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申论热点备考素材选辑

好句子 2011-02-23 12:10:03
相关推荐

各地省考陆续拉开帷幕,近来有许多同学问我是否能给些备考素材,其实我不太支持这种做法,申论的本质是考察对材料的理解,任何素材的准备都很可能是镜花水月,真正的做法是厚植材料,加强对材料的精准理解。

但是,话说回来,适当准备一些素材,能深化对热点事件的理解,掌握一些文章写法,积累一些精彩语句,还是颇为益处的。因此,我从近期的人民时评中精选了一些内容,并加以简单的分析,其中加粗标注的语句可以适当背诵下。

互联网直播素材

原文1:

直播平台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道德洼地,而应成为责任之地、价值高地。近年来,针对网络直播出现的问题,从平台备案许可到主播实名制认证,从建立直播内容审核制度到履行内容日志信息留存要求,从建立信用等级管理体系到黑名单管理制度,一系列监管与规范、自律与他律的制度在不断完善。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建议,强化平台的监督管理责任。直播平台是公共平台,不能重流量轻责任、重收益轻担当,这已经成为广泛共识。唯有平衡好平台利益与公共责任,扎紧制度篱笆,平台当好“把关人”、相关部门当好“守门员”,这一朝气蓬勃的行业才能真正迎来发展的春天。

分析1:

这段话的逻辑是从成绩和方向两个层面论述的,先说过去已经做了些什么,然后强调接下去要做什么。而接下去要做的内容,又是按照为什么和怎么做来写的。这种写法在时评类文章中很常见,具体写法也有两个变化,一种就是这段文章,另外一种就是把成绩换成做法,采用一个略写、一个详写的方法,层层深入,就像剥洋葱一样,最后直指问题核心,为了更好的便于掌握,第二个素材,我就选取了一段采用这种写法的文章,大家可以对照阅读。

之所以要把这段话选出来,不是因为这段话的内容聚焦了直播这个热点,而是这段话把如何打造一个风清气正的互联网说得比较全面,能够有效的弥补我们的知识欠缺,比如:平台备案许可、实名制认证、内容审核制、内容日志信息留存、信用等级管理体系、黑名单管理制度等。而且这段话里有两句写得非常好:

直播平台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道德洼地,而应成为责任之地、价值高地。

平台当好“把关人”、相关部门当好“守门员”。

就业素材

原文2:

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至关重要,刻不容缓。一方面,要帮助农民外出返岗就业,稳住就业存量;另一方面,也要挖掘本地潜力,通过创业来开发就业增量,方便农民就近上岗,这正是鼓励返乡入乡创业的着眼点。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的天地更加广阔,就业创业的关键在于盘活资源,激发活力。乡村的投资空间相对较大,目前的投资力度相对较小,还有比较充裕、灵活的劳动力,乡村的“富矿”有待开掘。守家就业,不再候鸟式迁徙,也是许多农民的心愿。挖掘发展潜力、实现农民心愿,就要把有效投资与扶贫项目相结合,带动更多农民就近就地上班,在家门口实现脱贫增收。

分析2:

在疫情大背景下,如何解决就业问题,也是今年的一个热点问题,这段话好在哪里呢?就是用最小的篇幅,聚焦弱势群体和乡村振兴,从存量和增量两个角度,全面论述了就业问题的解决之道。我们平时说就业,多从开展就业培训、拓展就业渠道、加强校企对接等方面去说,而这段话却别开生面,针对乡村的“富矿”展开论述,把就业和投资、扶贫工作相结合,让人回味无穷,为我们写就业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另外,这段话的结构也颇有创意,采取了层层深入的写法,先写稳住存量,然后写开发增量,并就增量问题,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然后提出具体对策。既适合新手入门,也适合高手进阶,我们学习申论也好,公文写作也好,面试也罢,起码要掌握几种必备的段落结构,没有结构就谈不上行文,因此,遇到这类好的结构,我们可以记录下来,并加以仿写,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文化遗产素材

原文3:

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当博物馆“打卡”日益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当故宫开发的文创产品频频卖断货,当陕西剪纸、遂昌龙粽等非遗伴手礼受到顾客青睐,“活起来”的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有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应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让它们亲民而不再“高冷”,有趣但不失厚重,这恐怕是擦亮文化瑰宝的必经之路。

分析3:

这段话文笔优美,连用多个排比句式,读起来一气呵成。近两年来,关于传统文化的考题,不仅在申论中,也在面试中频频出现,尤其是三个“当”的句式,简单易学,实为排比句式入门必学、行走江湖必备。

而关于传统文化,我们经常讲两个词语:继承和发扬。这段话主要讲的就是发扬,其中几个例子我们要重点记一下,比如:博物馆打卡、故宫文创产品和两个非遗伴手礼等,都可以作为素材积累。

还有文化遗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句话可以作为一个通用句式学习一下。还有文化和生活相结合,亲民而不再“高冷”,有趣但不失厚重,都是非常棒的句子。我们可以作为晨读资料,丰富我们的知识库,拓展思维,夯实基础。

民法典素材

原文4:

欲茂其枝,必深其根。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建议,民法典诞生就是充分尊重民意的过程。遵循同样的逻辑,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不管是遇上高空坠物,还是碰到遗产纠纷,抑或遭遇隐私泄露,只有全体社会成员以民法典为遵循,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让民法典真正成为老百姓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从这个意义上讲,把讲清楚阐释好民法典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方能保证全社会缘法而行,实现法盛人和。

分析4:

关于法律法规、意识形态、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内容,难写也难说,而这段话却写得非常生动活泼。究其原因,既有句式上的变化,比如“不管是、还是、抑或”,“养成意识、形成习惯、培养能力”等排比句式的应用,让文章如行云流水,读起来不觉枯燥,我们可以发现,一篇好的公文类文章,必然善用排比句式。

另外我们还需要学习的就是如何写制度建设之类内容。这段话其实是围绕那句非常有名的话变化而来:“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这个我们固然要学习,但更要学习的是这个句式:“养成XX意识、形成XX习惯、培养XX能力”。这个句式其实遵循了意识形态形成的三个:认识—遵守—同化。认识是基础;遵守是在认识的基础上,要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同化,是指在遵守的基础上,已经成为人的内在需要,完成了从外在规范向内在素质的转变。按孔子的话来说,这就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今天就简单摘取四段文章进行一个简要分析,都是比较切合当前的时事热点。有些侧重于内容,有些侧重于结构,一方面是用来给大家积累素材,另一方面也是起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作用,希望大家能从中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己进行分析提高,并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从见山是山,到见山不是山,最后回归到见山还是山,臻至化境。

巧用设问句,让申论文采飞扬

申论学习七大误区,备考的都看看

备战2020省考,教你怎么写申论对策段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领悟公考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