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许子东讲述《五四文坛旧事》:让张爱玲一生嫉妒的漂亮女人

句子大全 2010-08-03 00:21:51
相关推荐

黄素琼系出名门,祖父黄翼升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通常称军门黄翼升。世人都说,她敏感优雅,身材窈窕,体态轻盈,高鼻深目。溢美之词却都不如心细如丝的小女孩,用崇拜的眼,写下的温暖的字句。

母亲是美丽的。

每一个女孩都希望自己有一个美丽、气度非凡令人崇拜的妈妈。张爱玲也曾经纯真而真挚地因为拥有这样一个完美的黄素琼而心生欢喜。

犀利如她,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曾经对母亲默默的深情。

她立在镜子跟前,在绿短袄上别上翡翠胸针,是心目中妈妈的形象。

她在这一刹那非常美,幽幽地往里望进去,有一种含情脉脉的神气。

她被当作间谍,是因为是一个黑头发的玛琳黛德丽,透着神秘。

她高兴时候的笑声,是温暖羞怯的。

如果文字里的她曾经转身打量身边的小女孩,或者长大后窜到1米7的女儿,会知道自己曾经错过了一个小女孩对母亲的炽热的喜爱和渴望。

但对于年幼的张爱玲来说,残忍的事不止这些。

九岁被牵着过马路,母亲终于犹豫着,感觉到有牵她的必要。第一次触碰到母亲瘦长的手,她内心兵荒马乱,一到了人行道,母亲立刻放了手,敏感的小女孩感觉到了来自母亲的挣扎——牵女儿的手的抗拒。寻常母女间亲昵的举动,母亲只给了她一次短暂而尴尬的牵手。

长大后的她也学会了用生疏的客气去报复母亲:我一直非常难受,为了我带累你。

母亲自然说:我不喜欢你这样说。

我不喜欢你。张爱玲觉得母亲心理表达的是这句。

深受五四影响,一生浪迹天涯周游世界的自有者,在另一方面却可能是个自私的妈妈。

当张爱玲是贫苦学生,蹭着修道院的食宿,母亲却住在香港最繁华的酒店。苦学生终于拼死拼活赢得了奖学金——在他乡念书的救命钱。兴许是想让童年里那个不得志的小女孩扬眉吐气一回吧,她第一时间拿给母亲看。

结果800块全成了母亲一夜赔上的赌资,没有解释,更没有道歉。这终于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她杀死了心理对母亲的最后一丝柔情。

其实,母亲仍然是爱她的。

她选择读书这条路,她即使经济窘迫,也一直支持。

她生病的时候,母亲总是和看护攀谈,夸赞陈小姐好总是看书真用功,永远想替她取得特殊待遇。

她生病在床,母亲为了给她治病,委身范斯坦医生。

她的作品《露水情缘》被改得面目全非上映,母亲竟是满意的,不过是为自己女儿的成就感到满足自豪。

她和胡兰成有了不好的传闻,母亲知道后也是严厉的,从窥浴到侧面问人。

当她执意要把母亲为她投入的钱如数奉还,母亲也终于被伤了心,在沉默中低头拭泪:虎毒不食儿哎,就算我不过是待你好过的人。

覆水难收,爱与恨都如此。

母亲临终在欧洲写信来说:现在只想再见你一面。她没去,却寄去了她一直想还的钱。

她从来不想要孩子,一部分原因觉得如果有了孩子一定会对自己坏,帮母亲报仇。张爱玲大概也知道自己做得过分,可是母亲撒的盐还在伤口,留给她一生无法痊愈的孤独寂寞。(部分文字来源于/辫子歪歪 原发于三十立铺)

有关张爱玲的研究,海外和中国内地的学术界有很大分歧。在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很难“安放”的作家。在严肃文学与流行文学的对立中,张爱玲的作品,既可以成为城市小资的时尚文化消费,同时又是大学研究院的热门题目。而所有这些张爱玲作品的复杂性,都必须从张爱玲和她父母亲的关系说起。我是许子东,我们今天讨论“张爱玲和他母亲”---一个让张爱玲一生嫉妒的漂亮女人。

《五四文坛旧事》系列预告:

12月7日《郁达夫之死》

1945年日军在印尼苏门答腊投降之日,流亡作家郁达夫便失踪了,次日他的小儿子出世。郁达夫死于日本宪兵审判或暗杀,还是因为曾任日本宪兵队翻译而被印尼游击队处决?学术界一直有不同意见。而且被什么人所害,直接关系到作家一生政治定位。许子东曾为人大副委员长胡愈之起草过纪念郁达夫的官方悼文,又在横滨大学访问铃木正夫教授,铃木教授认为没有证据显示郁达夫死于日本人之手.......真相究竟如何?许教授将在本讲中带来近乎第一手的材料........

12月8日《张爱玲与她的母亲》

王安忆说过一句话:张爱玲觉得自己没有她妈妈好看,一生都在嫉妒。张爱玲的父亲抽鸦片读旧书养女人,母亲是留洋摩登"新女性”,偏偏张爱玲潜意识里“仇母恋父”。本期将大致梳理张爱玲与她母亲几十年的爱恨恩怨的个人及文学关系中的一些关键场景,不仅可以展见作家个人心理及爱情观的独特,背后也象征了张爱玲对五四和晚清的与众不同的态度

12月9日《张爱玲在上海》

张爱玲的生活、文学和爱情都在上海,只在上海。离开上海以后,她的创作就失魂落魄。本集将集中讲述作家与胡兰成的交往经过,将《今生今世》与《小团园》对照来看。看一个23岁就能写出世间男女战争基本规律的看穿爱情悲剧的天才作家,如何自己置身情网盲目挣扎了一生一世

12月10日《丁玲在延安》

丁玲一生“飞蛾扑火”,充满革命的戏剧性,尤其是在延安时期。许子东曽访问过当年《解放日报》文艺版副主编陈企霞(丁玲是主编)。本集从丁玲的生活谈到她的作品,《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时候》以及获斯大林文艺奖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2月14日《鲁迅在1936年》

讲述鲁迅晚年的斗争、困扰和信念。讲述鲁迅对死对人生的看法。鲁迅和左联的关系。还有最近颇热门的鲁迅对日本的态度,鲁迅和内山完造的关系

12月15日《茅盾在1927年》

沈雁冰1921年在上海已参与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的活动,参与了共产党建党的早期准备。他大概是在党内资历最老的作家。二十年代前半期,沈雁冰主要从事文学活动。但在北伐期间,尤其是1927年蒋介石4.12“清党”时,沈时任武汉国民党机关报《民国日报》主编。之后他接到共产党通知,7月1日前要去南昌......沈雁冰为什么没去呢?他怎么去了庐山?怎么丢失了地下党的经费?怎么既被国民党追捕又脱离了共产党,沈雁冰怎么变成了茅盾...到晚年又怎样恢复党籍......革命,加文学真是太有戏剧性了。

12月16日《沈从文的后半生》

和沈从文齐名的三十年代作家,郭沫若、茅盾、叶圣陶、老舍、曹禺、巴金等或官至部长副委员长,或任作协主席,另外有些如梁实秋、林语堂、胡适等,则漂流海外。生存状态最不济的当属沈从文,变成一个博物馆职员。但偏偏只有沈从文,在1949年后能写出比他三十年代文坛同辈更有价值的东西。海外有人将沈的晚年描写成不屈的文人,没想到沈从文自己却经过了极其认真的思想改造,甚至要求入党......

12月17日《萧红在香港》

2014年电影《黄金年代》曾以萧红的几段感情为线索,讲述了她颠沛流离的一生。而实际上,萧红的人生遭遇远不止电影里描述的那些情节,她曾以出家威胁父亲允许她继续念书,曾反叛封建婚姻而出逃,曾经将大叔告上法院,曾经险些被亲生父亲杀死,曾经被作为人质困在哈尔滨的旅馆中,更曾经身怀六甲大腹便便遭受各种冷遇。她短暂的一生中,辗转各地,一直在挣扎之中生活成了她的生活常态,她的爱情就像她的生活状态一样,不停地从一个伤心地转移到另一个伤心地,却没有在同一个地方生活过两年以上。她的余生在香港度过,唯一给过她婚姻的端木蕻良却并未给她人生最后的温暖。如电影中所描述的一样,她在香港病故,贫病交加最终打倒了这个特立独行的文坛奇女子。而电影中却并未讲述,她并非孤单死去,也并未讲述她在香港遭受着贫穷和疾病时的创作之路

CETV1《国史演义》

周一至周四 22:25首播

周二至周五 12:58重播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