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海都地名记忆:方言话西街 特别的文化记忆

句子大全 2009-07-14 21:33:48
相关推荐

正文讲述西街,能读能看能听,昨天本报地名栏目新推专栏《西街记忆》,是不是挺过瘾的?

旧时西街人饮水的那口井

西街城心塔

特邀撰稿人洪泓的一篇《乌篮古地》,引来共鸣无数。善乐的人说,他要为西街配上一首歌;话少的画家说,他看到了童年时的西街美;遥远的北京网友赞,这真是一份特别的文化记忆;怀着孕的妈妈说,她要听着当胎教;更有不懂闽南语的人惊叹:原来闽南语这么好听!

今天,我们推送第二篇西街记忆 《饮水思源》。说到这里,我们还有个小小的征集令,接下来要录的每期西街记忆,大伙有没有特别推荐、或者自荐的录音人选?要求很简单:会讲闽南语,男女老少都欢迎哦。欢迎拨打海都热线通95060,或关注微信公众号 花巷 来参与。

如果您对西街记忆推送的文章有共鸣、建议或争议,欢迎通过这四种联系方式联系我们:写成文字发送至邮箱1501629725@;手写寄送至:丰泽区泉秀街恒祥大厦16楼编辑部;口述请拨95060,微信请关注公众号 花巷 。

民俗市井风土人情都在这里

吴晓川(鲤城区作协主席):很早就读过洪泓完整的《西街》手稿,有人说这是泉州的 清明上河图 ,民俗、市井、风土人情都在这里面。写西街的人多,但大都只写了面上的西街,深入细致的很少。闽南话的方式写出了这里的乡土味,中老年人对这种方式肯定是非常感兴趣的。

我要为这《西街》写一首歌

王中龙(闽南语作曲家,代表作《咱厝人》):我是惠安人,这 西街记忆 让我看到原生态古老的西街。我要为这《西街》写一首闽南语的主题曲,歌名就叫《阮在西街等你》,再拍个MTV。

今天就开始创作,歌的头尾我都想好了,曲调我哼给你听,第一句 我惦地这已经一千年,东西塔开元寺是阮的厝边 ,结束句 阮在西街等你 。

原汁原味 土 出了味道来

陈吟(泉州电视台闽南语主持):现在有很多人在以他们的方式记录西街,或摄影或文字,洪泓老师的西街文章,可以看出他对西街、对闽南话有很深的了解,文章里闽南话的用语都力求用古书里记载的文字,很地道,原汁原味 土 出了味道来,足以看出其功底。

我看到西街朴素的样子

许长锋(画家):我住西街,与这作者年纪相仿,这闽南语的文章写出了我们这个年代的集体记忆,我有共鸣。看到、听到这篇文章,我想起了我上小学的时候,西街朴素的样子,我们沿着几无车辆的西街推着铁圈,一家一户喊着同龄的伙伴上学去,那时候真美好。

耳目一新闭眼 看 西街

王炜炜(作家):我把这篇声音和文字并茂的《乌篮古地》发到朋友圈,外地的作家都觉得这太赞了,耳目一新的闽南语散文,让人闭眼 看 到西街。

方言是一种特别的文化记忆

@子琦(北京网友):方言是一种特别的文化记忆。可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类交流的不断便捷,它也会随着人口的流动而逐渐与共同语趋同,这是一个很让人不忍直视却不能不直视的问题。

保护西街,是功德,更是责任

洪泓(本报西街记忆专栏作者):关于西街,一直是文人写不完的话题。保护西街,就是功德,更是责任。当寄托乡愁的传统大古厝、古老街巷、历史遗好日渐稀少时,留住乡愁,延恒文脉,是名城泉州需恪守的建设理念。城市化是一股加速涌动的时代潮流,一座名城的价值,不只是历史的价值,更多的是厝边头尾的价值,生活记忆的价值。西街最引人关注的也是文化。

饮水思源

井是街巷的记认,有人家的所在必定有一腔水井。

旧时,西街街顶每隔百米就盘踞一井腔在街中央,有本土作家形象比喻古井化作一支古老的洞箫,百米一处的井腔如同箫洞。据老岁啊回忆:昔日从泉州影剧院至开元寺口共有十三腔井。

即搭的水井都很老,具体建造年代,已末从考证,听老岁啊讲,有一腔井底曾淘出一些残缺的青瓷瓦罐,底顶有清清楚楚写着清朝乾隆的年号。古时,每逢清明节前后,厝边头尾都忙于淘井,淘出旧水,汲用新水。取意除旧布新。

记得细汉时,听外太嬷讲,摔破的碗呣得扫倒,要投入井中。故也时常见淘井时,一篮一篮掠出的破碗片以及数百枚呣同时代的铜钱、铁钱。

担水是一种劳动,也是一种锻炼。那个年代,晨雾氤氲、鸡角公啼鸣时分,井边已经能够看到慢悠悠或急促促晃动的人影了。天微光,井骹最忙,家家户户纷纷都来担水,煮糜洗碗,漱口沏茶,洗菜洗涂骹,沯水 洗肉 ,一日要用去一大缸水。靠井骹边的人家,日日都能听到水桶、瓦罐碰撞井盘的叮当声,那便是起床的集聚号。

细汉时,时常可见孝男到井骹 上水 。泉俗为人新亡后,入殓之前,俗称 收乌 ,众孝男等手掠新水桶至附近井中乞水,并投二枚铜钱于井中视为向 井神买水 ,返回时任桶索拖涂骹至厝后,舀一碗水放在鸡角公碗中置于烘炉顶烧,象征为死者洗浴之用,余水皆倾倒与阶前砛站。

记得每年除夕暝,厝里该洗的东西洗完之后,还要到井骹去担水,把大细水缸装满,并稍溢出,听老岁啊讲,即样年年才会有好兆头。

在西街中段南侧井亭巷,北端西面城心塔一座,塔边有井懿腔名 城心井 ,井盘三腔,水颇旺,迨至明代,此井对面筑起城心塔,并附建一细亭(今已废),故名井亭巷。

而真正引人注目的是现仍保存完好的城心塔。该塔又名 定心塔 ,为楼阁式五层五檐,平面呈八角形,最基层为石砌,其余以砖。高呣过4.5米,边长也仅0.75米,红砖塔身,外涂白霸灰,普普通通,并呣显目,仅此而已。只是塔顶置一以陶罐叠成刷白灰的葫芦刹,绿色植物郁郁葱葱。塔基底层正北面有石刻 万历元年重修 字样。1983年,该塔被定为泉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井亭巷71号处,大埕南端确有一腔井,重叠的石井盖盘壁阴刻有 玉泉井 三字,十分古朴。水清见底,此井水从公式干。据讲,即腔玉泉井就是古泉州城的鲤鱼脐。

记忆是井顶的一条棕索,带着厚重的烙印,年岁悠长,逾被勒得久深,即使是人在他乡更是如此。

即搭,如有家人出远门或漂洋过海之时,家人须为其准备一细瓶井水和一细包香土,让出远门人随身带行,寓意饮水思源,莫忘故土。而井水到了目的地后,会渗入当地的食品中煮,据讲以此可服当地水土。另据艺术家蔡国强先介绍,伊出入各国海关部要比别人久又长,因为伊随身带着伊引嬷度伊缝在里衫的一包香土,海关警察怀疑伊私藏白粉。这是插曲讲笑古。

□作者名片

洪泓,50岁,字闻之,作家,近年来从事研究和写作。2012年10月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散文随笔集《一片觉悟》。2013年散文《寻常巷陌》在《泉州文学》《闽南》杂志上刊登,深受好评,2014年5月26日由福建省作家协会评为2013年度 逢时杯 海内外散文大赛一等奖。(海都记者 刘燕婷 黄谨 文/图)

[注]

老岁啊:老大人。

即搭:这里。

细汉时:小时候。

呣:不

掠:拿。

担水:挑水。

鸡角公:公鸡。

井骹:井边。

涂骹:地面。

孝男:亡家。

乞:讨。

沯水:冲凉。

洗肉:洗澡。

索:绳。

暝:夜。

即样:这样。

公式:不会。

伊:他。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