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1)

句子大全 2016-03-05 21:55:57
相关推荐

作者: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韩喜平

创造性地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运用中国特色的理论话语系统来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理想图景,以凝聚民心,共同奋斗,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所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积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坚持正确的建构方向,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

语言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它不仅仅是对客观世界的描述和主观意向的表达,也支配着人们的行为。语言的实践性源于其中的价值意向和行动指向,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更是具有引领文化发展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应当是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内核。不能否认学术话语的历史传承,但更不能忽视它的现实的和大众的根基。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展开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宣传的普及,马克思主义话语早已为中国大众所熟知,“生产力”、“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大众解释与评价社会历史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话语建构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形成与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与实践更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中国梦”等新概念新话语正在显示着强大的实践力量。这些语言是当代中国学术话语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性的理论,只有内在于劳动人民的实践创造,成为现实的思维方式、实践方式、说话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发挥作用。马克思主义追求科学力量与道义力量的完美结合,从不把既成的理论当作僵死的教条,而是本着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的原则,探索符合现实需要、解决现实问题的相对的绝对真理。综观马克思主义话语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核心话语的转换,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共产主义”,到列宁的“帝国主义”、“一国胜利”、“无产阶级专政”,再到毛泽东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邓小平的“和平与发展”、“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等,不同的核心话语,表达着不同的时代主题和不同的问题领域,从而满足不同的实践要求,进而生成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所以,马克思主义是具体的、不断创造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义从来不是用“死人抓住活人”(马克思语),而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观和理论观,就是要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符合大众需要的理论话语体系。

当代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作为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环节,应当是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概念、逻辑的方式表达当代中国人民自我发展的意愿,按照学理的逻辑来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在要求,从而建立起源于现实实践又高于现实实践的学术话语体系,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的追求发挥先导性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现实话语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呈现出复杂的结构,公平与效率、自由与平等、经济与环境、民主与民生、一元与多元等悖论性话语的同在是今天的事实,人们对于作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有着多元的理解与评判。这使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任务更为重要与紧迫。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建立与中国特色实践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理论话语体系,以概念体系的方式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展示当代中国人在社会生活各层次各领域中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理解、对人与人关系的理解、对人自身的理解,从而为调整和控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依据。

在以实践性为本质特征的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理论、学术话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以大众话语为基础。大众话语直接源于生活,蕴含着大众经验和智慧的丰厚积累,理论话语从大众话语中来,还要回到大众话语中去。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用中国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从而建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图景,那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就是借助大众自己的语言把他们朴素的生活态度升华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学术语言的大众化,主要不是指学术语言的普及或通俗性翻译,而是指学术语言本身就具有大众化的形式与内容。即是说,学术语言的大众化,不仅仅在于表现形式的通俗化,更重要的在于政治立场和思想感情的大众化。这也就要求学术语言的时代性、人民性、通俗性,真正能够关注大众需求,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困惑。

当下,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三种话语体系:总揽性指导性的政策话语;深奥晦涩的书斋话语;歧义多元、通俗也容易庸俗的百姓话语。如果在马克思主义的水平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话语,那么,就要求整合三种话语体系,讲述“中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即政策语言理论化、学术语言生活化、百姓语言规范化,把学术语言塑造为言之有物的实话、言之有据的真话、言之有理的新话,让人民群众喜欢听、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各种话语体系都在争夺市场。事实上,多年来我们在不断向世界学习的过程中,在思想理论建构的语言风格上也深深受到其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推动发展的,但也有消极的,甚至存在西方敌对势力打着学术推广的旗号,不知不觉渗透他们的价值观。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揭露其中所包含的虚伪的言论和反动的立场,从而澄清问题的实质。用中国理论、中国话语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质疑,化解西方学术界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误解或曲解,反击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思想理论乃至意识形态的挑衅。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念,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来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捍卫国家意识形态。

[责任编辑:蒋正翔]

1

31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