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教师体罚学生至吐血?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反转

句子大全 2014-01-08 12:27:54
相关推荐

“教师体罚”反转事件发生的原因

反转新闻是新媒体时代出现在舆论空间中的新现象,是指针对同一新闻事实的报道,媒体前后的报道内容方向相反,从而引发公众立场和态度反转的新闻现象。一条新闻刚出来时,舆论迅速把矛头指向某一方,随后公布的细节又使新闻事实突然发生逆转,舆论态度立刻随着新情节情绪化地摆向对立的另一个方向,如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件。“教师体罚事件”是一起典型的反转新闻。

1、传播主体缺乏专业媒介素养

话语平权时代下,传播主体泛化的同时,没有带来 传播主体媒介素养的提升。任何网民都可以发布信息,但是他们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没有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与专业的传播素养,只是将大众舆论当做满足自身私欲的一把利器。该家长发布的内容中很多属于不实信息,不仅没有客观陈述全部事实,还掺杂着捏造的信息,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发酵。在社交平台上, 传统的新闻审查机制弱化,审查流程后置,在相关信息未经核实的情况下,舆论就已经形成,造成新闻失实以及后来的反转。

随着事件进展不断更新与官方通报的发布,仅仅一天时间,受众在发现家长的爆料有很多都是谎言,而且有炒作的嫌疑后,其关注的焦点向家长转移,谴责她的造谣行为,舆论也直接反转。

2、社会问题的主观投射

未成年作为弱势群体,在网络舆论中往往是被关怀、被同情的对象。“虐童”等关键词本身就极具 话题性,敏感的议题属性使其迅速成为网友谈论的焦点,加上不断被挖掘出来的话题就更加剧了网友对该事件的关注度。

“教师体罚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与争议之后,不断被赋予公共性的特点,引发网友对“幼师虐童”、“豫章书院”、“鲍毓明”等相关事件的联想。在评论的各种回忆中,许多网友分享了儿时求学被老师虐待体罚与至今仍然存在的问题,并对事件背后的伦理道德进行 个性化解读,由此形成了一个个反转新闻的奇观文本。事件反转之后,网友们纷纷围绕“那位学生家长各类奇葩行为的动机”等话题大谈特谈,讨论热度仍然很高。

3、后真相时代的群体极化

在后真相时代,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比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受众容易被情绪裹挟,倾向于选择他们愿意看见和相信的事实,追求情感上的共鸣或宣泄。同时,基于 沉默的螺旋和从众心理,群体情绪被放大,舆论由情绪和价值取向来决定,而并非事实本身。

“教师体罚学生”事件中,诸如“体罚”、“吐血”这样带有情绪化的非理性字眼,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理性分析,诱使受众不自觉地将自身代入新闻事件本身,从而产生 同理心和价值判断。受众出于同情心、正义感进行转发扩散,讨论围绕着师生关系、对教师的愤怒情绪等等展开。在官方通报后,受众认为自己的情感态度被愚弄与利用,舆论焦点便转向声讨编造谎言的家长。

反转新闻的危害

1、侵害新闻真实性,消耗媒体公信力

反转新闻本质上是 报道失实所引起的一种新闻传播现象,看似让媒体在短时间内获取了公众大量的注意力,但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新闻真实性,加剧了媒体公信力的下降。

2019年5月,周口男婴丢失事件引发社会关注,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相继转发。但最终随着孩子被找到,整个事件迎来了惊人的反转,这竟是孩子妈妈自导自演的一场闹剧。原本在受众眼中,人民日报等党媒代表着真实、公正、客观,经历了这次的反转新闻后,受众也开始怀疑传统媒体发布的新闻。

2、消磨公众情感,消耗公共资源

在新闻反转的过程中,随着事实真相的公布,公众的态度摇摆不定,其情感也被 反复消磨,最终消耗了公众对公共话题的关注和热议。以“老人碰瓷”新闻为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只要有老人摔倒的新闻,公众就会联想到碰瓷。“老人碰瓷”等新闻使得用户对相关话题越来越麻木,甚至影响到对老人群体的态度和印象,削弱了现实中人们乐于助人的主动性。当一件新闻事件被爆出,公众不再是以积极的态度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而是 坐等新闻反转时刻,热点新闻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女子为救女童被狗咬伤事件中,当事人利用了社会大众的同情和爱心,与媒体一起策划了该起事件。事件产生之初确实给公众带来了满满的感动,网友捐款数一度达到80万,当真相大白后,公众产生了被欺骗的感觉。当真正需要帮助的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时,公众可能就无法轻易相信并献出自己的爱心。

3、生发群体情绪,滋生网络暴力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群体情绪的力量不断增强,在情绪的影响下事件的真实性可能会被忽视。有些受众会抛开事件本身,对新闻当事人进行谩骂、诅咒,甚至会对其进行人肉搜索或其它非法行为,给当事人造成一定的身心伤害,在这个过程中 情绪的宣泄掩盖了事实的本身。

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中,在真相还没有公布之前,许多网友就率先将矛头指向了女司机,谴责、侮辱、谩骂、诅咒似乎都难以平息网友的愤怒。无辜的女司机承受了网友强烈的人身攻击,直到真相大白之时才得以从网络暴力中解脱出来。

反转新闻的治理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媒介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闻反转失真、公众舆情被有意操控引导等现象频发。这使我们不得不对后真相时代背景下的新闻反转进行反思与治理。

1、媒体:坚守把关人职责

媒体要实践把关人的职责,不能片面追求新闻的时效性、为了抢占发布时机而疏于对新闻内容的核实,坚持新闻真实性并确保新闻报道各环节的真实。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要力求采访对象的均衡化,让利益双方都拥有平等的对话机会,多角度再现事件的过程,从而最大程度地 还原真相。

在议题设置和言语措辞上,媒体必须做到客观公正,保证报道文本的 真实性、准确性。同时,不使用明显带有主观色彩的语句,要引导公众理性思考,构建起积极理性的网络信息传播环境。

2、公众:提升媒介素养

在人人皆记者的时代,公众的参与拓展了信息发布的渠道,弥补了部分议题中媒体缺席的尴尬,但公众不经核实的肆意发布、不负责任的转发声讨、负面情绪的宣泄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同样值得我们警惕。

因此,公众的媒介素养对建立健康媒介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公众应该养成信息生产与参与中的责任意识,负责任地进行信息发布与再传播。与此同时,公众也必须学会 理性的表达与讨论,要客观、冷静地看待热点新闻事件,提高自身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筛选和鉴别的能力,摒弃刻板印象,不应该在尚未了解事实的基础上沉浸于情感的宣泄,从而做出倾向性的价值判断。公众要自觉地维护和营造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进而预防反转新闻的发生。

3、政府:加强舆论环境监督和打击力度

一是加强 对媒介和受众的监管。在对媒介的监督上,政府要加强对新闻审查的力度,建立必要的惩戒机制,依据新闻失实程度以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媒体进行相应的处罚,这对媒体能起到一定的警戒意义。此外,在自媒体时代,受众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又是传播者,其话语权得到充分的展现;政府要注重加强对受众的监督,引导其理性发声。

二是政府要 及时发声、有所作为。政府作为重要信息源,应该对复杂多变的舆情内容进行及时监测监管,并积极表态,阻断舆论偏差化的走向;还可以利用其自身掌握的资源,查清并向社会公众公布事件真相。

新闻真实的实现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反转新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会一直存在且不可避免,因此媒体更应该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致力于为公众还原事实真相。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事件反转后,善良往往处在最为尴尬的境地。希望我们都能吸收这一次事件的教训,但这不意味着下一次事件发生时我们要保持沉默。相反地,我们要以理性的态度去关注事件本身,让事实走在情绪之前。

赵锡露| 文字

邹嘉桓 | 编辑

END

《青你2》一路出圈背后,是选秀3.0时代的偶像养成记 | 案例精选

六一儿童节,为大朋友们编织童年梦 | 案例精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