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面对巴黎圣母院大火 吐槽一句“报应”该当何罪

好句子 2009-07-02 17:30:25
相关推荐

绵延800多年的巴黎圣母院着火了,烧的挺惨。和平年代的意外焚毁,是挺令人惋惜的,不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鲁迅关于这句话的更全版本是这样的——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要多引用一点,是因为圣母院大火的讨论中,也有不少人发出灵魂拷问:如果你邻居家办丧事,你适合欢唱起来吗?欢唱当然是不对的,但不代入感十足的痛哭流涕,或者因为旧时的矛盾而叹息一句“活该”,可能也是人性使然,算不上罪大恶极吧?

在圣母院大火之后,确实网上也有不少人联想起百余年前的火烧圆明园,然后感慨“苍天绕过谁”或者报应不爽之类。这些言论,遭到了媒体以及很多意见领袖的痛批。看看今天的媒体发文微信公号推文,精英言论碾压态势地批判那些吐槽。

圣母院大火烧掉的是800年古建筑,文化之殇,这是无疑的。看不到这种悲剧性,反从中获得某种快感,也是不合理性的。所以,我并不觉得网上这些反应是对的,就像我不会认为鲁迅觉得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很吵闹是对的。问题在于,我们要以怎样的强度去批判这种感受。

从圣母院大火联想到圆明园大火,几乎是本能反应,不作此联想的中国人,应该是少数。毕竟火烧圆明园,这是中国历史教育中被浓墨书写的一笔。现在有历史学者发文,通过引述资料证明法国人当初没有参与焚烧,只是参与抢劫文物;而火烧圆明园,则是因为英法代表团遭到当时清皇室的虐待。搞清历史真相自然有意义,不过这些出入,也无法否认法国人当初的罪行。

对待罪行的仇恨,也还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狭隘的仇恨情绪,认为中国过去的屈辱灾难全在于外患,从而一切归咎于侵略者,以至于今天看到巴黎圣母院焚烧还有莫名的快感。这种仇恨当然需要反思,不独是个人,一些错误的历史教育也有待纠偏。

但在这之外,仍有民间无需教育而自然存在的朴素善恶观念。法国人当初对中国、对圆明园犯下的罪行,法国人自己都认,这没什么好洗地。而普通中国人据此认为法国昔日作恶欺负过中国人,从而在悲剧时刻,本能感叹了句报应,虽然仍旧是不理性不对的,但其盲目愚昧程度,总不该等同于第一种吧?

理性地说,即便法国人当初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也无法主张今日的法国偿还,更别说报应落在圣母院身上。可对于普通人来讲,要把今日之法国和昔日之法国完全切割,就算理性认同,在情感上也未必完全可以做到。事实上,即便是正式的两国处理外交关系,真的可以完全摆脱历史的影响吗?几乎不可能吧。

所以,如果感叹“报应不爽”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情绪,我们要做的是去理解这种情绪产生的由来,进行善意的讨论;还是不加辨别地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将那些言论极端化、野蛮化?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恶性循环。

网友感叹一句“报应不爽”,开始多数只是本能的情绪反应,抒发的是对屈辱历史的恨意,完全谈不上多少对今天法国、对巴黎圣母院的特别仇恨;把普通网友感叹的报应不爽,转化为对古建筑价值的无知、转化为对今天法国的仇恨,存在某种程度的夸张和扭曲,或者叫上纲上线。

如果去观察意见领袖或者部分媒体言论后的跟帖就会发现,一些网友坦诚的是自己就是想到了火烧圆明园,就是认为做了坏事会受报应,如果不加以引申发挥,这些言论有多大的罪过?真的能简单等同于盲目的仇恨意识、狭隘的民族情绪吗?

我并不是要为舆论中的非理性言论辩护,只是觉得一个健康的舆论环境,应该能体察多数普通人情绪之由来,并加以理性辨析。沉浸在狭隘的仇恨历史观中是值得警惕的,但很多“报应”的感慨,或许只是如鲁迅先生那段话一样,是一种本能的情绪反应。对这样的情绪,适当给予理解而不是傲慢的嘲讽,才有助于寻求共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