱悦自己,她会穿上短衣长裤,古典的绣花的装束,走到街上去,无视于行人的注目,而自个儿陶醉于倾倒于她曾在戏台上看到或从小说里读到,而以想象使之美化的一位公主,或者仅仅是丫环的一个俏丽的动作,有如她之为“借红灯”这美丽的字眼所感到,至于愿使自己变成就是这个美丽的字眼那样。这并不是自我恋。自我恋是伤感的,执著的,而她却是跋扈的。倘要比方,则基督在人群中走过,有一个声音说道:“看哪,人主来了。”她的爱悦自己是和这相似的。 正如少年人讲话爱抢先,觉得自己要说的话太多太兴奋到不可抑止,至于来不及也没有空隙容许他倾听对方的说话,而常常无礼地加以打断一样,张爱玲先生由于青春的力的奔放,往往不能抑止自己去尊重外界的事物,甚至于还加以蹂躏。她知道的不多,然而并不因此而贫乏,正因为她自身就是生命的泉源。倒是外界的事物在她看来成为贫乏的,不够用来说明 她所要说明的东西,她并且烦恼于一切语言文字的贫乏。这使她宁愿择取古典的东西做材料,而以图案画的手法来表现。因为古典的东西离现实愈远,她愈有创造美丽的幻想的自由,而图案画的手法愈抽象,也愈能放恣地发挥她的才气,并且表现她对于美寄以宗教般的虔诚。 她一次对我说,她喜欢新派的绘画。新派的绘画是把形体作成图案,而以颜色来表现象征的意味的。它不是实事实物的复写,却几乎是自我完成的创造。我想,是因此之故,特别适宜于她的年龄与才华的吧。她曾经给我看过她在香港时的绘画作品,把许多人形画在一幅画面上,有善于说话的女人,低眉顺眼请示主人的女厨子、房东太太、舞女等等。她说是因为当时没有纸,所以画在一起的,但这样的画在一起,却构成了古典的图案。其中有一幅是一位朋友替她涂的青灰的颜色,她赞叹说:“这真如月光一般。”我看了果然是幽邃,静寂得使人深思的。 她的小说和散文,也如同她的绘画,有一种古典的,同时又有一种热带的新鲜的气息,从生之虔诚的深处并激出生之泼刺。她对于人生,恰如少年人的初恋,不是她的对象真有这样美,这样崇高,却是她自己的青春创造了美与崇高,使对象圣化了。 和她相处,总觉得她是贵族。其实她是清苦到自己上街买小菜。然而站在她跟前,就是最豪华的人也会感受威胁,看出自己的寒伧,不过是暴发户。这决不是因为她有着传统的贵族的血液,却是她的放恣的才华与爱悦自己,作成她的这种贵族气氛的。 贵族气氛本来是排他的,然而她慈悲,爱悦自己本来是执著的,然而她有一种忘我的境界。她写人生的恐怖与罪恶,残酷与委屈,读她的作品的时候,有一种悲哀,同时是欢喜的,因为你和作者一同饶恕了他们,并且抚爱那受委屈的。饶恕,是因为恐怖,罪恶与残酷者其实是悲惨的失败者,如《金锁记》的曹七巧,上帝的天使将为她而流泪,把她的故事编成一支歌,使世人知道爱。而《花凋》的女主角受了一生的委屈,委屈到死,则作者把她写成一个殉道者,而以“永恒的爱,永恒的依依”作为她的大理石的墓的题词。读它的时候,我记起了被系时作的诗中的两句:“这是泪花晶莹的世界,然而是美丽的。”作者悲悯人世的强者的软弱,而给予人世的弱者以康健与喜悦。人世的恐怖与柔和,罪恶与善良,残酷与委屈,一并被作者提高到顶点,就结合为一。他们无论是强者,是弱者,一齐来到了末曰审判,而耶和华说:“我的孩子,你是给欺侮了。”于是强者弱者同声一哭,彼此有了了解,都成为善良的、欢喜的了。 她就是这样,“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基督在鸡鸣之前祈祷三次:“主啊,如果可以移开这杯子,让它移开吧。”而终于说:“既是主的意思,我将喝干它。”于是他走向十字架,饶恕了钉死他的人们,并且给钉死在他旁边的两个强盗祝福。她就是这样,总觉得对于这世界爱之不尽。 她的这性格,在和她接近之后,我渐渐了解了。初初一看,似乎她之为人和她的作品是不相似的。因为,倘以为她为骄傲,则骄傲是排斥外界的;倘以为她为谦逊,则谦逊也是排斥外界的;而她的作品却又那么的深入人生。但我随即发现,她是谦逊而放恣。她的谦逊不是拘谨,放恣也不是骄傲。一次她说:“将来的世界应当是男性的。”那意思,就是她在《沉香屑》里说的“那是个淡色的,高音的世界,到处是光与音乐”。她还是孩子的时候,就曾经想以隋唐的时代做背景写一篇小说,后来在回忆中说道:“对于我,隋唐年间是个橙红的时代。”她还是十几岁的时候写过一篇《霸王与虞姬》,有这样的句子:借项羽的口说道:“我 们是被猎了,但我倒转要做猎者。”从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她具有基督的女性美,同时具有古希腊的英雄的男性美。她的调子是阴暗而又明亮的。她见了人,很重礼数,很拘谨似的,其实这礼数与拘谨正是她所缺乏的,可以看出她的努力想补救,带点慌张的天真,与被抑制着的有余的放恣。有一次,几个人在一道,她正讲究着礼数,却随即为了替一个人辩护,而激越了,几乎是固执地。她是倔强的。 因为她倔强,认真,所以她不会跌倒,而看见了人们怎样的跌倒。只有英雄能懂得英雄,也只有英雄能懂得凡人,跌倒者自己是不能懂得怎样跌倒的。她的作品的题材,所以有许多跌倒的人物。因为她的爱有余,她的生命力有余,所以能看出弱者的爱与生命力的挣扎,如同《倾城之恋》里的柳原,作者描写他的无诚意,却不自觉地揭露了他的被自己抑制着的诚意,爱与烦恼。几千年来,无数平凡的人失败了、破灭了,委弃在尘埃里,但也是他们培养了人类的存在与前进。他们并不是浪费的,他们是以失败与破灭证明了人生爱。他们虽败于小敌,但和英雄之败于强敌,其生死搏斗是同样可敬的。她的作品里的人物之所以使人感动者,便在于此。 又因为她的才华有余,所以行文美丽到要融解,然而是素朴的。 讲到她的倔强,我曾经设想,什么是世界上最强的人呢?倘使有这样一个人,他被一种从未经验过的烦恼重重地迫着,要排遣它是不能,倘竟迫倒了他呢,他也将感谢它,然而也不能。他试试喝醉,想使自己软弱些,也还是想要失败而不能。有如半马人齐龙被他的学生赫格尔斯的毒箭射中,而他是得了不朽的,在苦痛中怎么也死不掉。他祈祷大神宙斯取回他的不朽,让他可以死去,结束苦痛。这是强者的悲哀。但这样的人还不是最强者。因为他的悲哀里没有喜悦。 而她,是在卑微与委屈中成就她的倔强,而使这倔强成为庄严。如《金锁记》里的长安,她的生命里顶完美的一段终于被她的母亲加上了一个难堪的尾巴,当她的爱人童世舫告辞的时候,她这样写:长安“静静地跟在他后面送了出来。她的藏青长袖旗袍上有着浅黄的雏菊。她两手交握着,脸上显出稀有的柔和。世舫回过身来道:“姜小姐……”她隔得远远地站定了,只是垂着头。世舫微微鞠了一躬,转身就走了。长安觉得她是隔了相当距离看这太阳里的庭院,从高楼上望下来,明晰亲切,然而没有能力干涉。水井,树,曳着萧条的影子的两个人,没有话——不多的一点回忆,将来是要装在水晶瓶里双手捧着看的——她的最初也是最后的爱”。这真是委屈,然而是最强的抗议。是这样深的苦痛,而“脸上显出稀有的柔和”,没有一个荷马的史诗里的英雄能忍受这样大的悲哀,而在最高的处所结合了生之悲哀与生之喜悦。 因为,她是属于希腊的,同时也属于基督的。她有如黎明的女神,清新的空气里有她的梦思,却又对于这世界爱之不尽。 起先,我只读了她的一小部分作品,有这样的担心,以为青春是要消失的,她对于人生的初恋将有一天成为过去,那时候将有一种难以排遣的怅然自失,而她的才华将枯萎。现在,我不再这么想了。我深信她的才华是常青的。何以呢?就因为她不仅是希腊的,而且是基督的。 论到她的作品,我想先从《倾城之恋》说起。白公馆的流苏小姐二十岁上离了婚,回娘 家,住七八年,哥嫂骗光了她的钱之后,用教训,也用冷言热语要将她逼走。而她也终于出走了,抱着受了委屈的心情,拚着接受罪恶的挑战,在罪恶中跋涉,以她的残剩的青春作命运的一掷。但也并非全由于负气,还更由于直到现在才分明地使她吃惊的古老的家庭的颓败生活,埋葬了一代又一代的青春,没有同情,没有一点风趣的残剩,是这么一种凄凉情味,使她的出走类似逃亡。这种颓败的气氛,以前她是没有感觉到的,因为她是此中长大的。第一次感觉到,大概是在结婚之后丈夫的家里。男家和她的娘家白公馆应是同等门户,只因为于她是生疏,她以生人的眼看出了这种颓败的气氛,但不能如这次的分明,却不过是觉得诸般的不合适。作者虽然没有提到离婚的原因,可是不难想象的。于是她回到娘家,在那里有她做女儿时代一切熟悉的东西,便她又住上了七八年。但在哥嫂排挤她,使她觉得在娘家也成了一个生人之后,她骤然地发现了这古老的家庭的颓败气氛,比她哥哥的教训和嫂嫂的冷言热语更难受,而同时也是与这些教训和冷言热语混合为一的灰暗而轻飘的画面,而陷于一种绝望的恐怖。她凄凉地、小声地说道:“这屋子里可住不得了!……住不得!” 于是她走了,怨愤地、凄凉地、也喜悦地走了。 然而她不是娜拉。她是旧式家庭的女子,以她残剩的青春的火把,去寻觅一些儿温存,一些儿新鲜,与一些儿切实的东西。她把这些归结于第二次的结婚,而她也只能如此。 她的对手柳原是一个自私的男子,也可以说是颓败的人物,不过是另一种的颓败。他和她要好,不打算和她结婚。这样的人往往是机智的、伶俐的,可是没有热情。他的机智与伶俐使他成为透明,放射着某种光辉,却更见得他的生命之火是已经熄灭了。结婚是需要虔诚的,他没有这虔诚。他需要娼妓,也需要女友,而不需要妻。他与萨黑荑妮公主往来,这萨黑荑妮公主对于他毋宁是娼妓,他决不把她和流苏同等看待。保持这样的女友关系,靠的是机智与伶俐,不是靠的热情。流苏恨他的这一手,但也有不尽了解他的地方。柳原有意当着人做出和她亲狎的神气,而两人相对时却又是平淡的、闲适的,始终保持着距离。他的始终保持着距离是狡狯,但他当着人和她的亲狎却是有着某种真情的。人们把他俩当作夫妇,在他乃是以欺骗来安慰自己,因为他只是厌倦人生,缺乏家庭生活的虔诚,没有勇气结婚而已,但仍然自己感觉到这一面的空虚,他需要以伪装的夫妇来填补这空虚。其人是自私的,并且怯弱。有一天,他在深夜里打电话给流苏,也不是为了要使流苏烦恼,却正是他自己的烦恼的透露,他说出了爱,随即又自己取消了。因为怯弱,所以他也是凄凉的。 但流苏不能懂得这些,只以为都是他在刻毒她,玩弄她,她也是自私的,但她的自私只是因为狭隘,和柳原的自私是因为软弱不同。当她赌气回上海住了些时,柳原打电报请她再到香港去的时候,她觉得万分委屈,失败到不能不听他摆布而哭了。这处所,倘在低手,是要写成一喜一怒,或惭喜交集的,其实是绝没有喜意,也没有怒,连愧惭都不是,而有的只是一腔委屈。 重到香港之后,一个晚上柳原吻了她。第二天他却告诉她,他一礼拜后就要上英国去。他是要逃避自己的这一吻。流苏被留在香港,独自住在他给她新租下的一所房子里。一切竟是这样的空洞、不切实,这样的没有着落吗?不,就是梦也要痹烩更分明些。她搬进了新房子,“客厅里门窗上的油漆还没干,她用食指摸着试了一试,然后把那黏黏指尖贴在墙上,一贴一个绿迹子。为什么不?这又不犯法?这是她的家!她笑了,索性在那蒲公英黄的粉墙上打了一个鲜明的绿手印。”她要证实给自己看,就是欺骗自己都好。 于是来了战争,柳原和流苏逃难做一起。这战争,如作者所说,流弹的“那一声声的?吱呦呃……?撕裂了空气,撕毁了神经。淡蓝的天幕被扯成一条一条在寒风中簌簌飘动。风里同时飘着无数剪断了的神经的尖端,那炸弹轰天震地一声响,整个的世界黑了下来,像一只硕大无朋的箱子,啪地关上了盖,数不清的罗愁绮恨,全关在里面了。”而更要紧的,是这流弹与炸弹把柳原与流苏的机智与伶俐、自私与软弱都撕掉了,剩下素朴的一男一女,变成很少说话,却彼此关切着,结了婚了。早先说的“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一首最悲哀的诗,至此得到真实的人生做注解了:“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的。” 这故事结局是壮健的,作者刻画了柳原的与流苏的机智与伶俐,但终于否定了这些,说道:“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自私的女人。”而有些读者却停留于对柳原与流苏的俏皮话的玩味与赞赏,并且看不出就在这种看似斗智的俏皮话中也有着真的人性,有着抑制着的烦恼,对于这样的读者,作者许是要感觉寂寞的吧! 至于文句的美,有些地方真是不可及的。例如:“那口渴的太阳汩汩地吸着海水,漱着、吐着、哗啦哗啦的响。人身上的水分全给它吸干了,人成了金色的枯叶了,轻飘飘的。流苏渐渐感到那奇异的眩晕与愉快……”凡是在浅水湾海滩上玩过的人大概总能领略这妙处的。又如写流苏刚到香港:“那是个火辣辣的下午,望过去最触目的便是码头上围列着的巨型广告牌,红的、橘红的、粉红的,倒映在绿油油的海水里,一条条,一抹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躐上落下,在水底下厮杀得异常热闹。流苏想着,在这夸张的城里,就是栽个跟头,只怕也比别处痛些,心里不由的七上八下起来。”好在哪里,我想是无须解释的。并且我也不想一一举出,不如让读者们自己去发现来得更好。 有一次,张爱玲和我说:“我是个自私的人”,言下又是歉然,又是倔强。停了一停,又思索着说:“我在小处是不自私的,但在大处是非常的自私。” 她甚至怀疑自己的感情,贫乏到没有责任心。但她又说:“比如写文章上头,我可是极负责任的。”究竟是什么回事呢?当时也说不上来。 但也随即得到了启发。是几天之后,我和一个由小党员做到大官的人闲谈,他正经地并且看来是很好意地规劝我:应当积极,应当爱国,应当革命。我倦怠地答道:“爱国全给人家爱去了,革命也全给人家革去了,所以我只好不爱国了,不革命了。” 正如鲁迅说的:正义都在他们那一边。他们的正义和我们有什么相干?而这么说说,也有人会怒目而视,因为群众是他们的,同志也是他们的,我又有什么“们”?好,就说是和我不相干吧。于是我成了个人主义者。 再遇见张爱玲的时候,我说:“你也不过是个人主义者罢了。”这名称是不大好的,但也没有法子,就马马虎虎承受这个名称吧。说到“没有法子”和“马马虎虎”,想起一次和清水、池田两位谈天,他们很惊奇这两句中国特有的流行语。我说这两句话是民国以来才有的。几十年来,英雄们来来去去,一个个摩拳擦掌,在那里救国救民。而人民,却只是赶着看热闹,你问他游行他也去,你叫他喊口号他也喊。回来问他怎么样?他说是“马马虎虎”。但凡英雄们,无论是土著的、外来的,总是异口同声地叹气,对于这样的人民“没有法子”。也幸亏这“马马虎虎”,人民才不至于被骗光,使得英雄们作恶“没有法子”作得彻底。2016全新精品资料 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 / 19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