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崇廉尚德·好家风润西安

句子大全 2012-02-01 16:43:51
相关推荐

好家风 润西安

今年9月

西安市“崇廉尚德——好家风润西安”

系列活动启动

活动旨在推进廉洁文明家风建设

用廉洁理念引导人 用廉洁文化感染人

用廉洁精神激励人

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追赶超越

贡献力量!

目前

好家风故事、微视频

与动漫征集评选活动正在进行中

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这里,就有一个个

感动中国的家风故事

传承良好家风 厚植家国情怀

“每当怀念姥爷,我就会习惯性地翻看他的工作笔记,每次眼眶都会湿润,仿佛又看到老人家带着老花镜伏案工作废寝忘食的背影。”在西安出口加工区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工作的李媛媛告诉记者,虽然姥爷赵民先已经辞世,但他矢志不移的家国情怀、为国富民强奋斗不已的精神,永存在自己与家人心中。

向上滑动继续阅览

“1919年4月26日,我的姥爷赵民先出生于五台山脚下的山西省繁峙县。在国家危难时刻,他毅然投笔从戎。1938年,19岁的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身为晋察冀抗日主战场忻州地区游击队长,他英勇无畏,出生入死,抛洒热血。解放战争期间,姥爷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团63军189师567团政治处主任。随部队参加过解放太原战役,后所在部队一路向西解放宁夏、解放兰州,曾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颁发的‘人民功勋’等三枚勋章。”李媛媛回忆道,“我还清晰地记得,在姥爷脑后留着弹痕伤疤,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来之不易。”

李媛媛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姥爷赵民先转业地方工作,曾任宁夏中宁县第一任书记、县长。后来,又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号召,做出弃政从经的重大选择,曾是西安国营844厂,现西安东方集团有限公司、西电公司的前身西安高压开关整流器厂、陕西汽车制造厂等单位的首任领导集体成员。“上世纪70年代,三线建设吹响号角,陕西岐山县蔡家坡93号信箱开始筹建,也就是现在经开区龙头企业陕汽集团的前身,我的姥爷正是第一代的建设者。”

李媛媛说,姥爷常常告诉家人,做人做官,要留得清白在人间,要无愧于国家和人民,无愧于心,清正廉洁,以民为先。李媛媛的母亲曾经在陕汽集团发动机车间最关键、最累的车工技术岗位一干就是十年,虽然姥爷是领导,母亲并未享有特殊照顾,姥爷反而把因工作出色可以被推荐上工农兵大学的名额让给了做技术工作的其他人。

李媛媛说:“让清白家风传下去是我们全家人努力的方向,姥爷言传身教的精神素养潜移默化地指引我们的人生方向,激励我们一家人一路向前。”现在,李媛媛在西安出口加工区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从事为工业类企业园区建设做技术服务的工作,又与陕汽集团及中国西电集团同在经开区共同奋斗。“回顾姥爷的一生,我没有理由不加倍努力。从好家风中汲取养分和力量,为西安的追赶超越砥砺前行,这就是对亲人最好的缅怀。”

“塞罕坝精神” 在他的家中代代相传

提起河北承德,塞罕坝一定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森林公园,那里树木郁郁葱葱,风景美如画。你知道吗?上世纪50年代的塞罕坝是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等极端环境于一体,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今天塞罕坝的迷人风景离不开一代人植树护林的决心和坚守,这一代人中就有时海力的二爷爷。时海力说:“我们家里三代都是护林人,从造林到护林再到守林,是‘塞罕坝精神’影响着我们,让我们家族吃苦耐劳、不畏艰苦的家风能够代代相传。”

向上滑动继续阅览

时海力的家乡在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原本在酒厂上班的爷爷,硬是被太爷爷拉回乡下去做了农民。“太爷爷是位老红军,在他的眼中,做农民是件很自豪的事情。”时海力从小就听太爷爷讲身边的故事。爷爷虽然是个农民,但认识一些字也有远见,于是二爷爷在爷爷的坚定支持下上了学。上世纪50年代,塞罕坝风沙很大,气候条件极其恶劣。新中国成立后,为保持水土,消除京津冀风沙危害,上世纪60年代初,大型国有林场成立,300多人组成的第一代造林人开启了艰苦的征程,那时刚从承德农专毕业的时海力的二爷爷也成了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听二爷爷说,塞罕坝的平均气温在-1.4℃,最低气温达到-43℃,每年积雪的时间在7个月左右。他们刚到那里的时候没有电点煤油灯,没有水就喝雨水雪水,没有吃的就带点咸菜和黑莜面。” 时海力说,塞罕坝面积大,但人太少,往往是一个人独自负责一大片,既是造林员也是护林员、炊事员。刚开始,因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成功经验,二爷爷他们种下的树苗成活率非常低。他们边实践边摸索,随后开始自己育苗,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探索了一系列造林模式,终于成功了。”时海力说,二爷爷今年已经80多岁了,每每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总是说,国家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去,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再难也要迎难而上,攻克难关,植树造林是惠及百姓后代的大好事。

“二爷爷是塞罕坝第一代造林人,子女们以及我的父母是塞罕坝第二代造林人,我的堂弟堂妹是塞罕坝第三代造林人。”时海力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听二爷爷讲封山造林的故事,他们那一代人艰苦奋斗、敢于吃苦的精神一直影响着他们这些后代,叔叔们成了护林人,兄弟姐妹们成了守林人。自己考上大学离开家乡,独自一人来到西安,现在做房地产销售管理工作已经十几年了,虽然没有从事林业方面的工作,但不管在工作中遇到什么不顺心的地方,都会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我们现在经历的艰难困苦和老一辈比起来,真的都不算什么,所以还有什么困难过不去呢?”他说。

2018年3月1日,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团体。“塞罕坝人用青春、汗水和生命换来了这百万亩林海,完成了祖国交给的任务,我作为塞罕坝造林人的后代倍感自豪。”时海力说,虽然自己上大学离开了家长,如今留在了西安,但家风心中存、代代传,“塞罕坝精神”也一直影响着整个家族,鼓舞他们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

家风是盏灯 照亮我们脚下的路

我的家庭甚为普通,没有革命家庭的感人故事,也没有书香门第的百年家训,但几十年如一日,几代人为人处事的准则,在普通的日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氛围、一种风气。

向上滑动继续阅览

我的儿子的名字中有一个“信”字,满含着全家人对他的期望,爷爷奶奶愿他诚信守信,外公外婆望他自信笃信,爸爸妈妈更盼他成为有信念可信任的有用之材。

我的父母亲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响应建设大西北的号召来到陕西,作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他们始终怀揣着建设祖国的美好理想。他们身上的信仰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让生活更美好的力量!我小时候,父亲常给我讲故事,讲述他拿到第一个月16元工资,寄钱回家给弟弟妹妹买礼物的自豪……

日子一晃而过,父母口中的故事也不断变化: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无奈变成“新衣服还没穿怎么又乱买”的埋怨,从“饭够不够吃”的忧虑变成了“日子好了也不能浪费粮食”的叮咛,从“我们那时候要是能有机会多上学”的遗憾变成了“多学知识多读书,养成好习惯”的嘱咐,从“懒得出门嫌麻烦”的担心变成了“交通便利,趁着能走动赶紧去看看世界”的感叹……

我和爱人都是改革开放那年出生的,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沐浴在改革开放的阳光下,赶上了中国发展的好时代。我们亲身经历了祖国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为她骄傲和自豪的同时,让生活更美好的信念也深深融入血液。

儿子是名“奥运宝宝”,他们是在祖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历史的巨变、改革的成果和中国的强盛深深扎根心灵。他喜爱唐诗宋词之韵,崇尚中国创造。他会在观看国庆阅兵后询问自己何时能够入团入党入伍。他会在看过群众游行后感叹祖国巨变,发出“一定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让祖国更先进更强大”的言语。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一个家庭的家风都像一盏灯,照亮着脚下的路。

(投稿:市金融工作局 石岩)

家风不染尘

清廉惠久远

让我们行动起来

倡导廉洁好家风

让每个人、每个家庭

都为建设“美丽西安”大家庭

贡献力量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关颖

编辑:西安报业全媒体编辑 皓月

审核:周粟 何砾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标题:《崇廉尚德·好家风润西安 | 传承良好家风 厚植家国情怀》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