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开学季】为啥9月1日开学 你知道吗?

句子大全 2012-08-08 04:35:59
相关推荐

第一个操心的人,名叫张百熙

张百熙当过古代工部、礼部、刑部、吏部、户部、邮传部“六部”中五个部的尚书。但他最关心的事,好像还是孩子们的学习问题。他参照近代学制,订了一个官方学制,于1904年1月公布。这一年是癸卯年,所以这个学制叫“癸卯学制”。这个学制,他订得十分细致。其中一个原因,就和开学有关。

在当时,开学,大家都不反对,但朝廷中很多官员,反对的是开学的另一面:放假。在这以前,学校既没有暑假,也没有寒假,孩子上学,要从年头学到年尾。有条规定是这么写的:“长不辍耕,幼不辍读,暑日休务者,薄其饩廪。”意思是:“大人要一年到头做事,小孩要一年到头读书,哪个老师敢在大热天放假,那就扣他工钱!”

张百熙顶住压力,坚决给孩子们“减负”: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第一学期于正月二十日开学,小暑散学;第二学期于立秋后六日开学,农历十二月十五日散学。就按今年来算,小暑是7月7日,立秋是8月7日,按他这学制,暑假只放一个月零六天。

当时星期天放假,各国通行。已经给学生们放了寒暑假,星期天要不要放?张百熙最后的调子还是“放”!但要怎么放?张百熙出的招数,让人意想不到。他规定:每月的房、虚、星、昴日为休息日。

这是什么意思呢?当时西方国家一个星期是七天,张百熙想规定一个星期放假一天,但又不能明说。正好中国古代有二十八宿,按星宿排下来,恰好是一星期的四倍。要按现在的算法,房、虚、星、昴日对应的,差不多是星期四,东南西北各七宿中间的那天。当时人们迷信思想还很严重,就算有人想反对,但怕万一得罪星宿,也就只能憋在肚里了。

第二个操心的人,名叫孙中山

孙中山做的事,和开学在哪一天,有间接关系,因为他宣布将农历改为公历。张百熙规定的学制,是按农历来算的。这个学制有两个问题:农历闰年时,要多出一个月;农历和公历还不对应。孙中山刚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第三个操心的人,名叫蔡元培

1912年1月3日,辛亥革命后,他被孙中山任命为教育总长,1月19日就改了学制。学制虽然改得快,但很科学。因为蔡元培后来最重要的身份,就是“教育家”嘛!

这次,将一年分成三个学期:8月1日至12月31日为第一学期,第二年1月1日至3月31日为一学期,4月1日至7月31日为一学期。

寒暑假要不要放?要放!但由各学校根据当地的气候自己决定。这个学制只大致规定:暑假30天到50天,寒假7天到14天。寒暑假外,还多了个春假,反正是春和日丽的时候,所以日子就有点固定了:4月1日到7日。

到了1938年,有个统一的规定:暑假日期为6月30日至8月21日,共50天;寒假为1月1日至30日,共30天。看上去又变回两学期,其实和原来差不多,不过将二、三学期合并在一起,反正春假很短。

但怎么执行,却又是个大麻烦:一是因为抗日战争已经开始了;二是因为他们居然没考虑春节!要知道春节很多时候在2月,过年不放假,这叫孩子们怎么走亲戚?

千万别以为是当时制订政策的官员太糊涂,这么做是有目的的!

当时的国民政府西化得一塌糊涂,对传统节日,坚决严防死守。比如说,严禁私售农历、新旧历对照表;规定各机关、各学校、各团体,“除国历规定者外,对于旧历节令,一律不准循俗放假”;更绝的还有一招,春节那天派人在街上盯着,要是有人敢喊“春节快乐”“恭喜发财”,对不起,那就要被请去“喝茶”了。

一句话,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忘了还有过年这回事。

终于迎来了解放。1950年8月1日,新中国教育部颁发《中等学校暂行校历(草案)》,规定中等学校一学年分两学期,暑假52天,寒假23天,春假3天。

和原先相比,暑假、寒假延长了,春假变短了,和现在的情况已经差不多了。最关键的是:春节没被忘掉。

第一学期开学的日子,倒还是差不多:每年8月底、9月初。

第四个操心的人,名叫马叙伦

1987年,教育部规定,一学年分为两学期,第一学期一般在9月初开学,翌年元月份放寒假;第二学期2月下旬或3月初开学,7月放暑假。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寒暑假日子基本就固定了:每年的9月1日到次年的6月30日为一学年。全国各地中小学,绝大多数会选择在9月1日开学,这成了一种惯例。

有开学,才有放假。想想那些一百多年以前的学生吧,人家可是一年到头都在读书;想想七八十年前的学生吧,在春节鞭炮声中上课、读书,是什么感受?所以要珍惜现在有的寒暑假和春假,好好学习!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