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一代文豪苏东坡 执意不肯站队 一生遭遇颠沛流离

句子大全 2017-01-07 00:23:13
相关推荐

宋朝自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后,重文轻武,创造了文人的幸福时代。

纵观南北宋朝,众多文人墨客里最出名的当属苏东坡。可是苏东坡的一生却充满了悲情,无奈,颠沛流离的生活,这还要从他出身说起。

一、文震朝野

苏东坡本名叫苏轼,眉州眉山人,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在父亲的影响下读了很多书,还未成年就学通经史,每天写几千字文章。

当时宋朝首都开封叫东京,二十岁的时候进京赶考。

主考官是欧阳修,非常看好苏轼,经常对朝堂的人说苏轼一定会出人头地,并且处处提拔推荐苏轼。苏轼的策问对答有功底,有条理,被列为第三等,也就是最高等,自从宋朝到苏轼以来,算上苏轼一共也就2人得过,可以说文章震动朝野,百年第一。

本该大展身手,不料苏轼母亲去世,回家守孝三年,到期后回京,开始封官。

第一个给的是凤翔府判官,苏轼任职期间体察民情,制定了不少合理的政策。这个时候的苏轼正是青春年少,意气风发。

苏轼给弟弟的信中还总结出这样的诗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人生的痕迹就如同飞鸿踏雪,却暗暗印证了他今后颠沛流离。

二、得罪变法派

做了四年到期回京,这时候的刚刚登上皇位的宋英宗想给苏轼翰林院的职位来做,宰相韩琦觉得苏轼有大才,但是年轻还需要磨练,不能上位太突然,容易被集火。皇上就让他先在直史馆任职了。

这时父亲苏洵去世,苏轼和弟弟苏辙回家守孝三年。

再等回来,天下已大变。皇帝已经是宋神宗了,王安石任宰相,开始主持变法。王安石一开始就看不上苏轼,主张不同,而且总认为他是欧阳修一伙的人。苏轼也看不上王安石,认为他的变法有很多不合理之处。

王安石开始改革科举制度的时候,皇上对变法的利弊和效果一直存在怀疑,让文官们讨论讨论,苏轼文笔最好,上书给皇上分析利弊,皇上看后大有所悟,暂缓了变法。

这件事让王安石大为恼火,开始暗地不断给苏轼穿小鞋,安排杂事。

王安石一直独断专权,不同意变法的大臣都被整,退休的退休,贬官的贬官,朝内大部分都是王安石的党羽。苏轼十分不爽,在给新科举的士子们出题的时候,出的都是“晋武帝司马炎平吴因独断而成功,苻坚攻东晋因独断而灭亡”,“齐桓公任用管仲而称霸,燕王哙任用子之而乱国”等等题目,让分析利弊,故意讥讽王安石。王安石知道后大怒。从此结下梁子。

王安石变法,历史上褒贬不一,一方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同时也有很大弊端,有些新法不合时宜,执行不好,运作过程中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本来应该是一分为二的来看待,多体察民情,积极去修正不足,但是王安石俗称拗相公,只要不同意变法的都是敌人,朝廷开始纷纷站队。

三、被贬生涯

苏轼很快被变法派的人迫害,被贬杭州通判。苏轼并没有灰心丧气,在当地对新法有条件使用,老百姓姑且安宁。

三年后改任密州知州,控制着变法执行进度,有害于民的法令都暂停使用,后来朝廷果然撤销了。

三年后改任徐州知州,黄河决口了,马上要把城墙冲塌,苏轼虽是文官,事情紧急马上去禁军营调兵堵水,筑造堤坝,大雨下了好几天,苏轼住在堤上不回家,总算把水患顶住了,然后又出钱加高加固,重修防水设施。

三年后改任湖州太守,刚一上任,例行公事得给皇上写个《湖州谢表》,表示感谢,谁知酿成文字狱,谢表中的言辞被变法派人抓住把柄,说苏轼讽刺皇上,包藏祸心,大不敬,翻遍苏轼诗词里的句子作为罪证,朝廷本来就全是变法派,众口一词,苏轼被判入狱,要被问斩,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遭遇人生又一个重大转折点。

因为苏轼之才,天下皆知,很多官员上表求情,宋神宗怜惜苏轼,宋朝还有太祖遗训,不杀士,终于留下一命,入狱四个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在黄州期间,苏轼在城东一个土坡开始种点地,自称东坡居士,游历赤壁,写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

在黄州过了四年,宋神宗想启用苏轼,调往汝州,苏轼请求去常州,准奏了。

苏轼人生起起落落,被贬杭州只是序幕,跟乌台诗案几乎丧命一比,真的不足为惧了,苏轼在黄州可以说重获新生,也创作出了最伟大的作品。而且感叹: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种无奈而渴求解脱之情油然而生。

四、得罪守旧派

刚到常州,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继位,任命登州知州,升为起居舍人,直接调到皇上身边,又升为翰林学士。一直陪皇帝读书,讲史。一时之间恩宠无限。

现在当朝宰相已经是司马光了。司马光支持守旧派,刚一上台,把王安石新法全部废除,守旧派复辟,开始报复。原来支持变法的人开始倒霉了。

苏轼常年在外做官,还是了解民情的,站出来提议保留一部分对民有利的新法,因此被守旧派人记恨。苏轼看出来了,这些党派之争其实没什么好坏之分,守旧派人迫害变法派一样不择手段,自己不得以申请调往杭州。

杭州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苏轼自己出钱建造医院,削减粮价,救了很多人,苏轼清理西湖,疏浚河道,减免水患,筑造堤坝,人称苏公堤。

三年后,升为吏部尚书,在京师几个月,又不断有谗言,不得已调往颍州知州。发现当地因为连年水患,治理没有大局观,河道乱七八糟,在颍州继续治理河道。

一年后任扬州太守,处理漕运之事。

此时朝廷已经是乌烟瘴气,明争暗斗了。苏轼不断被人打小报告诬陷,变法派守旧派都在借机拆台,苏轼文章好,但是文人气质总带一些个人感情色彩在里面,好下手,而且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莫须有的罪名也能要人命。苏轼的文章几乎成了后半生厄运的靶子,有箭都往这射。

五、两派夹击

不到一年,又召回京师,先后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一年后调任定州太守,定州在宋朝属于北部边疆,苏轼整顿军务。

一年后又有人告苏轼文章嘲讽先朝,贬惠州。

三年后,又因莫须有的罪名,贬儋州,也就是海南岛,这次到了宋朝南部边境了,海南蛮荒之地,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基本上一无所有,而且这时的苏轼已经60岁了,已经走遍中国了。

四年后宋哲宗驾崩,宋徽宗继位,苏轼调回到舒州团练副使,又移到永州,又几次大赦。

两年后,苏轼在常州病逝,终于停下了颠沛流离的一生。

六、人生地图

苏轼自从眉山进京赶考开始,脚步就没停下过,先后到过凤翔,开封,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颍州,扬州,定州,儋州,舒州,永州,最后死在常州。

苏轼到过的每一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倚仗而行,为百姓奔走。明月之下,大江之上,他吟诵豪迈的诗词,充满浩然之气。他才情冠千古,却受两派夹击,他不愿站队内斗,经历几番出生入死,依然乐观豁达。

苏轼一千年来的魅力始终未曾减少,也愿这位辗转一生的文豪通过自己的诗词活在每个人的心中。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