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母语干扰”现象与对外汉语翻译教学法重新认识

句子大全 2012-01-23 06:38:06
相关推荐

二语习得理论认为,母语既是外语学习不可缺少的背景和基础,又是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在有关二语习得的研究中,我们经常接触到母语的负迁移这个概念, 甚至有学者提出在二语习得中完全脱离母语思维,而围绕母语的正迁移进行系统阐述的文字却很少读到。我门在国内教学中也过度注意母语的负迁移, 提倡学生学习时忘掉母语,完全用英语思维。后来发现收效甚微, 并且觉得这样做更多的是在回避问题。在学习二语习得有关迁移的理论时, 我进一步思考了这个问题。发现这有一定的片面性, 既没有反映语言学习的本质, 也没有揭示母语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母语思维输出母语知识, 借以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交际目的,这即是学习者的一种策略, 也是二语习得进程中的一段必经之路。母语思维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助于二语习得。母语思维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按照英国语言学家Ellis(1985) 的普遍假设说,在所有的自然语言中, 存在一些共同的“核心”规则。这说明人类的语言尽管千差万别, 仍有其相同的地方。既然语言之间有共同性, 任何一个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都会把他通过母语而获得的对语言共同性的认识, 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二语习得中去。母语知识以及通过母语获得的各种信息和抽象思维能力交织在一起, 构成了二语习得的重要知识基础,也是产生新思想的源泉。也就是说,二语习得时,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统教学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这里要讨论的就是,在非汉语环境中的初级汉语教学。在二语习得过程中, 处于无语言自然环境下的大多数学习者一般多用翻译式的方法掌握目的语, 不能排除母语的“中介作用”, 如果不经过把所学的目的语知识用母语“复制”这种语码转换的翻译过程, 就总觉得所学的知识不牢靠, 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有学者认为既然是教授汉语,就应该让学生脱离母语,进行全外语教学。但是,在泰国教授汉语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强行改变这一现象,那带来的结果只有学生的厌倦和兴趣丧失。Krashen认为: 学生掌握语言必须通过“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假如输入在一定限度上超出个人的现有水平, 习得就自然而然地产生输入假设是在区分习得和学得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输入假设回答了语言教学领域中最重要的问题。Long(1985)提出, 语言必须通过“对话性互动”(conversational interaction)才能习得,兴趣是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如果没有通过翻译法让他们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学生便会丧失学习兴趣!由此给我们一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启示。

二、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是一种外语教学。它的任务是训练、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对以汉语教学、研究和翻译为终身职业的学生则要求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有效释词,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得体运用又是词汇教学的关键性问题,亦是对外汉语教师所关注的技能之一。因此,有关释词的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是十分有意义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多半是成年人,思维模式基本固定,但是他们同时也具有的了一定的分析与对比能力,不会被动的接受老师的一言一词,他们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与分析.。因此,我们认为, 对外汉语教学是不必拘泥于形式的教学。我们所使用的教学法不是单一的语法教学,也不是单一的翻译教学,而是正确处理语言的结构、意义和功能的关系,把结构和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汉语和学生母语的关系,有控制地使用学生的母语或媒介语;充分把语法和翻译有机结合的教学。在这里,我们要讨论的主要是翻译教学中的翻译释词、语法教学中的翻译法以及两者的结合教学。

三、翻译教学

所谓的翻译教学实际上是教学翻译,是学习某种语言和高水平运用这种语言,及深入了解这种语言文体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只是一种教学方法。而翻译教学的目的是要出翻译自身的成果,即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应注重培学生的思维能力。()外语教学的实践和理论发展到今天,一般认为用目的语释词优于用母语释词。但是,这只是一般性的说法。事实上,用母语释词的方法却始终没有被抛弃,实际上我们的教学中(特别是学生学习目的语的初始阶段)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抛弃这种方法。有一些独体字,或者古今字形发生很大变化,或者古今字义不同,而且也不表示具体事物,在这种情况下,解释字义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学生的母语翻译该字的常用词义。如:解释“更(gèng)时,如果学生是操英语为母语的学生,那么,只要给出英文“more”学生就可以掌握“更”的词义。解释“千”时,给出英文“thousand”即可。(张和生,2006)除此以外用母语释词,学生易于接受,并且很容易记住。当课堂中的学生共有同一种母语时,用母语去翻译目的语往往是很方便的事情。

1)它能帮助外国学生准确地理解词义和恰当地运用词语,减少语用错误。如:

马太太: 你今天见到张医生了吗?

马先生: 见到了。他给我检查了身体,还化验了血。

马太太:结果怎么样?

马先生:问题不大。血的化验结果还没看到,这是心脏和肺的检查结果。

马太太: 谁说的饿问题不大,你的心脏以前就不好,现在肺也有问题了。

马先生: 别大惊小怪的,这点小问题没有什么。

马太太; 这不是小问题。你应该戒烟,也别再喝酒了。

马先生:没那么严重吧。

马太太;等到严重就晚了。(张和生,2006)

学生以前就学习过“问题”一词,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能够记住它的第一个意思“question”。他们会觉得迷惑,为什么提出问题的“问题”会和人体器官搭配使用。张和生先生认为,这时就应该告诉学生这是“问题”一词的一词多义现象,结合语境就可知道这个词的另外一个意思。而我们更趋向于认为,直接用英语翻译为“problem”就可以引入“问题”的另外一个意思。这样学生便会在不同的语境中正确使用“问题”一词。

2)母语翻译释词是一种“来得快”的教学技巧

对于两种语言里都有某个词指同一种事物时,如:香蕉“ banana”, 书“book”等,也有吃(to eat)喝(to drink)等来表示动作。(张和生,2006)那么,对于母语是英语的学生来说,教师就可以用“翻译”的办法来讲解词义。

当然,用母语教学,也存在很多弊端。因为如果我们只讲词义,即使学生懂了,却未必能用好。只讲用法,即使偶尔用对了,却未必了解词义的真正含义。因此,释词的基本要求是解释词义与讲清用法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真正学会一个词。(李泉,2005)词义和用法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而上文所探讨的“翻译教学法”仅是完成了词义教学中的一部分。如,“来”和“去”都可以翻译为对应的“come” and “go”。这只是对“来”和“去”的基本词义的认识。而真正要起来,那它的意义远远要超出这一词义。这就需要我们用语法教学加于补充。语言学家向来强调语言学习要像学游泳一样,在游泳中学游泳,提倡学习者的参与,尽量使用所学的语言讲课,以培养学习者的语感,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成年人毕竟不像婴幼儿那样有那么多时间,那样大的热情,那样无拘无束,那样大的动力,那样好的记忆力。应充分利用成年人分析力理解力强的优势。因此,必要的理论讲解也是合理的。

四、语法教学

1)语法教学的意义

语法,又称”文法”,指语言的结构规律即语法现象.(骆小所,对外汉语引论) 语法是语言的要素之一,是语言中词、短语、句子乃至篇章的结构规律,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必须遵循的语言组织规则.要学习一种语言,如果只学习它的词汇而不学习和掌握这种语言组词造句的规则就无法清楚准确地理解这种语言,更无法用词汇生成合乎该语言规律的话语,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际。对大部分外国学生来说,语法教学就是为了使他们在学习汉语语音词汇的同时,尽快掌握用汉语语法规则来组词造句、连句成篇的技能。(张和生,2006)如,学生学习了“我”是“I”,“吃”是“to eat”,“饭”是“rice”等词的词义和汉语SVO的句子结构以后就可以做出“我吃饭”的表达。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宜大讲语法,更不能大讲语法理论。但是,这不等于说,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可以不关心语法,可以不学习语法理论。事实告诉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懂得语法,学习掌握一定的语法理论,将大大有助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总之,作为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员,如果能掌握一定的语法理论和语法分析方法,就能把一些学生感到困惑的语法现象讲深讲透,解释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语法教学并不是理论语法,而是语法教学中的翻译法。也就是说,当我们使用翻译教学法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正确掌握词义和用法时,我们便要借助语法教学中的翻译法来完成。

2)语法教学的方法及翻译法

语法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张和生(2006)先生主要把它概括为十种,即:归纳法、演绎法,情景法、对比法、发现法、图片法、公式法、翻译法、以旧换新法与及综合法,这里我们要说的是翻译法。翻译法是指把某语法点或有该语法点的汉语句子翻译成母语,从而借助学生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该语法点。(张和生,2006)如“把”字句中的“主+动+宾”句可以转换为把字句教学。例:

我看完书了。 我把书看完了。

(I’ve finished reading.)(I’ve finished reading the book.)

他送给我一个礼物。 他把哪个礼物送给我了。

(He gave me a gift.)(He gave the gift to me.)

通过该例句的翻译,学生便能熟练掌握“把”字的词义及使用。

五、翻译教学法与语法教学法中翻译法的结合教学

释词的基本要求是解释词义与讲清用法相结合。(李泉,2005)不论是母语教学还是释词还是用目的语释词,只讲词义,即使学生懂了,也为必能用好;只讲用法,即使偶尔用对了,也未必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对外汉语教学中,词语的解释并不是单一的。在外语学习中我们所用到的语法翻译法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是“用母语翻译教授外语书面语的一种传统外语教学法,即用语法讲解加翻译练习的方式来教学外语的方法”(鲁宗干,2001)。语法翻译法是“外语教学中历史最长与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左焕琪,2002);语法翻译法“创建了在外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理论,成为外语教学史上最早的一个教学法体系。它的出现为建立外语教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体系奠定了基础”(鲁宗干,2001)。

六、教学示例

吕叔湘(2003)对副词“往往”与“常常”的解释是,“常常”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次数多,“往往”表示某种情况经常出现。“常常”和“往往”都是副词,都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都有“经常”的意思。对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可以采用汉英对比的方法来说明,也就是翻译教学法。可以告诉他们,“常常”跟跟英语“often”的意义基本相同。寿永明(2002)认为,在许多情况下,“常常”和“往往”都可以译为“often”。当我们用母语向学生解释以后,学生会对这两个词有个基本的了解。这也就满足了我们释词基本要求中的解释词义。这就是我们上文所说的翻译教学法。 但是,通过对“往往”和“常常”的分析,我们发现两者的差异,不是一个“often”所能够表达的。金立鑫(2005)先生,就汉语的“往往”和“常常”与英语的“normally” “often” “more often than not” “generally”等的翻译问题,咨询过几位英语为母语的美国人。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英语里没有固定的对应于“往往”的词,只在不同的语境下,“往往”可以翻译为以上的“normally”等。提出“常常”“往往”在表示动作状态的经常性时,可以翻译为“often”、“usually”等,有时候不一定要翻译成副词,相应的形容词也可以。这个问题的提出,我们意识到我们对“往往”和“常常”教学并没有完成。释词的基本要求是解释词义与讲清用法相结合。前面的语法教学只完成了解释词义部分,而讲清用法就需要我们通过语法教学来完成。也就是通过语法教学中的翻译法,以翻译的方式让学生领悟出“往往“和”常常“的用法。

正如上文提到过的“把”字教学。关于“把”字句的表意作用,不少对外汉语教材中都采取了“处置”的说法,即认为“把”字句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物进行处置或将要进行处置”。(张和生,2006)这样的说法,学生不容易理解,老师也不容易说清楚,这时我们就可以采取翻译教学法和语法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即第一步。告诉学生“把”字可以翻译为“disposal”。第二步采用翻译法,把汉语“把”字语法点的汉语句子翻译为母语,让学生准确使用。如:

我看完书了。 我把书看完了。

(I’ve finished reading.)(I’ve finished reading the book.)

他送给我一个礼物。 他把哪个礼物送给我了。

(He gave me a gift.)(He gave the gift to me.)

按照上文,我们同样可以把翻译法运用到“往往”和“常常”的解释中,如:

以前,四川四条大河之一的岷江,常常给这个地区的居民带来麻烦。

Long time ago, the Min River, one of the four great rivers in Sichuan, often/usually brought troubles to the inhabitants of this area.

在乡下的时候,他往往天不亮就起床。

When in the countryside, he often/usually got up before the crack of dawn.

雾大时火车往往/常常误点。

Generally/Normally,when it’s foggy the trains are late more often than not.

在中国古代,城郊往往是坟墓所在地。

In ancient china, the countryside was the usual location of the graveyard.(金立鑫,2005)

七、结语

综上所说,学习者的母语知识和技能对外语学习来说,不是负面影响,也不是干扰作用,而是一种重要的促进因素(当然这不是惟一的、也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过去那种把相当部分外语表达中的错误归咎于母语“消极转移”的观点,不符合外语学习的实际情况,也是与二语习得理论相悖的。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是一种不可忽略的学习基础,也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释词是一种复杂的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解释一个词并不那么容易。教师要有丰富的目的语知识和语言学知识,对学生的母语应该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我们的翻译教学和翻译法才能够有效进行。教学中要对学生的目的语水平,包括学生已掌握的词汇和表达能力了如指掌,更为直接的是要掌握对外汉语教学时有关释词的一些基本原则。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其中的结合点。比如本文中提到的翻译教学和语法教学中翻译法的结合。

参考文献

Krashen, S. 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 [M ]. London: Longman,1985.

骆小所,《现代汉语引论》(修订版)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张和生,《汉语可以这样教》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鲁宗干主编,《小学英语教师手册》,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金立鑫,《对外汉语教学虚词辨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李 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