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江西省人民政府 统计分析 奉新县“三农”三大核心问题实证调研报告

句子大全 2013-11-29 20:33:50
相关推荐

从上表可以看出,机耕费用、耕地流转费用、化肥费用占据经营支出前三甲,占比分别为29.25%、17%、15.6%。

经计算,15户调查户年家庭生产经营实际收益为660452元,户均44030元,人均13478元。

二、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在感受到乡村的一份安宁、农业现代化的悄然推进以及农民勤劳而忙碌的身影外,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1、村干部的无奈

相对于过去来说,村干部才完成财政税收任务、计划生育、处理山里纠纷等方面的压力已不可同日而语,大为减小,但发展经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任务依然艰巨,村干部们在工作中仍有较多的无奈。

其一,事多钱少。粮食直补一年三季要落实到户,新农合收钱造册,计划生育征收社会抚养费,危房改造,低保、社会救助、改水改厕落实、农田水利建设、环境卫生工作、维稳、新农保、房屋、土地确权等等,可以说,村委会是个“小社会”。需要管的事多,但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上级拨付的转移支付仅能确保在岗人员工资,村务要全面开展经费就会捉襟见肘。赤田镇塅里村全年转移支付为6.78万元。虽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但村干部和退休干部的工资就超过10万元,加上村老干部工资、组长误工费、党员会议、一事一议费用总共约需十多万元,缺口仍有5-6万元。村书记邹尚华说:“今年关不了门”。

其二,民力难聚。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劳务输出,农村“空村”现象越来越严重,“有点本事的都出去了,剩下的老的老、少的少,开个会、拿个主意都很困难”,澡下镇观下村书记如是说。据调查,6个村平均外出人口超过50%以上,其中县外务工人口达到29%。宋埠镇榨下村、澡下镇观下村外出人口比例超过70%,而且出去的基本上是家庭主要劳动力,而农村有些工作人不当面就不好办,公益性的工作如村貌规划、修路等很难聚拢民意,生产活动如土地流转、产业规划等很难会聚民心。

其三,无力建设。调查的6个村,除澡下镇观下村还有300多亩集体山外,其他村均无村集体经济收入。而且有些村历史债务沉重,如赤田塅里村欠债60多万,柳溪东庄村欠债20多万,宋埠镇榨下村欠债10多万,罗市镇梧岗村靠修昌铜高速打政策“擦边球”才把历史债务了了,干洲镇张家村依托镇所在地的优势,借助外力扶助基本实现收支平衡。因此,“吃饭”财力、历史债务,使得村委像是“看守政府”,无力开展自主建设,基本建设严重依赖“等、靠、要”。

2、田野的呼唤

农业产业化进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土地流转、经营组织、经营主体、龙头企业、政府推动等诸多因素制约和深度融合。我县产业进程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土地流转信息不通畅: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和劳动力的流失,导致农村大量的土地待流转。宋埠镇榨下村实际进行了土地流转的有400余户,已流转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超过70%。全县平均待流转的面积至少达到50%以上。由于耕地流转信息不通畅,30-40%的待流转耕地一般由亲朋好友代耕,撂荒耕地超过10%。

土地流转利益缺乏法律保护:仅以耕地为例据调查,我县耕地在流转过程中的存在利益多方不满意的状况。一方面,由于耕地流转信息不通畅,缺少全县统一规范的流转平台,大量的待转土地只能由亲戚朋友代耕,年租金低的50元/亩、高的100斤谷/亩,也就是130元/亩左右,出租户收益很低。另一方面代耕者由于劳力所限,不少耕地只能进行单季耕种,收益不高,加上粮食补贴仍由出租户领取,一亩100斤谷的租金都嫌贵。再一方面,种粮大户和龙头企业在与出租户签订协议时,口头协议比重和短期租赁合同比重过大,由于出租户担心政策有变化,不愿签订长期租期,造成种粮大户和龙头企业的租金不稳定,年年有变化,也无法对租来的耕地进行远期产业规划。宋埠华春家庭农场租用耕地2079亩,其中约60%的面积为合同租期3年以内或口头协议方式租赁的,导致农场租来的耕地95%只能种水稻,而且复种指数仅为1.35,耕地利用效率不高。据宋老板反映,刨去成本,每亩实际收益1-2百元,利润空间与散户比较没有优势。

农业经营合作组织作用不明显: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县有农业经营合作组织近两百个,但大多数有名无实,真正在运转并取得实际成果的不到三成。罗市镇港下村浙新组苗木产业协会已成立10多年,据52岁的村组长兼会长石永明介绍,协会起不到多大作用。会员基本上还是各干各的。

产业化大户示范带动作用不够明显:总体上说全县专业大户在年年增长,但数量还不算多,规模还不够大。全县专业大户按村分布计算,仅为2.37户/村,户均产值也只有80万元/户左右。特色种养殖大户只有47户。平均每村只有0.32户,户均产值约为33万元。

3、村民的期盼

调查问卷显示,村民对村委班子的认可度在“较好”以上,对生产、生活的满意度均在“较满意”以上。尽管如此,各村仍有各村的具体问题,村民也各自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集中起来,可概括为“四个希望”。

一希望村干部更能善谋敢闯。村民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有些村干部个人致富是能手,但在带领一方致富方面缺少热情,村级无任何产业化发展规划;有些村干部缺少决断,遇到一些难题就采取“一推二拖”的办法;有些村干部对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村组路修建质量管控工作做得不到位,群众有意见等等。村民们认为归根结底,就是村干部责任心还不够强,善谋敢闯的精神不够足。

二希望“三农”好政策更贴合实际。有些地方反映不少农业项目只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一些急需建设、改造的地方得不到支持;如澡下镇观下村地段的观下溪是老愚公发电公司的排水通道,因多年失修,排水通道上都长了树木,於塞严重,容易引起水患,需要项目资金支持疏通。有些地方反映农业产业化宣传、培训工作做得不够,得不到实际的指导;有些地方反映民生工程项目在农村宣传力度不够,很多普通百姓不清楚项目内容等等。

三希望农村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如今,农村在出行、医疗、教育、垃圾处理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和进步,但最让村民们诟病的是普遍存在“空心村”现象,以至村民住宅建造、村组公路、排水、用水、用厕等设施建造很难科学规划,塘坝於塞、环境脏乱情况没有根本改变。

四希望有较好的收入。就业和创业的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调查数据显示,15户农户共有人口49人,劳动力32人,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5.3%,说明农村就业还是比较充分的,但较充分的就是并未形成较高的实际收益,平均每个劳动力得到的生产经营年实际收益为20639元,比2013年全年企业从业人员人均年工资32246元低36%。农民创业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主要是“三缺”。一是缺资金,二是缺技术,三是缺示范。宋埠榨下村闵顺庚流转了120亩田,想继续扩大生产,希望添置大型农业生产设备,但资金存在较大缺口,同时他希望获得高产田种植技术,不知道哪里去学经验才好。村民涂为国想开拓优质葡萄种植,不知道哪里去学技术,赤田塅里村民熊九根希望得到农业部门专家的优质稻良种指导,稳定产量。柳溪东庄村罗友科希望林业部门加大林地抚育力度,提供修山区林业运输便道补助和林地抚育配套资金,让林农的责任山能出材高、出材方便。

稳定的农产品价格是农民增收的保证。据调查,2014年我县一些主要农产品价格下跌幅度较大,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增长。干洲南岗村养猪大户余秋根反映,上半年销售广州的猪价仅为5.2元/斤,价格下跌近三成,至下半年才逐渐回升。林农反映今年毛竹也下跌近2成,一尺的竹子去年可卖14.5元,现在跌至12元。粮食收购价虽然比较稳定,但种籽、人工、机收机耕费用、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成本均有所提高。农业增产不增收仿佛是一个魔咒。因此,农民希望有更好的就业渠道,更优的创业环境,更稳定的农产品价格。

三、加强“三农”工作的几点建议

“三农”问题既有历史体制、机制原因,也有人文特质、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工作推进等各方面的原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三农”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时期内得到解决,“三农”工作愈向前推进,愈易触动“三农”问题根本。

因此,首先需要有战略性的思考、综合性的整治、个性化的举措。战略上要秉持“工业优先、农业为基础、服务业突破、城镇化配套”的思路,把农业这个牵住农村和农民两头的问题放在基础性的地位来抓;其次,围绕“农村稳定因素增强、农业产业化提质、农民增收提速”来综合整治;再次依靠个性化的举措来化解每一个“三农”实际问题。在此本课题组仅从“技术”性层面就“三农”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浅见:

1、改善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1尽快化解村级历史债务。加强对村级历史债务的审核,厘清各类债务性质,对确因过去交的“过头税”或办公共事业等欠下的债务,要采取分年度、分批次的办法逐渐消解,使历史债负真正成为历史。

2挖掘保护和利用村集体资产。村集体拥有实体经济的已经很少,但集体资产还仍然存在,旧楼、旧地、集体山林、水库、河港、塘坝等等,对于这些资产,第一,坚持集体资产归集体的原则,该收回的收回;第二、非法占用村集体资产的行为要依法制止和纠正;第三,村集体资产的使用要坚持依法、公开、有偿的原则。

2、推动村务管理信息现代化。村干部常诉苦,说又忙又累,尤其是村会计一天到晚跑断腿,造成这种“瞎忙”的现象,与村务管理信息现代化落后有很大关系。比如计划生育、新农合、新农保等与人口有关,如果人口信息完整而准确,根本不用各部门布置下来的工作“各家行各家事”,再比如土地确权、林地确权、房屋确权、土地流转等与田地、林地有关,如果田地、林地信息完整而准确,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也同样不需要劳太大的神。因此,推进农村人口、土地等基本村情的规范化建设,十分必要,如果能在人口的出生、死亡、流动做到“月月清”,在土地的权属、面积、种植情况流转信息等方面做到“年年核”,在村民交医保、社保、水费等方面在村级能实现网上缴费等等,那么村干部就可以从繁杂的村务中腾出手来,集中精力去抓产业发展和致富大计。

3、启动县级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建设。农民有田地租不到钱,农业大户有钱租不到地是奉新县土地流转的一大矛盾。造成农民有田租不到钱的原因主要是1有些农民缺乏租金对比信息,不知道外面租金多少;2散田不好租,只好给亲戚耕作,租金不及正规的三分之一;3担心政策不稳,不愿长期租给农业大户,土地利用效益低下。而产业大户恰恰相反,很难获得合心意的土地流转信息。因此亟待建立全县统一、权威的信息中介平台,公开出租方土地的面积、租金、租期、地理位置、土壤特质、水利条件以及租赁方的土地需要、产业规划信息。形成规范的土地流转交易市场。

4、积极挖掘、推广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龙头企业典型案例。

农业现代化的关节点是农业产业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龙头企业则在农业产业化中取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的典型更具示范作用。

奉新春晓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走的是“公司+合作社”的模式,是经济合作组织实体化的典型。

江西菲乐水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走的是“科技+生态”的模式,是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典型。

奉新绿霖苗木合作社和江西怡叶康茶叶有限公司走的是“媒体网络+包装”的模式,是现代经商理念的典型。

不言而喻,奉新做得好的农产业龙头企业典型肯定不止这三例,值得重视、挖掘和推广。通过示范作用,带动全县农业升级转型。

5、尽力解决农民的四大期望

村干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建设一支有责任心善谋敢闯的村干部队伍,不仅需要“选”,还需要“管”和“学”。第一是把好“选”关,在充分依靠村民自治制度和尊重民意基础上,确保选出一批有能力,有民意基础、有公心、有责任心、有善谋敢闯精神的村干部,使之不仅在个人致富上“能”,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上也“能”。第二是用好“管”关,对那些私心重、不作为的村干部要“管”起来,贤者上、庸者让;第三是抓好“学”关。制度化地开展“比”、“学”活动,组织到实地“学先进、学典型”、“比差距、比干劲”,开拓村干部的视野,提顿村干部的闯劲。形成培养好村干部的激励机制。

全面落实民生工程和各项惠农政策,加强政策宣传力度,使农民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政策落实要细致化,做到公开、公平。夯实稳定民心的基础。

重视村容村貌尤其是农民建房规划,严格依法建房,依法使用土地,集中整治“空心村”,建造农村排水、排污设施,让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从根本上改善。

切实落实中共奉新县委,奉新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奉发[2014]15号)文件29条措施,做好全县农村稳定、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方面的问题收集、登记、梳理工作,紧扣农民就业、创业、产业发展、稳定农产品价格等重要环节,将“三农”问题和工作目标细致化,工作措施个性化,各级政府、各部门把服务农民加快增收的举措送至每一户农户、每一个农民。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增收成果。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