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经典中国·辉煌十五:再创辉煌话“十五”

句子大全 2016-05-12 07:32:03
相关推荐

为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宣传“十五”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展现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坚定信心、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伟大实践和精神风貌,鼓舞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饱满热情和实际行动积极投入到“十一五”规划建设之中,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本报从今天起开辟《经典中国·辉煌十五》专栏,对“十五”成就进行集中深入宣传。

我们清楚地记得,在20世纪的最后一个夜晚,神州大地上有多少人彻夜不眠,他们满怀着对美好前程的希望、对伟大祖国的祝福,迎接21世纪那第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

我们充满着期待,因为,2001年之于中国,不仅是新世纪的第一年,还有着更特殊的意义:它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迈向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第一年。而“十五”计划是中国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不凡的业绩

关键词:

△GDP———2003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2004年GDP达1.9317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六,紧逼英国的2.133万亿美元、法国的2.0463万亿美元

△对外开放———中国加入WTO,进出口增长迅猛,从第八位上升到第三位

△人民生活———收入持续增加,住房条件改善,汽车迅速走入普通家庭,电话年均新增1亿用户,恩格尔系数在降低

蓄势待发,回望“九五”、“十五”之交,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中国经济正处在新的起点;继往开来,从2001年到2005年,中国人民又写下辉煌的篇章。

盘点“十五”,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宏观政策的引领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最新数据,到2004年,我国GDP总量达1.9317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六,紧逼第四位英国的2.133万亿美元、第五位法国的2.0463万亿美元。人均GDP在2003年迈上1000美元的台阶后,达到1490美元,比2000年增加634美元。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2005年前三个季度的数据,权威人士认为,“十五”的GDP年均增速将超过9%,明显高于“九五”年均增速8.3%。

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角色。200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1548亿美元,是2000年的2.4倍,世界排位从2000年的第八位上升到第三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从3.6%上升到6.2%。2001年至200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31362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加13623亿美元。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明显提高,2001年至2004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2249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138亿美元。到2004年底,国家外汇储备达到6099亿美元,比2000年底增加4443亿美元。

综合国力的提高不仅给中国带来更高的国际地位,也给老百姓带来了更好的生活。人们就业的规模在扩大,从业人员由2000年的7.2亿增加到“十五”末的预计7.6亿,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04年底达到10260万人。人们的收入在逐年提高,2001年到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6%和5%。人们的吃穿住行也在变化,汽车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家庭,速度之快令人惊讶!住房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十五”期间,全国城乡住宅竣工面积年均近13亿平方米,预计2005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将超过26平方米,比2000年提高6平方米。电话用户更是连续五年保持了惊人的高速增长,平均每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和手机用户超过1亿户,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均跃居世界第一位。城市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都在降低,分别从2000年的39.4%和49.1%降到2004年的37.7%和47.2%。进入小康生活的中国人旅游消费大大增加,不仅国内黄金周假日消费红红火火,而且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出现在世界各大洲的旅游胜地。

不凡的经历

关键词:

△国际———“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同时减速

△国内———非典、自然灾害、禽流感、部分行业投资过热

我们走入了新世纪,我们也走入了新时代。“十五”期间,中国外有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内有错综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矛盾。我们在逆境中疾走,处理得当能驾驭机遇,稍有闪失成严峻挑战。

新世纪的第一年,对世界经济而言是一个多事之年。受美、日等国经济衰退的影响,全球经济一路下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股市低迷,汇市不稳。据联合国当年发布的报告,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已经下降到近10年来的最低水平。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天下并不太平。从2001年的“9·11”事件,到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不断,再加上海啸、油价上涨、美元汇率持续走低等天灾人祸,给本已疲软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尽管从2003年开始温和复苏,但不确定因素不断出现,“不景气”似乎成为5年来谈及国际经济时常常出现的关键词。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低迷的国际经济环境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经济。“十五”之初,由于全球订单减少,中国的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降低,出口回落进而影响工业增长回落,外需不足使“三驾马车”之一明显动力不足。同时,国内需求也增长乏力,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民增收困难,就业压力增大。

早在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力挽狂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中国经济的航船安全驶出亚洲金融危机的怒涛。到2003年,中国经济结束了连续5年的反通缩,开始进入了新的经济增长期。然而,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当年严重的旱涝灾害,注定了2003年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一个很不寻常的年度。人们清晰地记得,在疫情肆虐的高峰期,商场、餐馆、机场、码头一片萧条。市场销售增幅明显回落、旅游业受到严重打击、交通运输量明显下降、出口订单减少、农产品销售受阻……非典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2003年二季度GDP增长率从一季度的9.9%掉到了6.7%。

临危不乱,党中央、国务院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由于措施得力,在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有效控制了疾病蔓延,并成功地减少了经济损失。2003年,中国经济在上年较快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速,全年GDP增长达9.1%,整体经济形势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好的一年。但也是在这一年,经济生活中出现了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等问题。进入“十五”最后一年,房地产市场投资规模过大、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年末时分,徘徊于东南亚的禽流感在我国一些省份开始发作,大有再一次考验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的态势。

在“十五”的开局,我们面对的是出口低迷、投资不旺、消费疲软、通货紧缩等问题;而到“十五”中后期,我们又面对着明明白白的部分行业投资过热、隐隐约约的通货膨胀和四处告急的煤电油运。历史似乎有意给中国的“十五”创造一个复杂的环境。

不凡的道路

关键词:

△国债投资、拉动内需———积极的财政政策

△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宏观调控

△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

复杂的环境带给我们复杂的考验。在5年挑战中,党中央、国务院与时俱进,在经济调控上走过了一条不凡的道路,驾驭经济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发展的思路一步步理顺。

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世界经济增长减慢的影响,以及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带来的挑战,中央果断作出了实行扩大国内需求方针,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的重大决策。“十五”开局,党中央、国务院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从1998年以来,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900亿元,集中建设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有效地扩大了国内需求,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2个百分点。

从2003年起,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中出现了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最突出的是两个问题:一是粮食播种面积连续5年减少,粮食产量持续下降;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一些行业和地区投资过度扩张。在总量扩张的同时,结构并没有改善。不仅已经关闭的小钢厂等恢复生产,而且又新上了一批资源消耗大、技术水平低、污染严重的项目。

有新问题就有新举措。2003年,国家出台了调控措施,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抑制过热的投资,扶持粮食生产。从2004年起,中央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打出了一套集经济、法律、行政于一体的组合拳,调控效果日益显现。一方面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扭转了连续5年下滑的趋势;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加387.5亿公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最多的一年。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

经济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宏观调控的艺术也同样与时俱进收放自如。我国自1998年起连续实施了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到“十五”期末,我国经济供求关系已发生了变化,经济结构调整任务突出。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央作出了重大决策,自2005年起,由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向实施松紧适度的稳健财政政策。

回首“十五”,我们在发展思路上最重要的收获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特别是抗击非典的重要启示,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次宏观调控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一次重要实践。它的成功意义不仅仅在于使我们避免了一次经济发展大起伏,而且在于使全社会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面临的资源制约和环境制约,增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紧迫性。这种思想上的收获,对于中国今后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走过“十五”,中国目标更坚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全党头脑更清醒———我们要发展,我们更要科学地发展。

编辑点评

五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不算太短,但在国家的历史上只是弹指一挥间。21世纪刚刚一弹指,中国的巨变又令全世界瞩目。

回首“十五”,千辛万苦,我们一起走过。那是继往开来的五年,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那是不平凡的五年,我们经受了来自国内外的各种考验,天灾人祸让我们在风浪中成熟,在挑战中成长;那是与时俱进的五年,党中央、国务院驾驭经济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廓清,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我们稳步前行,走进发展的新时期。

展望“十一五”,锦绣前程,我们携手共创。结构调整、三农问题、贫富差距,等待我们持之以恒攻坚克难。资源制约、环境污染、贸易摩擦,呼唤我们创新思维破题开篇。中国在变,世界也在变,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还会遇见很多未知的挑战和障碍。“十五”给我们信心,“十一五”给我们希望。在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国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必会创造一个属于中国的21世纪。(记者 朱剑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