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诗词格律与写作」对仗 对联

好句子 2016-11-11 23:44:48
相关推荐

什么叫联?

联就是格律诗中的两句,一首律诗来讲,它包括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首联就是第一、二句,颔联也叫次联是第三、四句,颈联又叫复联、中联,是第五、六句,尾联又叫末联,是最后两句。

在一联中又分为上联和下联,上联是出句,下联是对句也叫韵句。

在古今文学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各国都有,唯独楹联是中国特产,楹联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

语言文学家赵元任在《谈谈汉语这个符号系统》一文中说:“论优美,大多数观察和使用汉语的人都同意汉语是美的。有时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汉语有了字的声调,怎么还能有富于表达力的语调?回答是:字调加在语调的起伏上面,很像海浪上的微波,结果形成的模式是两种音高运动的代数和。汉语的文字系统,即使把简化字考虑在内,当然是很不简单的,可是它在优美性尺度上的等级是很高的。”

所谓“汉语符号系统”就是汉字系统。汉字兼有象形、表音、表义功能,简单优美,内涵丰富,可以用最少文字,传递大量信息。楹联充分发挥了汉字的优点,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楹联文学。

对仗在格律诗中称为对仗,作为单独的一种文体,叫楹联。

对偶和对仗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两个并列、结构相同的修辞单位,成为对偶。对偶句在古代诗文中造就出现,讲究平仄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句在诗词曲赋骈文中到处可见。对仗和对偶不同,一切对仗都是对偶,但对偶不一定都是对仗,对仗要讲究节奏、平仄,而对偶不要求平仄,只要词性相同就可以了。

对仗的特点是上句下句的平仄要相反,两句在同一位置的字一般不能雷同。而骈文在对仗两句中,虚词是可以雷同的, 因为虚词不算在骈体文的节奏之内。

对仗这种艺术形式,在我国文学中由来已久,远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已经有了对偶的外在形式,比如《小雅·采薇》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楚辞中也有类似的句子,比如《九章·涉江》:

与天地兮同寿;

与日月兮齐光。

对仗的叫法来源于秦始皇遇刺后而设立的皇宫卫队。因古代皇宫卫队的行列叫做“仗”,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仪仗”。仪仗就是两两相对的,对仗之名来源于此。

对句主要来源于民间的口头应对或者文人之间的相互游戏,由两个以上互相对应而成,上下句不围绕一个主题,所以往往没有关联,不能接续。

据考证,最早的对句出自《晋书·列传第二十四·陆云》,陆云与荀隐的对句:“云间陆士龙。日下荀鸣鹤”两人生活在公元262~303之间。所以有考证的最早对句出现于这段时间。

联语主要是由文人书面创作,联语上下句之间要求“既对且联”,有一个主题,起码是可以接续的。如散文中对仗工整的联句,律诗中颔联、颈联和大量的楹联都是有主题的。

联语是脱离了诗歌、辞赋而独立使用的一种文学体裁,没有脱离诗歌、辞赋等不能算联语,只能算对仗。现有据可考的最早联语是东汉末年孔融从他原诗中抽出,悬于客室的一联:“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

明万历年间,沈德符在其《野获篇》中写到:“张江陵(居正)盛时,有送对联者。”对联这一词首次出现,这才把对子、联语合二为一,统称对联。此后对句与联语不再分开,而是作为统一在对联名下的一个部分,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1、对仗体现了近体诗的对称美;

2、律诗的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

3、律诗至少有一联(颈联)对仗,至多有四联对仗;如果是排律,除掉首联和尾联都要对仗。

在中唐之前格律诗成熟阶段的作家,对仗有较大的随意性,但至少有一联(颈联)是对仗的。

比如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里面就是首联和颈联对仗,而不是颔联和颈联对仗。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就仅有第三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对仗。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第一、二、三,三联都对仗。

律诗普遍中间两联对仗,不一一例举。

我们现在写格律诗还是要求第二、三联对仗的,而最后一联不能对仗,只能用散句结尾,否则会给人没有写完的感觉。

总结对仗的基本要求:

1、字数、句数相等;

2、平仄相对,上联以仄声收尾,下联以平声收尾(注意对联悬挂,右边是上联,左边是下联,落款都应该在左边);

3、意思相对或者相反;

4、出句与对句的字一般不得重复,在同一句中可以重复;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