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金庸小说:从曾经的“毒草”“夸大其词” 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好句子 2010-11-23 10:57:05
相关推荐

金庸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创作武侠小说,最初是在报纸上连载,作品问世之初,就引起了香港读者的极大关注。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金庸的武侠小说开始在内地风靡,不仅各大出版社争相出版金庸大作,而且其读者群体年龄跨度很大,可以说是老少咸宜。

在金庸武侠小说最火爆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业空前繁荣,影视媒体也有了新的生机,经金庸武侠小说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剧播出后,立刻会引起全民观看与热议。由此,金庸成了那个时代家喻户晓的武侠大师,他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也成为人们心中爱恨情仇的代名词,一度兴起的全民阅读,给当时单一、乏味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生趣。

可以说,金庸正是因为他的侠客情与他为读者织造的侠客梦,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地位,他的武侠小说也因着受众群体之广而对大众文化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代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金庸的武侠小说虽然自进入内地就受到读者们的一致欢迎,但它的传播方式和发行渠道都不够正规,大量的盗版书籍充斥市场,甚至仿作也掺杂其中。

通常,在文学史上留下姓名的作家,必须得有成熟的代表作,且作品应该得到大众广泛的认可与专家深入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金庸的武侠小说热度一直不减,甚至还由文本改编成电视剧,变得家喻户晓。

但是,回顾那个时期的文学研究,却很少有人把目光放在金庸身上,这是很奇怪的一种现象。一般来讲,文学批评也讲究“抓热点”,但是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批评中,金庸和他的武侠小说却很少有人提及,这可能还是和之前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港台通俗文学被视为腐化青少年心灵的“毒草”,故而,武侠小说家金庸也难以在大陆文坛站稳脚跟。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关于金庸作品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甚至之前对金庸武侠小说并不十分肯定,说其是“夸大其词”,只符合青年人审美趣味的知名学者钱理群,在闲暇中读到金庸原著时,也是爱不释手。

在一次关于金庸文学的学术研讨会上,钱理群教授正式发声,认为金庸的作品应该被纳入到文学史的研究中来。除此之外,著名学者陈平原、戴锦华等也对金庸的武侠小说给予高度认可。他们普遍认为,以金庸为代表的通俗小说在大陆读者中影响巨大,而相关研究没能跟上脚步,这无疑是不合理的。

随着金庸武侠小说的传播,也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推进,很多观念和思维角度也在变化。过去,一些保守的思想观念片面地认为金庸武侠宣扬爱情,传播打打杀杀的思想,而忽略了金庸笔下正能量、正义和侠义精神的传播。

现如今,人们喜欢读金庸武侠,也喜欢看金庸武侠拍成的影视作品。那种“仗剑江湖为红颜”的洒脱,那些爱恨情仇,那些家国大义,在人们心中扎根并广为传颂。金老留下的,不仅是一个武侠江湖,更有对历史上的英雄们的致敬和敬意。正是有了金老写郭靖义守襄阳,才有更多人关注到历史原型重庆合川钓鱼城独抗忽必烈大军数十年。

凡此种种,诸如此类,金老给我们的不仅是武侠江湖,更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