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女作家丁玲不同凡响的传奇人生

句子大全 2018-12-15 13:56:01
相关推荐

一个女人同时爱上了两个男人,她居然提出三人同居,这个女人就是丁玲。

丁玲,这么有个性,这么有才情,这么追求自由,这么热爱政治,自然会演绎出不同凡响的人生传奇。

入读上海大学,难忘瞿秋白

18岁到上海的留影

上海是少女丁玲向往的大都市,1922年2月,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18岁的丁玲来到上海,摸到南成都路辅德里632号,进入陈独秀、李达创办的平民女校学习。半年后,她和好同学王剑虹离开上海,前往南京。

当时,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南京举行全国代表大会,瞿秋白代表共产国际出席大会。在朋友的介绍下,丁玲和王剑虹认识了瞿秋白。他说的苏联故事,他流露出来的文学素养,让丁玲和王剑虹深深地着迷。

“你们应该去上海大学文学系听课。”瞿秋白建议道。

丁玲频频点头。

几天后,丁玲和王剑虹充满憧憬地回到上海,进入上海大学文学系旁听。上海大学设在闸北青云路上青云里的石库门房子里,校长是于右任,瞿秋白任社会科学系主任。

丁玲和王剑虹在青云里租了两层楼的亭子间,瞿秋白一有空就来和她们聊天。

丁玲和王剑虹(右)

一天,丁玲偶然发现了王剑虹藏在垫被底下的情诗,全是满满的给瞿秋白的爱。丁玲一愣,其实她心中也有瞿秋白,瞿秋白更钟情于她。她犹豫了一下,决定从暗恋的感情里退出来,于是就把情诗拿给瞿秋白看。

他退到一边读诗,好一会儿才走过来,用颤抖的声音问道:“这是剑虹写的吗?”

“自然是剑虹。你要知道,剑虹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人。”丁玲回答。

1924年1月,瞿秋白和王剑虹喜结良缘。那时,上海大学学生增加到300人,于是学校迁到西摩路即今天的陕西北路,瞿秋白夫妇也搬到学校附近的慕尔鸣路就是茂名北路居住,丁玲、瞿秋白的弟弟瞿云白等人,都一齐搬了过来,大家楼上楼下住在一起。瞿秋白和王剑虹怕冷落了丁玲,每到晚上就到她的小屋里来聊天。

有人来动员丁玲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去征求瞿秋白的意见,瞿秋白没有正面回答,直率地说,“我希望你和剑虹都走文学的路,按你喜欢的去学,去干,飞吧,飞得越高越好,越远越好,你是一只须要展翅高飞的鸟儿!”

这时,丁玲和王剑虹已入文学系就读。陈望道讲古文,邵力子讲易经,沈雁冰讲西文古典文学。丁玲课余则如饥似渴阅读大量外国文学作品,抓紧时间写作。

丁玲看到好友嫁给了她心仪的瞿秋白,心灵深处颇感寂寞,于是决定离开上海。暑假回湖南以前,她告诉瞿秋白和王剑虹,说暑假过后直接去北京读书,不再回上海。

瞿秋白和王剑虹颇感突然,只能无奈地表示同意。

丁玲离开上海的那天晚上,瞿秋白和王剑虹躲在屋里关着门,只有瞿云白提了一篓水果,把丁玲送到码头,把她送上船。

丁玲后来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水一样的凉风在静静的马路上漂漾,我的心也随风流荡:上海的生涯就这样默默地结束了……”

回家半月,丁玲收到王剑虹的信,说她病了。瞿秋白在信上附了一段话:你走了,我们都非常难受。我竟哭了,这是我多年没有过的事。我好像预感到什么不幸。我们祝愿你一切成功,一切幸福。

又过了半月,丁玲突然收到王剑虹堂妹的电报:“虹姊病危,盼速来沪。”

丁玲大惊,匆匆赶回上海,让她丧魂落魄的是王剑虹已经病亡,瞿秋白也不在上海。她来到四川会馆,面对亡友的棺木眼泪直流。王剑虹结婚才7个月,就患肺结核去世;王剑虹的肺病是瞿秋白传染给她的,而他居然以中共领导人的身份去广州开会,仅仅留下地址让丁玲给他写信。

丁玲再度离开上海,乘船前往北京。不到半年,有消息传来,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了。

丁玲发出一声长叹!

最纪念的胡也频,最怀念的冯雪峰

丁玲到了北京念书,一个不幸的事件发生了:亲爱的弟弟夭折了!

她沉浸在痛苦之中,刚认识的胡也频送来装满玫瑰的纸盒,还有一张他写的字条:“你一个新的弟弟所献。”

丁玲的日子过得很窘迫,最后在1925年5月回到湖南老家,和母亲住在母亲任教的学校里。

那天,有人敲门,她上前打开门,看见穿着长衫的胡也频出现在她面前。

丁玲大吃一惊,还算不上好朋友的胡也频怎么从北京到湖南来了?

原来,他是向朋友借钱买了车票赶到湖南来看她的。

丁玲被深深感动了。

胡也频住了两三个月。丁玲对他说,我们一起回北京吧。

丁玲和胡也频回到北京,在香山旁的一个村庄里租了房子,他们同居了。他们除了微薄的稿费外,几乎没有经济来源,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1926年初,无声电影在北京上映,全新的形式立即吸引了大量观众。丁玲也被电影深深地打动,冒出念头想当电影演员,于是写信给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的洪深导演。

“希望您能够帮助我实现梦想!”丁玲强烈地说。

洪深约了她在北海公园见面。

“我好喜欢电影,电影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我要当电影演员,我不仅仅是了找一份工作。”丁玲热情洋溢地说。

“你的条件是可以的,我介绍你去上海明星电影公司。”洪深说。

丁玲赶到上海明星电影公司试演,结果表演获得通过。可是,丁玲却感到电影公司商业味太浓,趣味也有些低级。她看到电影公司要和她签订三年合同,只同决签订一年,最后,她离开了电影公司。

丁玲跑去找老朋友田汉,看看是否能够做一个戏剧演员。田汉是南国剧社的负责人,表示可以为她专门写一个剧本。丁玲看看戏剧界和电影圈也差不多,都是商业味太浓而趣味太俗,就失望地回到北京。

丁玲取材于她报考电影演员的经历,写下了第一篇小说《梦珂》,以笔名丁玲寄给知名的《小说月报》,1927年12月发表。她投稿的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也在1928年2月发表。《小说月报》主编叶圣陶致信丁玲,说“再有小说你就寄来”。

丁玲兴奋至极,从此以“丁玲”作为自己的名字。

丁玲和胡也频

1928年2月,丁玲和胡也频从北京回到了上海,暂住在善钟路就是今天的常熟路。丁玲和胡也频专程到北四川路上的景云里拜访了叶圣陶,叶圣陶决定给她出一本短篇小说集,就是以后的小说集《在黑暗中》。

重归上海的前后,丁玲还陷入一场“三角恋爱”。

当时中国流行去日本留学,丁玲和胡也频在北京也起过这念头。去日本读书要补习日文,在朋友介绍下,1927年冬天,冯雪峰前来教授丁玲日文,没想到丁玲和冯雪峰相恋了。冯雪峰离开北京到上海,丁玲不顾一切追到上海,俩人同居了两天;胡也频跟着也追到了上海。丁玲大胆地提出要和冯雪峰、胡也频两个男人共同生活。这个荒唐的要求,两个男人最后都同意了。于是,冯雪峰在西湖边的葛岭租了一套两居室,冯雪峰住一间,胡也频住一间,丁玲晚上轮流在两个男人房间过夜……最后,胡也频受不住了,返回上海,找到好友沈从文求救;经过沈从文的一番劝解,第二天他又回到了杭州。

冯雪峰

最终,冯雪峰被迫离开。丁玲看着冯雪峰告别而去,心中涌起一阵阵剧痛,她重新回到了胡也频身边。

几十年后,丁玲这样回忆道:“虽然我深深地爱着另一个男人,但我同胡也频同居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彼此都有很深的感情依恋,如果我离开他,他就会自杀。我决定,我不能同我所爱的这个人生活在一起,于是对他说,虽然我们不能生活在一起,我们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我们继续往下说。

丁玲和胡也频到了上海不久,夫妻双双加入左联。不久,胡也频被选为左联执行委员,并担任工农兵通信运动委员会主席。

1930年秋天的11月8日,胡也频冒着狂风暴雨赶到医院看望待产的丁玲。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完成了。”胡也频尽管双眼红肿,仍然一脸兴奋。

中午时分,丁玲产下了一个男孩,胡也频看着母子俩激动地哭了。

第二天,胡步频兴冲冲地告诉丁玲,“在左联全体会议上,我被选为奔赴江西苏区出席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我正在请求入党!”

丁玲哭了,她为丈夫找到新的人生之路而感慨而高兴。

1931年在上海,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拍摄

1931年1月17日早晨,胡也频告诉丁玲要去左联执委会,说罢就匆匆走了,

这天,直到深夜,胡也频没有回家。丁玲有一种不祥的感觉。

第二天,丁玲得到消息:胡也频被捕了,关在老闸捕房!

“我一定要把他救出来!我实在不能没有他,我的孩子也不能没有爸爸!”丁玲坚定地对好友沈从文说。

丁玲赶去龙华探监,她等了半天终于看见胡也频的身影,于是大声叫喊起来:“频!频!我在这里!”

胡也频掉过头来,看见了丁玲,他刚要说话,被巡警推走了。

丁玲赶到南京求助当年的老师邵力子,邵力子立刻给上海市市长张群写了一封信,对丁玲说,“马上回上海,把信交上去!”

2月7日深夜,丁玲在沈从文的陪同下,登上了回上海的夜车。

丁玲和沈从文

就在火车轰轰隆隆向上海急驶的时候,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内的一条小河边的荒地上,响起了一阵密集的枪声,作家胡也频、李伟森、柔石、冯铿及其他革命者共二十三人被枪杀,胡也频年仅28岁。

噩耗传来,丁玲顿时痛哭失声,发誓道:“我要复仇!”

丁玲把刚满3个月的婴儿送回湖南老家,然后赶回上海。“左联”党团书记冯雪峰邀请她担任了“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第二年,即1932年3月,在上海南京路大三元酒家一个包房里,秘密举行了丁玲入党仪式,瞿秋白代表中央宣传部出席并讲话。

在冯雪峰身边工作,丁玲的炽热感情重新燃烧起来。

丁玲给冯雪峰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信:“只愿意永远停留在沉思中,因为这里是占据着你的影子,你的声音,和一切形态,还和你的爱……我想,我只想能够再挨在你身边,不倦的走去,不倦的谈话,像我们曾有过的一样,或者比那个更好……想好好的写一点文章,你会更快乐些,可是文章写不下去,心远远飞走了,飞到那些有亮光的白云上,和你紧紧抱在一起,身子也为幸福浮着……”。

冯雪峰已经结婚,他十分理智地远离丁玲的爱情之火。

后来到了延安,有人问丁玲:你最怀念的人是谁?

“我最纪念的是也频,而最怀念的是雪峰。”丁玲回答。

1986年2月7日,年初一清晨,丁玲躺在病榻上,听见街上传来的一阵阵鞭炮声,感叹地说:“雪峰就是这个时候死的。”20多天后,丁玲与世长逝。

和冯达同居,爱恨交织的人生插曲

生活在继续,又一个男人闯进了丁玲的感情生活。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带着26岁的翻译冯达来采访丁玲,丁玲和冯达认识了。冯达常来看望她,讲述国际国内的新闻,有时陪她看望朋友、买东西,有时买来一些菜、面包,帮她做一顿饭;有时候来了,看见她在写文章,就悄然走了。

丁玲失去了胡步频,感到很孤寂,冯达陪伴着她度过那段艰难的日子。

1932年丁玲和冯达在上海半淞园合影

1931年11月,他们搬到善钟路沈起尹家,同居了。

不久,丁玲和冯达出于安全考虑,搬离了善钟路,在外面临时借住了几天,1933年春天搬入北四川路昆山花园路7号一幢红砖洋房,住在顶层四楼一间约20平方米的房子。丁玲是左联党团书记,她家里成为中共的秘密联络点。

昆山路丁玲故居

1933年5月13日晚上9点多,冯达才回到家。他告诉丁玲,他去看望《真话报》通讯员,在窗下叫喊无人回答,可是却看见屋子里灯光摇晃,听到杂乱的脚步声。他刚才回到家用钥匙开门时,看见马路对面影影绰绰像有人在张望。

“我们的住所可能被特务盯上了。”冯达担心地说。

5月14日早晨,两人离家时约定:中午12点前一定回家;到时候如一人未回,另一人要立即离开。

丁玲11点半回到家,没有看见冯达,她马上收拾东西准备离开,这时《真话报》总编辑潘梓年来找冯达,冯达在《真话报》工作。丁玲把发现的异常情况告诉他,可他却不以为然地一笑,还拿起桌子上的《社会新闻》报看了起来。

丁玲突然听到楼梯上响起杂乱的脚步声。

门‘砰’地一声被推开,上海市公安局督察员马绍武等三人闯入屋内。过了一会,冯达进来了,他一看见丁玲和潘梓年,猛地一惊,低下了头默默地坐在床头。

“难道是他出卖了我们?!”丁玲心想。

丁玲等人被带上一辆汽车,汽车悄悄地开走了。

当天下午,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应修人来到丁玲寓所,他走到三层与四层楼梯拐弯处,突然发现上下都有特务盯着他,急忙破窗跳楼逃生,结果跌落在楼房后面小巷里死了。第二天,报纸报道了昆山路出现一具无名男尸的新闻,丁玲居住的小洋楼引起租界巡捕的注意,丁玲失踪的消息也迅速披露于报端。

5月17日,上海《大美晚报》登载消息《丁玲女士失踪》,接着上海、天津、北平一些报刊相继报道。

名人丁玲失踪,引起巨大的轰动。5月23日,蔡元培、杨杏佛、胡愈之等38人联名,向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司法部长发出营救丁、潘的电报。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主席宋庆龄致电行政院长汪精卫要求援救,巴比塞、瓦扬•古久里、罗曼•罗兰等国际友人也发出抗议和声援。

6月1日,上海市长吴铁城在答复胡适的电文中称:“报载丁玲女士被捕,并无其事……”

丁玲的朋友们都以为她遇害了,纷纷写文章悼念她,湖南老乡沈从文写了一篇《记丁玲女士》长文,在《国闻周报》上连载。冯雪峰把他和丁玲的来往信件和丁玲的“遗稿”编辑为《不算情书》,发表在杂志上。

丁玲到底在哪里呢?

丁玲被捕次日,与冯达一起被秘密解往南京。先是关押在旅馆,6月被移送到一个姓王的特务家中;10月押往莫干山。

那个冬天,北风呼啸,丁玲在莫干山的一栋度假别墅里苦度岁月……丁玲性格刚烈,决定以死抗争,一天,她把头颈伸进绳套,一脚踢翻了凳子,结果被冯达发现了,他把已经失去知觉的丁玲救了过来。

冯达含着眼泪向丁玲赌咒发誓,说他没有出卖过丁玲。

丁玲相信了。她看到冯达仍爱她,还是和他生活在一起。丁玲怀孕了,1934年9月,生下了女儿蒋祖慧。

两年后,1936年9月,在中共地下党的营救下,丁玲脱离了囚禁生涯,重获自由。冯雪峰派人将丁玲送往革命圣地延安,从此,丁玲开始了她生命的新里程……

丁玲在延安

人的命运走向,常常为交往的人所引导,亦为自己的性格所左右。

丁玲如果没有遇到瞿秋白,也许就不会进入上海大学文学系,也许走的是另外的非文学之路;她如果没有遇上胡也频、冯雪峰,可能不会有狂热的爱情,也可能不会有大起大落的政治人生;而她遇上冯达,相遇时平安,分手后则给她的命运带来了长长的阴影……

上海,是丁玲的重要人生驿站。丁玲在上海开始了文学人生,小说《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都是在上海发表的;她在上海加入左联和中国共产党,并且从上海出发投奔延安,开始了她风光而曲折的政治人生;丁玲的爱情则在上海沸腾在上海横泻,至今仍是一个歇不下来的话题……

个人档案:丁玲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湖南临丰人,原名蒋伟,字冰之。

1918年就读于桃源第二女师,次年入长沙周南女中学习。1922年初赴上海,入平民女校学习;1923年入上海大学学习。

丁玲代表作有《莎菲女士的日记》。1929年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韦护》。1948年完成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51年凭借此书获得斯大林文学奖。

1949年中共建政,丁玲任全国文协(后改为作协)副主席等职。1955年起长年遭受流放关押。1979年重返文坛,出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1986年3月4日,丁玲逝世,终年82岁。

延伸阅读;丁玲和毛泽东、彭德怀

1936年12月,毛泽东写诗《临江仙•给丁玲同志》,盛赞她“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当时,丁玲经常到毛泽东住处去聊天。1958年,丁玲被打成“大右派”的时候,毛泽东没有出手救她,反而彻底地把否定丁玲,她由此开始了长达25年的悲剧生活。

1937年春,丁玲采访了红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两人关系热烈起来。不久,周恩来询问彭德怀:“彭老总呀,你们俩何时可以办事啊?”

彭德怀苦笑着回答:“我已经慎重地考虑过:军人,尤其我还是指挥员,与女作家在工作和生活上,均难以协调,不太合适。”

丁玲晚年解释为什么没有嫁给彭德怀时说:“我考虑再三,差距太大,不太合适。”

延伸阅读:与丈夫陈明

1942年,38岁的丁玲与25岁的陈明在延安结婚。1955年,丁玲被流放到北大荒长达8年,以后又被投入北京秦城监狱;出狱后再度被送到山西乡村,一直到1979年平反。在这25年中,陈明一直陪伴着她。

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弥留之际向陈明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你再亲亲我!”

1989年,陈明与比他小十几岁的张钰组建新家,他们一起为丁玲整理书稿。

延伸阅读:丁玲的子女

丁玲育有儿子蒋祖林和女儿蒋祖慧。蒋祖林是丁玲和胡也频的儿子,

8岁前随外祖母在湖南常德生活,8岁前往延安,9岁参加八路军,1953年9月留学苏联,回国后在造船业工作,任一名高级工程师。退休后从事丁玲研究,著有著作多种。

丁玲女儿

蒋祖慧是丁玲和冯达的女儿,是著名的舞蹈家。冯达在1989年5月9日给女儿祖慧的信里说:“我确实相信有一天我可以在冰之墓前献上鲜花礼拜,她不只是我心爱而实在是伟大得除我之外无人能了解的人!”1991年9月,冯达去世一年后,他的再婚妻子郑慧应蒋祖慧全家之邀来游北京,她特意到八宝山丁玲的骨灰盒前献了鲜花

2014年10月,蒋祖林和蒋祖慧各自带着家人,来到湖南。常德,参加了丁玲公园骨灰入园仪式。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