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老手艺人的坚守:宋国珍传承“家乡味道”

句子大全 2009-08-29 12:47:21
相关推荐

“苕粑,好吃的苕粑,要来一个尝尝吗?”在碧江区步行街附近的大街小巷,经常会听见这熟悉的叫卖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佝偻身子背着背篓,每天走街串巷,十几年如一日,她就是宋国珍。

做针线活:供3个妹妹读书

65岁的宋国珍,是松桃人 ,她在家里排行老大,父母是农民,基本的收入也只能勉强维持家里的生活。人们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宋国珍从8岁起就帮着父母照顾三个妹妹,懂事的宋国珍每天起床后,就开始做家务。等妹妹们都起床后,宋国珍为她们穿衣洗脸。

妹妹们在一旁玩耍,宋国珍就赶紧准备烧火为妹妹们做早饭。当一大碗素面放在妹妹们面前时,每个人都抢着往自己的碗里夹,宋国珍总是等妹妹们吃完,自己才把碗里剩下的和妹妹们没吃干净的吃掉。年纪尚小的宋国珍只会做一些简单的食物,下午饿了,宋国珍的妈妈会经常做一些米粑放在桌上,晚上就等着父母回家炒菜做饭。宋国珍最喜欢在妈妈和面的时候站在一旁看着,妈妈做的糍粑、苕粑和棉菜粑是她的最爱,吃完了,就会吵着让妈妈再做。

15岁那年,宋国珍迷恋上了针线活,常常跑去看做针线活的人,从她们的手中会做出美丽的新衣服,她希望自己也能做出一件衣服来。

勤奋好学的宋国珍每天仔细观察着她们如何拆线、缝合、剪裁,回到家里拿自己的旧衣服练习。“以前根本就没有什么老师,自己就是自己的老师,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学,没有谁教。”宋国珍说。手法娴熟了,做一条裤子4分钱,做一件衣服6分钱,宋国珍给家里增添了一些收入,供三个妹妹读书。缝缝补补一直持续了近30年,到了45岁,眼睛看不太清楚了,宋国珍就没有再做衣服了。

儿时回忆:捡起妈妈的手艺

1997年,宋国珍和老伴来到碧江区,租了一间房,想赚一些生活费,可没有文化又不识字的宋国珍除了做衣服的手艺也没什么会的了。有一天,宋国珍买了一个棉菜粑回家,一边吃一边说没有她妈妈做的好吃,心里想,为什么不自己做呢?从小就跟着妈妈学做吃的,那味道怎么会忘呢?宋国珍心里想着第二天就真的开始这样干了,这一做就做了20年。“虽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对于我来说是珍贵的味道。”宋国珍说。

宋国珍每天凌晨4点起床和面,在面板上来回揉搓一个小时,揉面需要足够的手部力量,揉好面她的两只手已经很酸了,捏好形状,再上锅蒸,每天要捏上百个。宋国珍就只做棉菜粑、苕粑和麦粑,“棉菜粑揉面的力度比苕粑和麦粑要大些,要不停揉,这样吃出来的口感才更有嚼劲。”宋国珍说。

长期揉面捏面使宋国珍的手留下了病痛,一使力就痛。尽管很累,但宋国珍仍然会准时8点出门,用背篓背上做好的粑粑,走在碧江区的大街小巷,每天要走上4至5个小时,走累了就随处找个空地坐上,休息一小会儿又继续背着背篓叫卖,她会直到卖完才会回家。很多老顾客都会在宋国珍停留的地方等着她。“我的粑粑在这20年里从来没有涨过价,都是些几十年的老熟人了,只要他们喜欢吃,少赚些没什么。有些腿脚不好的,我会给他们送去。”宋国珍乐呵呵地说道。

老人吃的是感情,小孩吃的是味道,年轻人吃的是小时候的回忆。在宋国珍这买粑粑的人,都夸她做得好,回头客更是常常 称赞她的手艺。“现在手做多了会痛,所以做的量都已经减少很多了,但还是会坚持做的。”宋国珍说。忍着手痛也会做,做到做不动了为止,因为每天都有人在等着她,对她来说这就像必须要完成的使命。

家乡味道:传遍全国各地

许多宋国珍的老顾客会在她这里订做棉菜粑、苕粑和麦粑,有些老人要带给在外地工作的亲人,有些家长也会订做一些寄给在外地读书的孩子……宋国珍的粑粑都已经去过了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全国很多的 地方。特别是在过年过节,是宋国珍最忙的时候,很多人都提前订购粑粑,一天就得做几百个。

“虽然很累,但看见这么多人都能吃我做的粑粑,心里很开心。”宋国珍说。

现在宋国珍的手痛越来越 严重,她试着叫妹妹来做,妹妹嫌太累又赚不了多少,还劝宋国珍不要做了,可是宋国珍却坚持要做。“尽管因为身体原因做不了多少,但只要有一个人还愿意吃,我就要一直做下去”(来源:铜仁日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