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京剧 电影 声乐 独角戏……一个国宝级语言艺术家的成长之路

好句子 2010-02-04 01:19:24
相关推荐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

相信大家对李白的这首《将进酒》都不陌生。

许多朗诵名家都曾演绎过这首诗,但要说最经典的,还得是胡乐民老师演诵的《将进酒》↓↓↓↓

胡乐民老师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创造性的,他把诗歌朗诵变成了人物表演,这种崭新的表现形式被称为演诵。

他的演诵淋漓尽致、荡气回肠,能紧紧抓着人的心走,那种燃烧的激情,足以在瞬间抵达沸点。

胡乐民

中国著名朗诵家、表演艺术家

中国演诵艺术创始人

中国首届“夏青杯”朗诵大赛金奖获得者

中华文化促进会朗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专业委员会会员

北京语言学会朗诵研究会会员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鹿鸣演颂社艺术指导

中国诗人俱乐部朗诵艺术团艺术总监

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朗诵艺团艺术总监

2020年2月3-6日,“动听中国话少儿语言艺术嘉年华总决赛暨领航2020· 动听盛典”将在浙江广电集团·国际影视中心盛大开启。

作为总决赛的专家评委,胡乐民老师接受了我们的独家专访。

1

从小痴迷京剧,开启语言的大门

小时候,胡乐民最喜欢的一件事是在家里唱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

爸爸看他如此喜欢,便给他买了所有能买到的现代京剧磁带,这下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那时候听磁带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听的,一个唱腔一个唱腔的去模仿,一天下来,嗓子又哑又涩。”

在爸爸的建议下,从小学5年级起,胡乐民开始自学传统京剧曲目。

在了解了方荣祥、裘盛戎、袁世海等花脸大师后,胡乐民就把花脸当成追求的目标,原因很简单,因为那声音“真爷们儿”。

对京剧的投入学习,也为胡乐民日后的艺术道路夯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时期,胡乐民在一所艺校求学。

在这里,胡乐民第一次接触到专业的表演、朗诵和声乐训练,用胡乐民自己的话说:“算是入了门”。

那个时候,胡乐民对朗诵还没有特别清晰的认知,只当成是学习语言的一个基本功,但他对古诗词朗诵很有兴趣,高一高二的时候,便开始自发背古诗词。

“我学朗诵就跟学京剧一个样,听磁带,然后一个字一个字的跟人家学。”因为是地道的北京人,他在普通话上有先天的优势。

为什么会对古诗词朗诵感兴趣?

“古诗词的朗诵就是让中国人更成为一个中国人。”胡乐民说,“朗诵只是一个形式,更重要的是解读作者的内心,他的情感、品格和修养。我和他产生了一种对话,然后我就被他的那种精神所影响,这就是一种修养。”

凭着这份热爱,高中毕业后,胡乐明顺利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

在北京电影学院,他接受了更加专业、更加全面的表演训练。

虽然在电影学院里,朗诵仅仅是一个基础课程,但非常系统,从绕口令、快口、灌口这些基本功,到小说、诗歌散文、寓言的朗诵学习,然后就进入到话剧人物的独白和对白……

这些训练都为胡乐民今后的创作奠定了表演基础。

大学毕业两年后,胡乐民又考上了中国音乐学院,主攻声乐。

因为学过表演,有戏曲基础,对朗诵又特别热爱,所以,在歌词的处理、音乐的处理上,胡乐民占尽优势。

而在音乐学院习到的发声技巧、对音乐的感受,也反哺到了朗诵上,“这些都是相互影响的。”

2007年,胡乐民加入了一个法国剧社。

在这里胡乐民排了大量的独角戏,“演这种戏很不容易讨好观众,如何通过你的表演让观众能够看得下去,这其实很难。”

在排戏构成,胡乐民将自己学到的所有知识都运用到了其中,并由此积累了大量的表演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那个时候他就在想:“这些东西可不可以用到朗诵上?”

带着这样的念头,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后,胡乐明开始着手关于这方面的教学,并且将这种朗诵形式带到了舞台上。

他参加了两届“殷之光杯”朗诵比赛,全都取得了一等奖。

在北京朗诵爱好者的圈子里,他也一直坚持小型演出、作品的创作等。

这种艺术形式真正被大家认识,是在2010首届“夏青杯”朗诵比赛上。

从这里开始,胡乐民的朗诵生涯迎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2

首届“夏青杯”金奖,开创朗诵新形式

2010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视电台主办的首届“夏青杯”朗诵大赛在全国海选。

胡乐民成功通过了初复赛,但在北京赛区决赛的时候却差点被刷掉。

北京赛区决赛时一共有一百个人抽号,胡乐民抽到了32号。

“当时我就想早点儿比完早点儿结束。”于是,胡乐民想找个人换号。

最后,一个参加比赛的阿姨答应跟胡乐民换号。

等胡乐民拿到号才发现,那个阿姨是2号,更惨的是,1号临阵脱逃了。

无奈之下,胡乐民只得硬着头皮第一个上,结果可想而知,胡乐明老师成绩并不是很好。

但好在他还是成功进入了全国总决赛。

总决赛上,胡乐民“特别”的朗诵形式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因为当时的朗诵主要还是以播音体系观念为主的,参加比赛的选手大都是一些专业的播音员、主持人还有一些朗诵爱好者,像这种带有表演性的朗诵的人就我一个。”

“很多老师看完之后就觉得,这个不像是朗诵,更多的是像话剧表演,所以就产生了很大的争议。”

最后,组委会秘书长王静老师力排众议:“他虽然在表演上有点夸张,但朗诵毕竟是属于舞台的,不应该完全用播音的方式来呈现。”

王静老师坚持让胡乐民进了决赛,并且因为他这种形式的出现,评分标准还加了舞台表现力这一项。

最终,胡乐民成功夺得了首届夏青杯金奖。

胡乐明直言:“如果没有夏青杯给的这个机会,就没有如今的胡乐民,就没有胡乐民对朗诵的这种探索和创新。”

3

用魄力和胆识,探索自己的演诵时代

夏青杯后,胡乐明更加确定在朗诵表演的道路上,坚定大胆地走下去。

他开始探索把戏剧表演、戏曲表演与唱腔、声乐演唱等艺术形式融入朗诵,使朗诵这门单纯的声音艺术变得丰富起来。

胡乐明把这种先锋朗诵称之为演诵。

“演诵这个概念,其实早在07、08年的时候就形成了,只是没有一个具体的名字。”

胡乐民说:“汶川地震后,全国各个赈灾晚会都在进行朗诵表演,我认为朗诵是从这个时候才真正开始被大众所关注。”

从那个时候开始,胡乐明创作了好几个演诵形式的作品,包括“夏青杯”的参赛作品《将进酒》。

演诵的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

“演诵有很强的表现力,不仅但靠语言来表现,还有加上肢体的语言,造型还有人物化处理。”

“我的这种创作方法和观念就是说,不仅仅要说人话,而且演活人。我们的演诵作品不仅仅,限于那些喊口号式的那种纯朗诵的作品,而更多的是去朗诵那些经典,尤其是古代的经典名篇。”

“演诵是以语言为主,以戏剧创作理念创作的朗诵艺术。”

4

少儿学朗诵,最重要的是“真实感”

如今,胡乐明老师不仅在大学里教授表演课,也在从事少儿语言培训方面的教育工作。

在胡乐明看来,少儿朗诵和成人朗诵是完全不一样的,“少儿教学这块,不太提倡演诵,在方法上,孩子还是要从语言的基本功上开始,先不要学太多的表演的东西,让孩子找到自己最真实、最自然的状态最好。”

在创作上,胡乐明不会过多的让孩子去揣摩作品,了解人物经历、时代背景这些,“因为孩子根本不能理解”。

但是,胡乐明要求孩子在创作上,一定要找到跟自己生活有关的,有连接的作品创作朗诵。

“他知道的东西,他能够很自然的表达,观众能感觉到那是他自己说的话,而不是在背诵文章,这就是我们说的共情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