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张居正如何靠一句话击败高拱成为大明内阁首辅

句子大全 2014-07-10 18:42:08
相关推荐

隆庆六年(1572)五月,皇帝位置没坐几年的隆庆帝一病不起,遽然崩架。继位的万历皇帝只是个虚岁十岁的小孩。朝政大权,落在了太后李氏,以及三位先帝遗诏的顾命大臣身上。

这三位顾命大臣,分别是高拱、张居正,还有高仪。高仪是文渊阁大学士,性格仁厚而本分,他秉承明哲保身之术,虽在内阁,虽是顾命,但却安于平凡,对于执掌朝纲,并无奢望。

但高拱和张居正可就不同了。这二人都是治世能臣,但对于朝政和国家的发展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政见恰好相反,又都是唯我独尊,不甘为人下的主儿,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高拱和张居正的冲突,箭在弦上,不可避免了。

高拱,字肃卿,河南新郑人。嘉靖进士。隆庆皇帝为裕王时,他任侍讲学士。嘉靖四十四年(1565)任礼部尚书,次年以徐阶荐入阁。高拱性格高傲,《明史》上说他“才略自许,负气凌人。”想来和他做同事,特别是做下属,是件不太轻松的事情。高拱是张居正的前辈,高拱做国子监祭酒时,张居正在他手下做司业,隆庆皇帝还是裕王时,两人都是裕王府邸的讲官。隆庆皇帝即位之后,充当过隆庆皇帝讲官的高拱、张居正等旧臣都跟着扶摇直上,进入内阁,但高拱因资历排名在前面,是内阁首辅。

明朝在洪武帝朱元璋手里,已经废掉了宰相的设置,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内阁学士只是供皇帝咨询的顾问人员。到了中后期,内阁权力越来越大,大学士成为了无名而有其实的宰相。而内阁大学士中,要属内阁首辅权力最大,首辅主持内阁大政,掌握票拟权,即替皇帝起草有关军国大事的文书,次辅不敢与之抗衡。

张居正如果想要实行自己的改革,首先要当上内阁首辅,那就必须要除掉挡在自己前面的首辅高拱。除了政治上的政见之争外,张居正与高拱还有私仇,那就是高拱报复了张居正的恩师、致仕在家的前内阁首辅徐阶,并对张居正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关系亲密一事深恶痛绝。

隆庆帝在位时,冯保已经是太监的二把手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并提督东厂,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后来司礼监掌印太监空缺,冯保作为二把手,本应当顺理成章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但高拱因为与冯保关系疏远,担心他难以控制,所以皇帝推荐太监陈洪担接掌司礼监。陈洪能力太差,不堪重用,不久便被罢职。这次该是冯保接任了吧?不然,高拱这次又绕过了冯保,向隆庆帝推荐了太监孟冲接掌司礼监。如此三番两次,冯保怎么可能不对高拱恨之入骨?

隆庆皇帝崩驾前,冯保通过巴结皇后陈氏与万历皇帝生生母李氏,让隆庆皇帝下诏驱逐了掌印太监孟冲,由冯保接任。冯保终于当上了太监的一把手,可以腾出手来,准备对付高拱了。

内阁首辅高拱、次辅张居正,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这三人成为左右大明政局的三巨头。高拱权势最盛,因为他是内阁首辅,但张居正和冯保两人联合起来却能够压过高拱。二人又都和高拱不对付,张居正早就和冯保暗通款曲,两人的合作一拍即合,水到渠成。

首先出手的是张居正。张居正安排户科给事中曹仲平上疏弹劾高拱。给事中是监察六部九卿的,和监察十三行省、两都的御使合称言官,是专门弹劾官员的。应该说,言官制度是一种很好的制度设计,但到了明朝后期,许多言官已经沦落成权臣的打手,让咬谁就咬谁。

曹给谏的上疏中列举高拱十大不忠。可行将就木的隆庆帝不想自己临死之前朝局动荡,他还需要首辅高拱来稳定局势,所以他下令处罚了曹仲平。张居正和冯保当然要保护为自己打头阵的先锋,便下令把曹仲平给谏调到京外,异地做官。

高拱这边也不示弱,你手下有言官,难道我就没有?他一方面主动上疏要求退休,反守为攻。一方面,授意御史张集上疏攻击张居正和冯保,还举太监赵高杀李斯,引来秦朝亡国之祸,嘉靖朝大奸臣严嵩勾结太监害死夏言等典故。其中之意,分明就是在指责张居正是李斯,冯保是赵高。

但张居正是何等聪明的人,一眼就看出张集这个说法的破绽来,反指张集将当今天子圣上比喻成秦二世,大不敬。又有冯保作为内应,在宫中放出风来,说皇上因为被比喻成秦二世而大怒。这一下可把张集吓了个半死。

张居正的聪明就在于他并不想简单地报复,去处罚被高拱指使的抢手,而是吓唬攻击自己和冯保的言官,制造一种气氛,让人不给步张集的后尘。

这场风波过后,新皇帝登基,朝局基本稳定,高拱和张居正也到了摊牌的时候。高拱首先发起攻击,要求扩大内阁权力,削弱司礼监的作用,同时,和自己推荐的高仪商量,决定用“两高”同盟来对付和“张冯”同盟。

但高仪看出这场斗争的极大风险,不愿意趟这个浑水。他对高拱说,先生您说的都对,都是大丈夫当做的事情,但祸福难以预料。我既不敢赞成先生这样做,也不敢反对先生这样做。

高拱决定先下手为强,孤身出击,草拟一道奏折,建议采取五项措施,限制司礼监的权力,扩大内阁的权力。

抑制宦官是个政治正确的命题,张居正当然不会反对,还当面夸赞高拱此举将建不世之功勋。可一转身,马上派人向冯保通风报信,商量对策。高拱的奏折递上去后,得到的回答是:照先朝的既定方针办,也就是委婉地否决高拱的建议。高拱不甘心,干脆图穷而匕首现,授意一帮言官,明确攻击冯保有“四逆六罪”、“三大奸”,要求将冯逮捕公审治罪。

到了这个份上,已是你死我活了,冯保必须反击,他向张居正讨主意,张居正说,咱们正好将计就计。

如何将计就计呢?

问题出在了高拱的一句随口吐槽上。

话说高拱这道要求限制太监权力的上疏被打了回来,上面写有“照旧制行”。高拱对此很是不满,他说,这个批示是谁批的?是不是冯保?这样重要的批示怎么可以让宦官批示意见呢?应该让内阁来拟稿。送公文的太监就对高拱说,高相公,这个批示是皇帝亲自批的。

高拱听罢,随口说了句,哪有十岁的天子能裁决政事呢?

这句话出了大毛病了,冯保马上告诉皇帝。万历帝早慧,一听首辅大臣看不起自己,跑到两宫太后那里哭诉,太后也觉得高拱太放肆了,是犯上欺君。高拱的命运就这样被决定了。

不久,宫中传出命令,说皇帝召内阁、六部、五府(即掌管军队的五都督府)进去听旨。将文武大臣都集中起来宣布旨意,肯定是非同寻常的军国大事。高拱听说后,高兴坏了,以为是要驱逐冯保,自己发起的攻势见效了,但当大臣们跪下后,太监宣布:“张先生接旨”。高拱才发现大事不妙,他是首辅大臣,按理应由他带领群臣接旨。

果然,圣旨说大学士高拱擅权,把持朝政,不许皇帝管事,不知他想干什么?太后、皇帝母子三人很惊惧。令他回原籍闲住,不许停留。

听完圣旨的高拱从开始的九霄之上,跌到冰海之底,汗如雨下,伏地不起,旁边的张居正扶着他的胳膊,才让他站立起来。

就这样,冯保与张居正一击制胜,打败了原内阁首辅高拱。高拱被驱逐出京。

从嘉靖二十六年(1547)张居正考中进士,授庶吉士开始,到隆庆六年(1572)高拱被驱逐,张居正升任内阁首辅。经过了二十五年的宦海浮沉,四十八岁的张居正终于掌握了大明朝的最高权力,可以实施自己的主张和抱负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