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综合

漫话历史文化名城武汉

综合 2020-01-19 17:15:01
相关推荐

那是4000萬年前的燕山邉樱纬闪藲鈩莅蹴绲奶乒爬矫};強烈的喜馬拉雅邉佑中纬陕L的海陸大變遷,從而孕育了一瀉千裏的滾滾長江。當那汪洋恣肆的浩浩長江滾滾奔騰至廣袤的江漢平原,與發源于陝西漢中甯強縣的漢水相彙合,繼而造就了一處千古奇觀:展現“兩江分三地”的奇特都市,這就是我的家鄉武漢。

據史料記載:公元223 年三國孫權将東吳政治中心遷至鄂州,寓意“以武而昌”改名爲“武昌”,距今已有1790多年的曆史。1954年,位于漢口北盤龍城的發現,又将武漢曆史推前3500多年,比北京早400餘年、比西安早500多年、比廣州早1500多年,這就是武漢的曆史。

武漢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早在唐代王仙芝、元末陳友諒、明末李自成、張獻忠,清代洪秀全等志士仁人都曾在武漢建功立業。至今,長江大橋武昌橋頭下還有陳友諒墓。近代,辛亥革命在武昌首舉義旗,從而埋葬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國共産黨更是在這裏創建了光輝的革命業績。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董必武等開國領袖都曾在這裏留下了光輝足迹。震驚中外的“二七”大罷工,北伐革命和武漢國民政府建立,“八七”會議、武漢會戰等,都在中國革命史冊上放射出熠熠奪目的光輝而永世彪炳中華史冊。

1911年10月10日,首義革命在武昌爆發,于漢口江岸這片紅色的沃土上撒滿了革命志士的鮮血。那是2000餘名将士的生命啊,留在了劉家廟(現二七路)、大智門(現車站路)一帶。戰時紅十字會将這些烈士遺骸分六座大墓冢合葬,即漢口著名的俗稱“六大堆”。至今球場街、前進路等處建有辛亥革命烈士陵園。

2011年,武漢市政府爲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在武昌閱馬場和首義南軸線上新建“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與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紅樓)、孫中山先生銅像組成新的文化符號。博物館包括一個大廳、五個展廳和一個多功能展廳,并集展覽、文物收藏、宣傳、教育和科學研究于一身。博物館氣勢恢宏,在以辛亥革命爲主題的所有博物館中規模最大、展覽技術最佳、再現場景最豐富。建築上以其獨特的輪廓設計,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築元素與現代建築的内涵,高台大屋頂展示了中國建築“雙屋頂”“挑檐”的特點;升起的外牆意味“敢爲人先”的首義精神,而紅色的外牆和黑色基礎則形成“革命”與“黑暗”的強烈對比。

二七鐵路工人大罷工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第一次工人邉痈叱钡捻旤c,它進一步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力量,擴大了黨在全國人民中的影響。

1923年2月2日,京漢鐵路總工會從鄭州遷至漢口江岸。2月4日,三萬多京漢鐵路工人舉行震驚世界的大罷工。2月6日,反動軍閥血腥鎮壓和屠殺鐵路工人。共産黨員、江岸分工會委員長林祥謙被捆綁在江岸車站電線杆上,他大義凜然、甯死不屈:“頭可斷、血可流,工不可複!”壯烈犧牲,年僅31歲。

1953年,湖北省、武漢市政府和鐵路部門共同籌建二七紀念館和紀念碑,在宣判當年京漢鐵路局局長趙繼賢死刑之地選址,1955年破土動工,1958年正式落成。紀念碑高12.6米,頂端爲中國共産黨黨徽,碑身呈方柱形,用280塊花崗岩砌成,碑身正面镌刻着由毛主席親自題寫的“二七烈士紀念碑”七個大字,1963年對外開放。

1987年,在江岸解放大道徐州新村街口,新建了武漢二七紀念館。館内陳列廳分七部分詳細介紹了“二七”革命鬥争的全過程;陳列了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及當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字、文章與畫作。

紀念館廣場中央,矗立着新落成的“二七烈士紀念碑”。碑高27米,正面漢白玉大理石镌刻着毛主席題寫的“二七烈士紀念碑”7個镏金大字;基座爲鋼軌造型,正面是钴銅汽笛浮雕。碑頂端是取自一級文物的江岸京漢鐵路工會會徽圖案:鍛銅大鵬飛輪。今天的武漢二七紀念館已成爲全國和世界各國友好人士瞻仰二七革命鬥争的重要場所。中共中央宣傳部命名武漢二七紀念館我“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湖北省列文物保護單位。

1927年,第一次國内革命戰争失敗,漢口召開了著名的“八七”會議。毛澤東、陸定一、鄧小平等總結了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和結束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決定發動湘、鄂、贛、粵等省農民的秋收起義……

如今,在長江、漢水交彙處聳起的這座現代大都市成爲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旅遊城市,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水橋景觀享譽全球。武漢又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傳說中楚人是楚王、火神祝融的後裔,楚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屈原就出生在湖北……1986 年,國務院批準武漢爲“具有重大曆史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全國曆史文化名城。

武漢,曆史上素有的九省通衢之地現在已成爲國内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高鐵網輻射大半中國,53條國際直航直通全球四大洲。擁有的高校僅次于北京、在校大學生達百萬以上,武漢又成爲中國重要的文化科教中心。

江漢朝宗,是依托長江、漢水兩江四岸打造成武漢獨一無二的“水陸一體”旅遊景區。包括長江大橋、長江二橋、中山大道、勝利街、洞庭街、漢正街、月湖橋、古琴台、鹦鹉洲大橋、解放路、和平大道等,面積12.71平方公裏。擁有黃鶴樓、晴川閣、老租界、農講所、琴台大劇院、歸元寺、南岸嘴、江灘、龍王廟、博物館、龜蛇二山等景點37處;長江大橋等10餘座橋梁;黎黃陂路、吉慶街、戶部巷等10餘條旅遊街區;八七會址、二七紀念碑等曆史遺址近百處等多種類型獨特的旅遊資源和景點,是目前國内最大的城市景區。

武漢獨特之處首屈一指是武漢的山。

山,厚重高深、偉岸挺拔,曆來爲人們喜愛與崇拜。武漢第一山當指矗立于滾滾長江與悠悠漢水交彙處的漢陽龜山。據專家考證,約1.5—1億年間的一次地殼邉邮刮錆h地區陸地隆起,形成東西走向的龜山、蛇山、磨山、洪山、元寶山、珞珈山、南望山、喻家山、馬鞍山、九峰山、扁擔山、梅子山、馬龍山、大軍山、鐵迳健Ⅳ~尾山等大小山脈70餘座,最有名的就是龜蛇二山,是武漢的名片。

龜山海拔90米,左臨長江、右帶漢水,形成貫通武漢三鎮風水氣脈的三角帶即著名的“南岸嘴”,地形得天獨厚。龜山與蛇山隔江相望,氣勢雄偉、巍峨壯觀。毛主席豪氣詩篇詠此“龜蛇鎖大江”,是武漢的點睛之筆。據稱,武漢市政府早有意開發此地,曾廣泛征集方案,但生怕弄巧成拙、始終難以定奪。1985年,筆者曾投稿《長江日報》建言在此興建“中國長江水晶宮”、打造水上城市世界……

龜山原名大别山,後東吳大将魯肅衣冠冢在此,遂改稱魯山,明時湖北巡撫王儉改名龜山。有名勝古迹幾十處。如禹王宮、鄂王廟、關王廟、桃花夫人廟、太平興國寺、羅漢寺、魯肅墓、楚波亭、朝宗亭、關羽遺迹洗馬洞、磨刀石、磨崖石刻等。但随着曆史的變遷,許多遺迹已不複存在。龜山腰還建有向警予烈士陵園和紅色戰士公墓。龜山頂是觀賞長江的最佳處,這裏矗立着我國第一座現代化旅遊電視塔——湖北廣播電視塔。塔樓可鳥瞰江城全景,旋轉餐廳可環視三鎮全貌。著名辭賦家侯銘先生曾詠《龜山賦》:“華夏名崮,齊魯龜山。望泰嶽而臨蘇野,續蒙脈而接湖源。”“澤渺渺而弄碧,草萋萋以覆洲。”“清泉叮咚,飛瀑流霰。古柏危聳,嘉樹參天。”……

龜山東麓禹功矶傳說是大禹治水成功之處,建有禹王廟,後被毀壞。1983年在此修葺了古色古香的晴川閣,與對岸的黃鶴樓遙遙相望。是武漢唯一臨江而立的“三楚勝地,千古巨觀”“楚天第一名樓”。

龜山西麓的月湖之濱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嘉慶初年(公元1796年)的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是中國音樂文化古迹、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漢市文物旅遊景觀之一,與黃鶴樓、晴川閣并稱武漢三大名勝,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稱,它記叙着一個千古相傳的悲怆故事。

相傳,楚國讀書人伯牙天資聰穎、 極善鼓琴。一次乘船沿江而下,途經漢陽突遇狂風暴雨停舟龜山腳下。待雨過天晴、心曠神怡而鼓琴詠志。相傳楚國漢陽人鍾子期,一個戴鬥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聞伯牙鼓琴而遂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歎曰:“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遂焚香燃燭,與子期結爲兄弟,并約來年中秋于此地相會。不料第二年子期仙逝,知音好友陰陽相隔。伯牙在子期墳前撫琴而哭,盡心彈奏一曲《高山流水》。曲終以刀斷弦、仰天而歎:“知己不在,我鼓琴爲誰?”言畢琴擊祭台,琴破弦絕。 後人感其義德,于斷琴之築一琴台,用以紀念。伯牙此創的《高山流水》,與楚漢時期《十面埋伏》、漢文姬《胡笳十八拍》和創作人不明的《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漢宮秋月》《陽春白雪》等,爲中國古典十大名曲。1977年8月20日,美國發射的兩艘“航行者”太空飛船,攜帶了一張噴金銅唱片,唱片錄有二十七段世界名曲,其中代表中國的樂曲就是這首古曲《高山流水》中的《流水》,科學家們希望以此能夠遇到地球以外“人類”知音。一首《高山流水》古曲,一處知音琴台建築,彰顯的是楚國人,武漢人曆來注重人與人友誼與情感……

與龜山隔江相望的武昌蛇山又名黃鹄山,長約1790米,海拔85米,形如伏蛇,頭臨大江,尾插鬧市,狹長蜿蜒、山勢險惡。曆代名人崔颢、孟浩然、李白、王維、陸遊等先後登臨遊賞,吟詩作賦,留下“寒花媚幽石,疏林帶高閣”“桃桦深處暖雲浮,隔樹紅妝倚翠樓”等詩句。山頭建有黃鶴樓、白雲閣、落雁軒,景區還有首義紀念碑、勝像寶塔、冰堂、古州城遺址、陳友諒墓等。

珞珈山又稱羅迦山,巍峨橫亘于東湖之濱,岡巒連綿、山光水色爲一勝景。坐落于山西邊的武漢大學,建築富麗、林深茂密,每當櫻花盛開、落英缤紛,遊人如織,是武漢第一學府。

海拔隻有100餘米的喻家山已逾億年,著名的華中科技大學坐落其中而稱“喻園”。

南望山海拔139.5米,是武漢地區較高的山脈之一,也有數億年曆史,著名的中國地質大學坐落其中。

九峰山是武漢唯一國家森林公園,以獅子峰、黃柏峰爲中心,四周環繞大王峰、紗帽峰、頂冠峰、寶蓋峰、螞蟻峰、缽盂峰、象鼻峰,構成一處群山連綿、峰回路轉優美而幽靜的自然景觀。

湖,是武漢又一特色。湖北是千湖之省,武漢是百湖之市,山脈與湖水構成了武漢山水城市的最大特點,大大小小之湖泊星羅棋布:以東湖爲首,南湖、北湖、月湖、曬湖、沙湖、後湖、東西湖、西北湖、墨水湖、蓮花湖、菱角湖構成一個夢幻般的斑斓之城……

東湖,是鑲嵌于武漢之東的一顆璀璨明珠。前唐時期福建有詩僧釋惠标《詠水》詩中這樣詠湖:“舟如空裏泛,人似鏡中行。”東湖就是如此一座“空中泛舟、鏡裏行走”、博大而神奇的湖泊。美國作家梭羅在《瓦爾登湖》一書中說:“一個湖是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倘若杭州沒有西湖,那便不可想象。武漢如果沒有東湖,則美色減半。

東湖波光浩渺、水天一色,景區面積約87平方公裏,湖水面積約33平方公裏,是杭州西湖的5倍多,爲全國最大城中湖。有外地遊客乍到東湖失聲道:“哇塞!這是大海麽?”湖岸蜿蜒曲折。湖南岸層巒疊翠,山擁水抱;湖東、湖西面丘陵起伏;湖北面地勢平坦,兼有東湖的浩淼和西湖的秀麗。湖西岸有聽濤軒、荷風橋,橋北面環水小島建有“行吟閣”,一座三層綠瓦圓柱的方形閣式建築,由郭沫若題寫“行吟閣”三字,閣名取自《楚辭·漁父》“行吟澤畔”。閣前有屈原立像,像高3.6米,屈原昂首視天,舉步欲行,仿佛正漫步湖濱,高誦《天問》。1954年,老一輩革命家朱德爲東湖題詞“東湖暫讓西湖好,将來定比西湖強”,從而讓世界矚目。1979年葉劍英同志視察東湖也題詞:“澤畔行吟放屈原,爲伊太息有婵娟。行廉志潔泥無滓,一讀騷經一肅然”。

橋,又是武漢極爲亮麗的名片。自從有了人類,跨水淩空、連接彼此的橋不僅是不可缺少的社會設施,更是人們抒發情感、寄托胸懷的景物。因而,說到橋人們會立刻想起中國古代西湖斷橋、銀河鵲橋的神話故事,将人們帶到那個凄美的神韻之中。元代馬緻遠一首《天淨沙》“小橋 流水 人家”,又是多少年來以橋爲中心,給人們勾勒出一幅遠行天涯之愁的素雅意境,古往今來一直受到卸囹}人墨客的無盡欣賞。而周邦彥《玉樓春》中“當時相侯赤欄橋,今日獨尋黃葉路”、李白《憶秦娥》中“年年柳色,灞橋傷别”……無不都是借橋抒發人們胸中各種各樣的情感。俱往矣!毛主席《水調歌頭》詠武漢長江大橋“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恢宏氣勢與深遠内涵遠遠超越曆代所有詠橋詩篇。

武漢長江大橋1957年建成通車,是萬裏長江第一橋,武漢市标志性建築。大橋于1955年9月動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車。全長約1670米,上層爲公路橋、現107國道,下層爲雙線鐵路橋。橋身共有8墩9孔,孔跨度128米,橋下可通萬噸巨輪。

據記載,1950年鐵道部便成立了鐵道橋梁委員會和武漢長江大橋測量鑽探隊及設計組,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任專家組組長。1953年4月1日,周總理批準成立武漢大橋工程局即現在的中鐵大橋局集團,負責武漢長江大橋的設計與施工。蘇聯派遣了以著名橋梁專家康斯坦丁.謝爾蓋耶維奇.西林爲首的專家工作組一行28人來華進行技術援助。建設中橋墩采用西林建議的“管柱鑽孔法”。後蘇聯專家撤走,茅以升負責全部建橋工作。

作爲武漢長江大橋的配套工程,1954年率先興建了漢水鐵路橋,1955年建成了漢水公路橋即“江漢橋”。1957年9月25日,武漢長江大橋全部完工。10月1日,中國發行了《武漢長江大橋》一套兩枚紀念郵票,1957年10月15日,五萬武漢市民在武漢長江大橋慶祝了大橋落成通車典禮。2013年5月3日,武漢長江大橋入選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細數武漢橋梁則洋洋大觀。據記載:從最早的、但已消失卻命名十分有趣的“迎春橋”,到長江大橋、江漢橋、江漢二橋、積玉橋、解放橋、三眼橋……統計在冊有391座。如漢陽的東月湖橋、西月湖橋、高公橋、西門橋、金石橋、板子橋、一字橋、品字橋等10多座;武昌的白洋橋、紫陽橋、解放橋、積玉橋、新橋、丁字橋等30多座;漢口有大硚口橋、小硚口橋、三元橋、六渡橋,花橋等近40座。 目前,長江、漢水已建和在建橋梁15座:漢水江漢橋、漢水鐵橋、江漢二橋、月湖橋(江漢三橋)、長豐橋(江漢四橋)、晴川彩虹橋(江漢五橋)、黃金橋(江漢六橋)。長江江面已屹立着八座大橋:武漢長江大橋、武漢長江二橋、武漢長江三橋(白沙洲大橋)、軍山長江大橋、陽邏長江大橋、天興洲長江大橋、二七長江大橋、鹦鹉洲長江大橋,楊泗港長江大橋,如此卸嗟臉蛄籂懳业奈錆h增添了獨具特色的文化魅力。

武漢又是當之無愧的橋都。在中國建成世界級大橋中,百分之八十均由武漢中鐵大橋局建造。60餘年來,武漢中鐵大橋局共建設斜拉橋、懸索橋、拱橋等2600餘座,2017年武漢獲評世界“設計之都”。

武漢又一特點就是“門”多。說到“門”,人們自然想到的是天下第一門:北京“天安門”以及地安門、廣安門、大前門……曆史上,大多數的城池都有官府構築軍事防禦城牆與城門,武漢亦然。因此,武漢不僅山多、湖多、橋多,“門”也多,大都集中于武昌與漢口。

武昌在武漢三鎮中曆史最悠久,有1700多年。明代的武昌裏巷阡陌,衙署叢集,府學、貢院、文廟遍布。明洪武年間(1371年)武昌就有九道“門”:大東門、小東門、竹牌門、新南門、望澤門、平湖門、保安門、草埠門、漢陽門。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重修武昌城,大東門改名賓陽門,新南門改名中和門,辛亥革命改名起義門,望澤門改名望山門,竹牌門改名文昌門,草埠門改名武勝門,小東門改名忠孝門。清光緒年間1906年,湖廣總督張之洞于中和門、賓陽門間建通湘門、以通湖南。而今大多數的“門”已蕩然無存,惟起義門、大東門、小東門、漢陽門依然存在。爲紀念武昌首義70周年,武漢市政府重建了起義門,并辟建了肅穆的園林 。

而隻有500多年曆史的漢口算是後起之秀了。漢口形成于明代成化年間漢水改道時,當時還是與武昌隔江相望、與漢陽連爲一體的荒洲。明朝崇祯年間,爲防止後湖水泛濫,上起硚口,下至一元路,挖土修建了一條堤防。挖土築堤,堤後便形成了一個深溝,被起名爲玉帶河。清朝鹹豐年間爲抵禦太平軍于今中山大道一線構築漢口堡,堡外挖壕溝,開辟玉帶門、居仁門、循禮門、大智門、通濟門等7個堡門。1905年,漢口動工修建東起漢口堤角、西至舵落口的張公堤。自建成之後,後湖十幾萬畝低窪地上升爲陸地,于是漢口城堡失去防水功能。後來,玉帶河漸漸淤塞,清末遂拆除漢口堡改建大馬路,即現今中山大道,将所有的門都拆掉,僅剩循禮門、大智門(漢口火車站)。1991年,新漢口車站開通,大智門作爲重點文物保護,循禮門舊址建地鐵,但依然保持舊循禮門外觀。

大智門成爲重點文物保護,有其獨特曆史淵源。屈辱的1861年,各帝國列強在漢口強行開埠通商,在這裏劃分了許多領地、租界,修建了許多具有西方特色的領事館、銀行等。1897年,湖廣總督張之洞爲振興國民經濟,修建中國第一條貫穿南北的京漢鐵路,1903年修建了“京漢火車站”,俗稱“大智門車站”。新中國成立後,與貨哒尽把Y門車站”合并“漢口車站”。

“京漢火車站”由法國人按西歐建築風格特點設計,百餘年來一直吸引和傾倒無數中外遊人。特别是候車大廳屋面四角,四座2米高、壓倒周圍一片低矮建築的塔堡高聳藍天、氣勢非凡,更顯别具一格,是這個壯觀建築的點睛之筆、全國少有,也是國内現今僅存的近代優秀西式火車站。

“文革”期間,北京紅衛兵“大破四舊”,砸爛了有70多年曆史的“全聚德”,複蓋了“榮寶齋”;勢不可當的一片“砸風”通過竄聯活動很快波及全國。漢口車站是武漢門戶,首先受到“橫掃四舊”沖擊的,就是要砸掉這個西式建築、歐州藝術的靈魂所在的四座塔堡。車站職工怎樣也不願動手,但誰也無法頂住。車站領導一面“堅決支持‘紅衛兵’的革命行動”,一面急急請示上級領導。于是,砸堡的職工開始從靠站台一邊的兩個塔堡用鐵錘慢吞吞錘打敲砸。那塔堡做工考究,外壁鐵鑄而成,即使是野蠻錘砸,也頗費功夫,幾個小時過去沒砸掉一個。“砸爛漢口車站”的“革命行動”震驚了無數武漢人,一時集結圍觀、議論紛紛者成百上千。整整一上午,砸掉了靠站台一邊的兩個塔堡,剩下兩個平秃秃的塔樓。所幸得到上級指示,正面臨街兩個塔堡得以留存。當時,筆者工作在漢口車站。目睹如此瘋狂毀滅、野蠻破壞文化特色的行徑十分氣憤又無可奈何……1998年,我曾撰寫《消逝的樓堡》一文記述這次痛心事件,刊登在12月5日廣州《新快報》上。2015年,筆者拙文《大江之子》也有此描述。

1991年,漢口火車站遷移新址金家墩,京廣鐵路武漢城區老線路全部拆除改建“京廣大道”,鋪設高架輕軌鐵路,這個車站從此稱爲“漢口老火車站”。建築是世界年鑒。漢口車站雖然不再郀I旅客,但它爲鐵路咻敗憞窠ㄔO所作的貢獻不可磨滅。尤其是它的建築藝術和獨特的文化底蘊,在武漢人民心中不可替代、無法割舍!199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将漢口車站列爲省級保護文物并按原有建築風格進行修繕。2001年,漢口“大智門火車站”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武漢市政府再次對它按文物部門意見進行了“整舊如舊”維修,按原貌重新修好了當年被砸掉的兩個塔堡。時隔36年,四個高聳藍天、威視四方的塔堡又恢複了原樣,“大智門”這百年老站的建築藝術和曆史文化将永遠留給武漢和世界的後人!

再說武漢裏份。《左傳》:“裏,居也,二十五家爲裏。”份,武漢方言指小範圍、“湊份子”。裏份裏的小路叫巷子。武漢裏份類似于北京四合院和上海弄堂,是武漢特别是漢口獨特的民居建築形式,見證了武漢這個開埠城市滄桑地域文化。

1861年漢口開埠開埠後不久,域外豪商達貴、洋行雇員等富戶紛紛修建西方低層聯排式的住宅和中國天井式建築的結合體,形成一種中西文化的産物。據《武漢地名志》記載:最早的裏是位于漢口車站路的“三德裏”,1901年建成;1902年建成第二個“德興裏”;與之相連相通還有公德裏、宏偉裏,是漢口繁華地段。據初步調查,最初武漢裏份建築有280多處。随着上世紀90年代城市建設和舊城改造,許多老裏份被拆除。如聞名遐迩的漢正街原有老裏份多達300餘條,現大部拆除新建街道、樓房。車站路原來的如壽裏改建爲如壽裏人家,長清裏、德興裏、寶華裏改建爲長青廣場。

武漢老建築是又一寶貴特色。巴黎一位市長德拉諾埃在《爲了巴黎的榮譽》一書中說:“城市的終極意義就在于其延綿不斷的曆史。”武漢老建築就是武漢“延綿不斷的曆史”。武漢中山大道爲全國中山第一街,武漢市惟一國家級曆史文化街區。2015年底,市政府開始中山大道綜合保護與改造工程,2016年12月28日完工開街。這條百年老街是武漢人民的根和城市名片,承載着武漢乃至全國近代史的印記,見證了漢口百年滄桑:武漢老租界。

租界,是中國近代史上帝國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取得主權國租借地,在租界内擁有行政自治權和領事裁判權。

1845年英國在上海設立第一塊租界,天津是中國租界最多的城市,曾有9國租界,武漢租界僅次天津。1861年漢口開埠,英、法、俄、德、日等列強紛紛在這裏劃分租界、設立銀行、使館,構築别墅、豪宅。江岸,是租界的集中地,多國建築使十裏漢口呈現出一片殖民色彩的國際都市繁華,被譽爲《東方芝加哥城》。1861年英國第一個在漢口設租,範圍在今天的合作路至一元路。緊接着俄、法兩國、于今天洞庭街、黃興路、車站路設租。德國租界在今天的六合路至一元路,日本緊接德國至今天郝夢齡路……這5國租界設立時間最長,此外還有比利時租界。

各國租界裏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建築,如車站路俄國領事館,市政府典型德式風格的德國領事館,沿江大道“巴洛克”建築美國領事館等,是西方歐羅巴呈現在今天凝固的音樂,從而成爲一種寶貴的财富。漢口勝利街南起江漢路、北抵永清街,曾居住着不少外國人,尤以日本軍官爲多。抗戰勝利日本敗走,這條街遂命名“勝利街”。筆者工作單位“武漢鐵路公安處”就在勝利街266號、原“平漢鐵路局”辦公樓。

“平漢鐵路局”辦公樓建于1920年,磚混結構,花崗岩基座,非常堅固。外牆有考究的青磚裝飾花紋。主體樓兩側是羅馬風格的騎樓和拱廊。1993年7月28日,武漢市人民政府列爲“優秀曆史建築”。從騎樓的扇形拱門和安裝着百葉窗的扇形窗戶裏,可以看到對面華麗的羅馬門柱、雕着綠花陽台以及十字轉門的“江漢飯店”。整個建築顯得高雅、肅穆。

時至今日,中山大道那些展現異國情調的南洋大樓、民袠穲@、甲子飯店、漢口總商會、遠東飯店等頂尖優秀曆史老建築;那些飽經滄桑的《四季美》《老通城》《東來順》《亨達利》……等漢口老字號;那些飽蘸風情的《三德裏》《如壽裏》《華中裏》……等漢口老裏份;那些風靡幾代人的三鮮豆皮、湯包大王、桂花湯圓……等等漢口特色小吃;還有那些已經拆去的老城牆、老橋梁……都是老漢口人無法淡忘的曆史記憶。

建于1900年的“黎黃陂路”,可謂漢口百年曆史的濃縮:在這條600米的小街上,包涵了宋慶齡故居、俄國巡捕房舊址、中華基督教信義大樓舊址、美國海軍青年會舊址、基督教青年會漢口會所舊址、漢口首善堂舊址,以及1910年由美、俄、英、法、德等國共同集資興建的萬國醫院舊址等十七處古建築,寫盡了曆史的滄桑,江岸區政府将這裏辟作街頭博物館。

從江漢關開始漫步沿江大道,你會發現這片臨江的風水寶地格外不同凡響:連綿排開12幢風格各異的百年老建築,記述着這個“萬國博物館”一段段難忘的曆史。

江漢關,武漢市地标式建築,希臘古典式和歐洲文藝複興時期藝術風格,英國特有的台階式、主樓式、鍾樓式三段一體建築。由英國建築師景明設計,恒紀建築公司承建,1922年動工,1924年落成,爲當時最高建築。占地1400平方米,高約40米,鍾樓頂端高出地面83.8米。1924年開始,鍾樓奏響《威斯敏斯特》序曲。威斯敏斯特,位于英國倫敦威斯敏斯特區金碧輝煌、美輪美奂英國大教堂、英國哥特式建築奇葩、世界上最巍峨壯麗的教堂之一。高聳入雲的大本鍾樓14噸重的洪鍾報時發出深沉的鳴響,就是《威斯敏斯特》曲,1794年英國著名作曲家克洛茲設計,也成爲英國皇家名曲和世界流行音樂。上海江海關大樓、廣州粵海關大樓等曾使用此曲。1966年文革期間,江漢關曾改奏《東方紅》,1987年恢複《威斯敏斯特》報時至今。

海關是主權國家在邊界執行進出國境的法令、監督貨摺⒄魇贞P稅和查禁走私等職責的行政機關。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江漢關改名武漢關,列爲優秀曆史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清銀行大樓,景明洋行設計、古典主義建築,麻石台階,中部柱廊、上部厚檐,樓高24米、4層,鋼混結構,1921年建成,漢協盛營造廠承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花期銀行,景明洋行設計、古典主義建築,左右對稱、比例嚴謹,門鬥突出、愛奧尼克柱列,魏清記營造承建,樓高29米多,5層鋼混結構,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彙豐銀行,景明洋行設計、古典主義建築,花崗岩外牆,愛奧尼克柱列,莊重雄偉,1917年建、漢協盛營造廠承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中國光大銀行武漢分行地。

新泰大樓,景明洋行設計、古典主義建築,永茂昌營造廠建造,1924年建成。5層鋼混、愛奧尼附柱、側方壁柱。

美國領事館,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現爲武漢人才市場。漫步不單是遊覽休閑,更是閱曆提升……

武漢碼頭。武漢九省通衢、水陸交通可達海外諸國,是長江上的一顆明珠,因而碼頭也應叨遗c武漢興衰息息相關。據記載:1863年英國寶順洋行在漢口天津路建寶順棧五碼頭,爲漢口港第一座輪船碼頭。此後建有水碼頭243個,碼頭工人5萬多,武漢迅速成爲近代中國最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之一。著名的碼頭有粵漢碼頭、江漢關碼頭、集家嘴碼頭、中華門碼頭、漢陽門碼頭、徐家棚碼頭等。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武漢碼頭航咭廊环笔ⅲ辆攀甏崾荜懧贰⒑娇昭该桶l展制約,長江航摺⒋a頭作業輝煌不再。2004年,武漢首次與港合資建武漢陽邏集裝箱現代深水碼頭,豐水期可通萬噸巨輪。

武漢宗教、寺廟也是獨特地域文化之一。最有名的歸元寺、寶通寺、蓮溪寺、古德寺號稱武漢佛教四大叢林。此外,還有長春觀、天主堂、崇真堂、榮光堂、清真寺等。長春觀爲道教著名十方叢林之一、曆代道教活動場所,以創始人丘處機道號“長春子”命名。崇真堂由倫敦會傳教士楊格非于1864年興建,是武漢現存最古老的基督教堂。

坐落于漢陽翠微路的歸元寺建于同治三年(1864年)、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歸元”得名于佛經“歸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門”之意,有“天下祈福最靈寺”之稱。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佛教寺院,湖北省佛教協會和武漢市佛教協會的所在地,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1983年國務院列爲漢族地區佛教中國重點寺院。

歸元寺南院羅漢堂始建于清道光年間,鹹豐二年(1852)毀于兵災,光緒二十一年(1895)重建,1902年完成。五百羅漢堂最具代表性,爲佛教塑像精華。民間曾有傳說:上有寶光(成都),下有西園(蘇州),北有碧雲(北京),中有歸元(武漢),曆來香火鼎盛。

歸元禅寺有殿舍200餘間,由北院、中院和南院三個各具特色的庭院組成,擁有藏經閣、大雄寶殿、羅漢堂三組主要建築,占地面積17500多平方米。北院五開間樓閣式藏經樓高約25米,頂爲大脊,魚角搬爪,翹栱飛檐、金碧輝煌,珍藏更是豐富而聲震佛門。

寶通寺始建于南朝劉宋年間(420-479),位于著名的武昌洪山南麓,至今已有1600餘年曆史,國務院列“漢地全國重點佛教寺院”、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豐富的佛教文化底蘊和深厚的傳統文化内涵。元代(1280一1291年),建洪山寶塔,塔高7層,巍峨壯觀。景點有放生池、聖僧橋、東西廳、大雄寶殿、玉佛殿、經堂、禅堂等建築爲三楚第一佛地。後山辟有菜園,據稱正宗的“洪山菜苔”就産自這裏。

蓮溪寺位于武昌蟠龍山,建于元末明初,武漢唯一佛教“女袇擦謀"”尼姑庵,著名佛學教育基地。老山門黃色門額上镌刻着道明和尚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書寫“蓮溪寺”鎏金大字,占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寺院共分東祖堂,西禅堂,中彌陀殿、大雄寶殿,至藏經樓。漢傳佛教大都開戒過午不食,蓮溪寺每日天亮早齋,11時午齋,而後不再進食。“文革”期間寺院被占用,1978年恢複佛教活動。

座落于黃浦路附近的古德寺清光緒三年(1877年)由隆希創建,初名古德茅蓬,1914至1919年間由主持昌宏先後兩次擴建,改名古德寺,取“心性好古,普度以德”之意,中華民國第一任副總統、第二任大總統黎元洪題寫匾名。寺院占地面積近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近8000平方米。建築特點混合了歐亞宗教建築的特色,融大乘、小乘和藏密三大佛教流派于一身。核心建築圓通寶殿哂昧斯帕_馬建築的結構,内外牆之間的回形步廊和許多方柱,立面牆上的圓窗和長窗是基督教堂的建築樣式。以南傳佛教的群塔型建築爲主,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特别是漢傳佛教的建築特點,同時還吸收了古希臘、哥特及伊斯蘭的建築風格精華,将不同藝術風格的多元建築形制、元素集于一身而成就“圓通寶殿”,在國内獨一無二。外觀上,圓通殿看起來就像一個哥特教堂,回廊立柱上有尖拱,尖拱之上是三個一大兩小圈形窗,大窗采用圓圈花紋,小窗則爲中國民間八卦紋。寶殿呈單層正方形。1000多平米,内空高16米,可容百人。 九座佛塔的塔刹,既像風向标又像十字架,在中國塔文化中獨樹一幟,在東南亞也有較大影響。有“佛教勝地一大奇景”“漢傳佛寺第一奇觀”之稱,具有很高的建築、文化和曆史價值。

古德寺内主要建築還有四面佛、天王殿等。具有東南亞風格四面佛立于天王殿與圓通寶殿之間院中。1997年,香港實業家、多米尼加籍華人張紫珊女士出巨資從泰國請到古德寺。四面佛爲小乘佛教供奉的諸佛之一,亦稱四面神,神的四面分别代表慈悲、仁愛、博愛和公正。因法力無邊,殿堂内不能供奉,唯蒼穹才能作其大殿故立于院中。

天王大殿供奉四大天王和彌勒佛,爲徽式建築。此外,還有禅堂、上客堂、齋堂、觀音堂、客堂、普同塔、住持覺幻舍等。1956年計量1.7萬餘平方米。

1959年,武漢市政府将古德寺列爲市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列入江岸十大景觀;2013年,古德寺作爲近現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築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革”期間,古德寺被關閉,佛像被毀,先後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二〇一部隊和市公安局管教所進駐。1974年,武漢市革命委員會将古德寺土地與房屋列歸武漢照相機廠使用。

1986年,武漢市政府決定武漢照相機廠将原屬古德寺用地及建築歸還古德寺。

1996年,武漢市佛教協會演順法師率尼械茏舆M住古德寺重新對外開放。

2001年,武漢市宗教局和佛協組織古德寺内法師、專家前往緬甸阿難陀寺參訪。2005年,武漢市政府對圓通寶殿進行了全面整體修複,恢複原貌。

古德寺對于筆者來說,具有極親切的回憶。1957年筆者進入武漢市十三中學讀書,與古德寺相毗鄰。閑時、課餘常常到那裏參觀、遊覽,高大的喬木、别具一格的建築,尤其是高10多米、相當于幾層樓高的四大天王留下極爲深刻的影響。拙文《星星閃亮》中一段描寫“1958年一個夏夜,我在黃浦中學一年級走廊窗口,仰望天空閃亮着的無數星星,等待不遠處寺廟鍾響,準備排練節目。“噹…噹…噹…”渾圓的鍾聲響了,我向排練教室走去……”文中“不遠處寺廟”即此古德寺。少年的筆者喜歡唱歌,華僑陳福成同學慷慨輔導我練習發聲、咬字、口形……60年彈指一揮過去了!武漢市作爲中部特大城市,更加凸顯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與魅力。

“大氣、精緻、甯靜、開敞、簡潔”的漢口江灘,是文化武漢新的亮點。總面積160萬平方米、8倍于上海外灘的中國最大城市廣場,伴随着萬裏長江而建,與沿江大道、“萬國博物館”毗鄰;與黃鶴樓、長江大橋相望、長江二橋相鄰;著名的粵漢碼頭建毛主席題詞的抗洪紀念碑。2002年10月江灘正式開放,10萬市民競相湧入……

最初,這裏曾垃圾場、瓦礫和違章建築。2000年,武漢市政府開始整治江灘、辟建江灘公園、當時稱“武漢外灘”。外灘一詞起源于1843年西方殖民者在上海黃浦江灘地修築的馬路即“外灘”。有識之士認爲武漢應該有自己的特色和名稱,“漢口江灘”應叨H缃瘢@裏已是武漢著名的遊覽勝地與名片。

從長江二橋到二七長江大橋,爲漢口江灘二期工程,将比前期更勝一籌:就在筆者曾經居住50餘年的二七片,武漢市政府将重點打造“漢口濱江國際商務區”。 在武漢曆史沉澱的老城區,聳起武漢新的、最高地标建築和摩天大廈,集中發展商業、金融、信息、旅遊、文化創意等現代社會事業,成爲武漢市最耀眼的世界級名片。

同時,武漢市政府還将以江漢朝宗的長江、漢水交彙的南岸嘴爲圓心,打造半徑3.5公裏的“長江主軸遠景”:覆蓋兩江、四岸三鎮曆史文化區域。建設世界級“曆史之城”“當代之城”“未來之城”、構築世界典範。

2017年1月22日,在武漢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上,根據中央“在長江流域,武漢要成爲長江經濟帶的脊梁,發展核心引領作用;在中部地區,武漢要成爲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在全國,武漢要成爲國家中心城市;在全球,要成爲世界城市發展中的亮點城市”的要求,武漢市委提出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生态化大武漢,在谌家矶地區建設“長江新城”,遠期規劃500平方公裏,再造一個新武漢。那時,延續千年的武漢“三鎮”曆史将改寫,龜蛇八橋連四鎮,琴台知音遍寰中。白雲黃鶴将飛得更高、更遠……

那是4000万年前的燕山运动,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唐古拉山脉;强烈的喜马拉雅运动又形成漫长的海陆大变迁,从而孕育了一泻千里的滚滚长江。当那汪洋恣肆的浩浩长江滚滚奔腾至广袤的江汉平原,与发源于陕西汉中宁强县的汉水相汇合,继而造就了一处千古奇观:展现“两江分三地”的奇特都市,这就是我的家乡武汉。

据史料记载:公元223 年三国孙权将东吴政治中心迁至鄂州,寓意“以武而昌”改名为“武昌”,距今已有1790多年的历史。1954年,位于汉口北盘龙城的发现,又将武汉历史推前3500多年,比北京早400余年、比西安早500多年、比广州早1500多年,这就是武汉的历史。

武汉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早在唐代王仙芝、元末陈友谅、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清代洪秀全等志士仁人都曾在武汉建功立业。至今,长江大桥武昌桥头下还有陈友谅墓。近代,辛亥革命在武昌首举义旗,从而埋葬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更是在这里创建了光辉的革命业绩。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等开国领袖都曾在这里留下了光辉足迹。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北伐革命和武汉国民政府建立,“八七”会议、武汉会战等,都在中国革命史册上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辉而永世彪炳中华史册。

1911年10月10日,首义革命在武昌爆发,于汉口江岸这片红色的沃土上撒满了革命志士的鲜血。那是2000余名将士的生命啊,留在了刘家庙(现二七路)、大智门(现车站路)一带。战时红十字会将这些烈士遗骸分六座大墓冢合葬,即汉口著名的俗称“六大堆”。至今球场街、前进路等处建有辛亥革命烈士陵园。

2011年,武汉市政府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在武昌阅马场和首义南轴线上新建“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孙中山先生铜像组成新的文化符号。博物馆包括一个大厅、五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展厅,并集展览、文物收藏、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于一身。博物馆气势恢宏,在以辛亥革命为主题的所有博物馆中规模最大、展览技术最佳、再现场景最丰富。建筑上以其独特的轮廓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的内涵,高台大屋顶展示了中国建筑“双屋顶”“挑檐”的特点;升起的外墙意味“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而红色的外墙和黑色基础则形成“革命”与“黑暗”的强烈对比。

二七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它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

1923年2月2日,京汉铁路总工会从郑州迁至汉口江岸。2月4日,三万多京汉铁路工人举行震惊世界的大罢工。2月6日,反动军阀血腥镇压和屠杀铁路工人。共产党员、江岸分工会委员长林祥谦被捆绑在江岸车站电线杆上,他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壮烈牺牲,年仅31岁。

1953年,湖北省、武汉市政府和铁路部门共同筹建二七纪念馆和纪念碑,在宣判当年京汉铁路局局长赵继贤死刑之地选址,1955年破土动工,1958年正式落成。纪念碑高12.6米,顶端为中国共产党党徽,碑身呈方柱形,用280块花岗岩砌成,碑身正面镌刻着由毛主席亲自题写的“二七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1963年对外开放。

1987年,在江岸解放大道徐州新村街口,新建了武汉二七纪念馆。馆内陈列厅分七部分详细介绍了“二七”革命斗争的全过程;陈列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当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字、文章与画作。

纪念馆广场中央,矗立着新落成的“二七烈士纪念碑”。碑高27米,正面汉白玉大理石镌刻着毛主席题写的“二七烈士纪念碑”7个镏金大字;基座为钢轨造型,正面是钴铜汽笛浮雕。碑顶端是取自一级文物的江岸京汉铁路工会会徽图案:锻铜大鹏飞轮。今天的武汉二七纪念馆已成为全国和世界各国友好人士瞻仰二七革命斗争的重要场所。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武汉二七纪念馆我“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湖北省列文物保护单位。

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汉口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毛泽东、陆定一、邓小平等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和结束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决定发动湘、鄂、赣、粤等省农民的秋收起义……

如今,在长江、汉水交汇处耸起的这座现代大都市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旅游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水桥景观享誉全球。武汉又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传说中楚人是楚王、火神祝融的后裔,楚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屈原就出生在湖北……1986 年,国务院批准武汉为“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武汉,历史上素有的九省通衢之地现在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高铁网辐射大半中国,53条国际直航直通全球四大洲。拥有的高校仅次于北京、在校大学生达百万以上,武汉又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科教中心。

江汉朝宗,是依托长江、汉水两江四岸打造成武汉独一无二的“水陆一体”旅游景区。包括长江大桥、长江二桥、中山大道、胜利街、洞庭街、汉正街、月湖桥、古琴台、鹦鹉洲大桥、解放路、和平大道等,面积12.71平方公里。拥有黄鹤楼、晴川阁、老租界、农讲所、琴台大剧院、归元寺、南岸嘴、江滩、龙王庙、博物馆、龟蛇二山等景点37处;长江大桥等10余座桥梁;黎黄陂路、吉庆街、户部巷等10余条旅游街区;八七会址、二七纪念碑等历史遗址近百处等多种类型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景点,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城市景区。

武汉独特之处首屈一指是武汉的山。

山,厚重高深、伟岸挺拔,历来为人们喜爱与崇拜。武汉第一山当指矗立于滚滚长江与悠悠汉水交汇处的汉阳龟山。据专家考证,约1.5—1亿年间的一次地壳运动使武汉地区陆地隆起,形成东西走向的龟山、蛇山、磨山、洪山、元宝山、珞珈山、南望山、喻家山、马鞍山、九峰山、扁担山、梅子山、马龙山、大军山、铁锦山、鱼尾山等大小山脉70余座,最有名的就是龟蛇二山,是武汉的名片。

龟山海拔90米,左临长江、右带汉水,形成贯通武汉三镇风水气脉的三角带即著名的“南岸嘴”,地形得天独厚。龟山与蛇山隔江相望,气势雄伟、巍峨壮观。毛主席豪气诗篇咏此“龟蛇锁大江”,是武汉的点睛之笔。据称,武汉市政府早有意开发此地,曾广泛征集方案,但生怕弄巧成拙、始终难以定夺。1985年,笔者曾投稿《长江日报》建言在此兴建“中国长江水晶宫”、打造水上城市世界……

龟山原名大别山,后东吴大将鲁肃衣冠冢在此,遂改称鲁山,明时湖北巡抚王俭改名龟山。有名胜古迹几十处。如禹王宫、鄂王庙、关王庙、桃花夫人庙、太平兴国寺、罗汉寺、鲁肃墓、楚波亭、朝宗亭、关羽遗迹洗马洞、磨刀石、磨崖石刻等。但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遗迹已不复存在。龟山腰还建有向警予烈士陵园和红色战士公墓。龟山顶是观赏长江的最佳处,这里矗立着我国第一座现代化旅游电视塔——湖北广播电视塔。塔楼可鸟瞰江城全景,旋转餐厅可环视三镇全貌。著名辞赋家侯铭先生曾咏《龟山赋》:“华夏名崮,齐鲁龟山。望泰岳而临苏野,续蒙脉而接湖源。”“泽渺渺而弄碧,草萋萋以覆洲。”“清泉叮咚,飞瀑流霰。古柏危耸,嘉树参天。”……

龟山东麓禹功矶传说是大禹治水成功之处,建有禹王庙,后被毁坏。1983年在此修葺了古色古香的晴川阁,与对岸的黄鹤楼遥遥相望。是武汉唯一临江而立的“三楚胜地,千古巨观”“楚天第一名楼”。

龟山西麓的月湖之滨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的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是中国音乐文化古迹、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市文物旅游景观之一,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称,它记叙着一个千古相传的悲怆故事。

相传,楚国读书人伯牙天资聪颖、 极善鼓琴。一次乘船沿江而下,途经汉阳突遇狂风暴雨停舟龟山脚下。待雨过天晴、心旷神怡而鼓琴咏志。相传楚国汉阳人钟子期,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闻伯牙鼓琴而遂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伯牙叹曰:“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遂焚香燃烛,与子期结为兄弟,并约来年中秋于此地相会。不料第二年子期仙逝,知音好友阴阳相隔。伯牙在子期坟前抚琴而哭,尽心弹奏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以刀断弦、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言毕琴击祭台,琴破弦绝。 后人感其义德,于断琴之筑一琴台,用以纪念。伯牙此创的《高山流水》,与楚汉时期《十面埋伏》、汉文姬《胡笳十八拍》和创作人不明的《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汉宫秋月》《阳春白雪》等,为中国古典十大名曲。1977年8月20日,美国发射的两艘“航行者”太空飞船,携带了一张喷金铜唱片,唱片录有二十七段世界名曲,其中代表中国的乐曲就是这首古曲《高山流水》中的《流水》,科学家们希望以此能够遇到地球以外“人类”知音。一首《高山流水》古曲,一处知音琴台建筑,彰显的是楚国人,武汉人历来注重人与人友谊与情感……

与龟山隔江相望的武昌蛇山又名黄鹄山,长约1790米,海拔85米,形如伏蛇,头临大江,尾插闹市,狭长蜿蜒、山势险恶。历代名人崔颢、孟浩然、李白、王维、陆游等先后登临游赏,吟诗作赋,留下“寒花媚幽石,疏林带高阁”“桃桦深处暖云浮,隔树红妆倚翠楼”等诗句。山头建有黄鹤楼、白云阁、落雁轩,景区还有首义纪念碑、胜像宝塔、冰堂、古州城遗址、陈友谅墓等。

珞珈山又称罗迦山,巍峨横亘于东湖之滨,冈峦连绵、山光水色为一胜景。坐落于山西边的武汉大学,建筑富丽、林深茂密,每当樱花盛开、落英缤纷,游人如织,是武汉第一学府。

海拔只有100余米的喻家山已逾亿年,著名的华中科技大学坐落其中而称“喻园”。

南望山海拔139.5米,是武汉地区较高的山脉之一,也有数亿年历史,著名的中国地质大学坐落其中。

九峰山是武汉唯一国家森林公园,以狮子峰、黄柏峰为中心,四周环绕大王峰、纱帽峰、顶冠峰、宝盖峰、蚂蚁峰、钵盂峰、象鼻峰,构成一处群山连绵、峰回路转优美而幽静的自然景观。

湖,是武汉又一特色。湖北是千湖之省,武汉是百湖之市,山脉与湖水构成了武汉山水城市的最大特点,大大小小之湖泊星罗棋布:以东湖为首,南湖、北湖、月湖、晒湖、沙湖、后湖、东西湖、西北湖、墨水湖、莲花湖、菱角湖构成一个梦幻般的斑斓之城……

东湖,是镶嵌于武汉之东的一颗璀璨明珠。前唐时期福建有诗僧释惠标《咏水》诗中这样咏湖:“舟如空里泛,人似镜中行。”东湖就是如此一座“空中泛舟、镜里行走”、博大而神奇的湖泊。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说:“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倘若杭州没有西湖,那便不可想象。武汉如果没有东湖,则美色减半。

东湖波光浩渺、水天一色,景区面积约87平方公里,湖水面积约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5倍多,为全国最大城中湖。有外地游客乍到东湖失声道:“哇塞!这是大海么?”湖岸蜿蜒曲折。湖南岸层峦叠翠,山拥水抱;湖东、湖西面丘陵起伏;湖北面地势平坦,兼有东湖的浩淼和西湖的秀丽。湖西岸有听涛轩、荷风桥,桥北面环水小岛建有“行吟阁”,一座三层绿瓦圆柱的方形阁式建筑,由郭沫若题写“行吟阁”三字,阁名取自《楚辞·渔父》“行吟泽畔”。阁前有屈原立像,像高3.6米,屈原昂首视天,举步欲行,仿佛正漫步湖滨,高诵《天问》。1954年,老一辈革命家朱德为东湖题词“东湖暂让西湖好,将来定比西湖强”,从而让世界瞩目。1979年叶剑英同志视察东湖也题词:“泽畔行吟放屈原,为伊太息有婵娟。行廉志洁泥无滓,一读骚经一肃然”。

桥,又是武汉极为亮丽的名片。自从有了人类,跨水凌空、连接彼此的桥不仅是不可缺少的社会设施,更是人们抒发情感、寄托胸怀的景物。因而,说到桥人们会立刻想起中国古代西湖断桥、银河鹊桥的神话故事,将人们带到那个凄美的神韵之中。元代马致远一首《天净沙》“小桥 流水 人家”,又是多少年来以桥为中心,给人们勾勒出一幅远行天涯之愁的素雅意境,古往今来一直受到众多骚人墨客的无尽欣赏。而周邦彦《玉楼春》中“当时相侯赤栏桥,今日独寻黄叶路”、李白《忆秦娥》中“年年柳色,灞桥伤别”……无不都是借桥抒发人们胸中各种各样的情感。俱往矣!毛主席《水调歌头》咏武汉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恢宏气势与深远内涵远远超越历代所有咏桥诗篇。

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建成通车,是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市标志性建筑。大桥于1955年9月动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全长约1670米,上层为公路桥、现107国道,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桥身共有8墩9孔,孔跨度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

据记载,1950年铁道部便成立了铁道桥梁委员会和武汉长江大桥测量钻探队及设计组,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任专家组组长。1953年4月1日,周总理批准成立武汉大桥工程局即现在的中铁大桥局集团,负责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与施工。苏联派遣了以著名桥梁专家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为首的专家工作组一行28人来华进行技术援助。建设中桥墩采用西林建议的“管柱钻孔法”。后苏联专家撤走,茅以升负责全部建桥工作。

作为武汉长江大桥的配套工程,1954年率先兴建了汉水铁路桥,1955年建成了汉水公路桥即“江汉桥”。1957年9月25日,武汉长江大桥全部完工。10月1日,中国发行了《武汉长江大桥》一套两枚纪念邮票,1957年10月15日,五万武汉市民在武汉长江大桥庆祝了大桥落成通车典礼。2013年5月3日,武汉长江大桥入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细数武汉桥梁则洋洋大观。据记载:从最早的、但已消失却命名十分有趣的“迎春桥”,到长江大桥、江汉桥、江汉二桥、积玉桥、解放桥、三眼桥……统计在册有391座。如汉阳的东月湖桥、西月湖桥、高公桥、西门桥、金石桥、板子桥、一字桥、品字桥等10多座;武昌的白洋桥、紫阳桥、解放桥、积玉桥、新桥、丁字桥等30多座;汉口有大硚口桥、小硚口桥、三元桥、六渡桥,花桥等近40座。 目前,长江、汉水已建和在建桥梁15座:汉水江汉桥、汉水铁桥、江汉二桥、月湖桥(江汉三桥)、长丰桥(江汉四桥)、晴川彩虹桥(江汉五桥)、黄金桥(江汉六桥)。长江江面已屹立着八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二桥、武汉长江三桥(白沙洲大桥)、军山长江大桥、阳逻长江大桥、天兴洲长江大桥、二七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如此众多的桥梁为我的武汉增添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

武汉又是当之无愧的桥都。在中国建成世界级大桥中,百分之八十均由武汉中铁大桥局建造。60余年来,武汉中铁大桥局共建设斜拉桥、悬索桥、拱桥等2600余座,2017年武汉获评世界“设计之都”。

武汉又一特点就是“门”多。说到“门”,人们自然想到的是天下第一门:北京“天安门”以及地安门、广安门、大前门……历史上,大多数的城池都有官府构筑军事防御城墙与城门,武汉亦然。因此,武汉不仅山多、湖多、桥多,“门”也多,大都集中于武昌与汉口。

武昌在武汉三镇中历史最悠久,有1700多年。明代的武昌里巷阡陌,衙署丛集,府学、贡院、文庙遍布。明洪武年间(1371年)武昌就有九道“门”:大东门、小东门、竹牌门、新南门、望泽门、平湖门、保安门、草埠门、汉阳门。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重修武昌城,大东门改名宾阳门,新南门改名中和门,辛亥革命改名起义门,望泽门改名望山门,竹牌门改名文昌门,草埠门改名武胜门,小东门改名忠孝门。清光绪年间1906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于中和门、宾阳门间建通湘门、以通湖南。而今大多数的“门”已荡然无存,惟起义门、大东门、小东门、汉阳门依然存在。为纪念武昌首义70周年,武汉市政府重建了起义门,并辟建了肃穆的园林 。

而只有500多年历史的汉口算是后起之秀了。汉口形成于明代成化年间汉水改道时,当时还是与武昌隔江相望、与汉阳连为一体的荒洲。明朝崇祯年间,为防止后湖水泛滥,上起硚口,下至一元路,挖土修建了一条堤防。挖土筑堤,堤后便形成了一个深沟,被起名为玉带河。清朝咸丰年间为抵御太平军于今中山大道一线构筑汉口堡,堡外挖壕沟,开辟玉带门、居仁门、循礼门、大智门、通济门等7个堡门。1905年,汉口动工修建东起汉口堤角、西至舵落口的张公堤。自建成之后,后湖十几万亩低洼地上升为陆地,于是汉口城堡失去防水功能。后来,玉带河渐渐淤塞,清末遂拆除汉口堡改建大马路,即现今中山大道,将所有的门都拆掉,仅剩循礼门、大智门(汉口火车站)。1991年,新汉口车站开通,大智门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循礼门旧址建地铁,但依然保持旧循礼门外观。

大智门成为重点文物保护,有其独特历史渊源。屈辱的1861年,各帝国列强在汉口强行开埠通商,在这里划分了许多领地、租界,修建了许多具有西方特色的领事馆、银行等。1897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为振兴国民经济,修建中国第一条贯穿南北的京汉铁路,1903年修建了“京汉火车站”,俗称“大智门车站”。新中国成立后,与货运站“循礼门车站”合并“汉口车站”。

“京汉火车站”由法国人按西欧建筑风格特点设计,百余年来一直吸引和倾倒无数中外游人。特别是候车大厅屋面四角,四座2米高、压倒周围一片低矮建筑的塔堡高耸蓝天、气势非凡,更显别具一格,是这个壮观建筑的点睛之笔、全国少有,也是国内现今仅存的近代优秀西式火车站。

“文革”期间,北京红卫兵“大破四旧”,砸烂了有70多年历史的“全聚德”,复盖了“荣宝斋”;势不可当的一片“砸风”通过窜联活动很快波及全国。汉口车站是武汉门户,首先受到“横扫四旧”冲击的,就是要砸掉这个西式建筑、欧州艺术的灵魂所在的四座塔堡。车站职工怎样也不愿动手,但谁也无法顶住。车站领导一面“坚决支持‘红卫兵’的革命行动”,一面急急请示上级领导。于是,砸堡的职工开始从靠站台一边的两个塔堡用铁锤慢吞吞锤打敲砸。那塔堡做工考究,外壁铁铸而成,即使是野蛮锤砸,也颇费功夫,几个小时过去没砸掉一个。“砸烂汉口车站”的“革命行动”震惊了无数武汉人,一时集结围观、议论纷纷者成百上千。整整一上午,砸掉了靠站台一边的两个塔堡,剩下两个平秃秃的塔楼。所幸得到上级指示,正面临街两个塔堡得以留存。当时,笔者工作在汉口车站。目睹如此疯狂毁灭、野蛮破坏文化特色的行径十分气愤又无可奈何……1998年,我曾撰写《消逝的楼堡》一文记述这次痛心事件,刊登在12月5日广州《新快报》上。2015年,笔者拙文《大江之子》也有此描述。

1991年,汉口火车站迁移新址金家墩,京广铁路武汉城区老线路全部拆除改建“京广大道”,铺设高架轻轨铁路,这个车站从此称为“汉口老火车站”。建筑是世界年鉴。汉口车站虽然不再运营旅客,但它为铁路运输、为国民建设所作的贡献不可磨灭。尤其是它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在武汉人民心中不可替代、无法割舍!199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将汉口车站列为省级保护文物并按原有建筑风格进行修缮。2001年,汉口“大智门火车站”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武汉市政府再次对它按文物部门意见进行了“整旧如旧”维修,按原貌重新修好了当年被砸掉的两个塔堡。时隔36年,四个高耸蓝天、威视四方的塔堡又恢复了原样,“大智门”这百年老站的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将永远留给武汉和世界的后人!

再说武汉里份。《左传》:“里,居也,二十五家为里。”份,武汉方言指小范围、“凑份子”。里份里的小路叫巷子。武汉里份类似于北京四合院和上海弄堂,是武汉特别是汉口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见证了武汉这个开埠城市沧桑地域文化。

1861年汉口开埠开埠后不久,域外豪商达贵、洋行雇员等富户纷纷修建西方低层联排式的住宅和中国天井式建筑的结合体,形成一种中西文化的产物。据《武汉地名志》记载:最早的里是位于汉口车站路的“三德里”,1901年建成;1902年建成第二个“德兴里”;与之相连相通还有公德里、宏伟里,是汉口繁华地段。据初步调查,最初武汉里份建筑有280多处。随着上世纪90年代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许多老里份被拆除。如闻名遐迩的汉正街原有老里份多达300余条,现大部拆除新建街道、楼房。车站路原来的如寿里改建为如寿里人家,长清里、德兴里、宝华里改建为长青广场。

武汉老建筑是又一宝贵特色。巴黎一位市长德拉诺埃在《为了巴黎的荣誉》一书中说:“城市的终极意义就在于其延绵不断的历史。”武汉老建筑就是武汉“延绵不断的历史”。武汉中山大道为全国中山第一街,武汉市惟一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2015年底,市政府开始中山大道综合保护与改造工程,2016年12月28日完工开街。这条百年老街是武汉人民的根和城市名片,承载着武汉乃至全国近代史的印记,见证了汉口百年沧桑:武汉老租界。

租界,是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主权国租借地,在租界内拥有行政自治权和领事裁判权。

1845年英国在上海设立第一块租界,天津是中国租界最多的城市,曾有9国租界,武汉租界仅次天津。1861年汉口开埠,英、法、俄、德、日等列强纷纷在这里划分租界、设立银行、使馆,构筑别墅、豪宅。江岸,是租界的集中地,多国建筑使十里汉口呈现出一片殖民色彩的国际都市繁华,被誉为《东方芝加哥城》。1861年英国第一个在汉口设租,范围在今天的合作路至一元路。紧接着俄、法两国、于今天洞庭街、黄兴路、车站路设租。德国租界在今天的六合路至一元路,日本紧接德国至今天郝梦龄路……这5国租界设立时间最长,此外还有比利时租界。

各国租界里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建筑,如车站路俄国领事馆,市政府典型德式风格的德国领事馆,沿江大道“巴洛克”建筑美国领事馆等,是西方欧罗巴呈现在今天凝固的音乐,从而成为一种宝贵的财富。汉口胜利街南起江汉路、北抵永清街,曾居住着不少外国人,尤以日本军官为多。抗战胜利日本败走,这条街遂命名“胜利街”。笔者工作单位“武汉铁路公安处”就在胜利街266号、原“平汉铁路局”办公楼。

“平汉铁路局”办公楼建于1920年,砖混结构,花岗岩基座,非常坚固。外墙有考究的青砖装饰花纹。主体楼两侧是罗马风格的骑楼和拱廊。1993年7月28日,武汉市人民政府列为“优秀历史建筑”。从骑楼的扇形拱门和安装着百叶窗的扇形窗户里,可以看到对面华丽的罗马门柱、雕着绿花阳台以及十字转门的“江汉饭店”。整个建筑显得高雅、肃穆。

时至今日,中山大道那些展现异国情调的南洋大楼、民众乐园、甲子饭店、汉口总商会、远东饭店等顶尖优秀历史老建筑;那些饱经沧桑的《四季美》《老通城》《东来顺》《亨达利》……等汉口老字号;那些饱蘸风情的《三德里》《如寿里》《华中里》……等汉口老里份;那些风靡几代人的三鲜豆皮、汤包大王、桂花汤圆……等等汉口特色小吃;还有那些已经拆去的老城墙、老桥梁……都是老汉口人无法淡忘的历史记忆。

建于1900年的“黎黄陂路”,可谓汉口百年历史的浓缩:在这条600米的小街上,包涵了宋庆龄故居、俄国巡捕房旧址、中华基督教信义大楼旧址、美国海军青年会旧址、基督教青年会汉口会所旧址、汉口首善堂旧址,以及1910年由美、俄、英、法、德等国共同集资兴建的万国医院旧址等十七处古建筑,写尽了历史的沧桑,江岸区政府将这里辟作街头博物馆。

从江汉关开始漫步沿江大道,你会发现这片临江的风水宝地格外不同凡响:连绵排开12幢风格各异的百年老建筑,记述着这个“万国博物馆”一段段难忘的历史。

江汉关,武汉市地标式建筑,希腊古典式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风格,英国特有的台阶式、主楼式、钟楼式三段一体建筑。由英国建筑师景明设计,恒纪建筑公司承建,1922年动工,1924年落成,为当时最高建筑。占地1400平方米,高约40米,钟楼顶端高出地面83.8米。1924年开始,钟楼奏响《威斯敏斯特》序曲。威斯敏斯特,位于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区金碧辉煌、美轮美奂英国大教堂、英国哥特式建筑奇葩、世界上最巍峨壮丽的教堂之一。高耸入云的大本钟楼14吨重的洪钟报时发出深沉的鸣响,就是《威斯敏斯特》曲,1794年英国著名作曲家克洛兹设计,也成为英国皇家名曲和世界流行音乐。上海江海关大楼、广州粤海关大楼等曾使用此曲。1966年文革期间,江汉关曾改奏《东方红》,1987年恢复《威斯敏斯特》报时至今。

海关是主权国家在边界执行进出国境的法令、监督货运、征收关税和查禁走私等职责的行政机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江汉关改名武汉关,列为优秀历史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清银行大楼,景明洋行设计、古典主义建筑,麻石台阶,中部柱廊、上部厚檐,楼高24米、4层,钢混结构,1921年建成,汉协盛营造厂承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期银行,景明洋行设计、古典主义建筑,左右对称、比例严谨,门斗突出、爱奥尼克柱列,魏清记营造承建,楼高29米多,5层钢混结构,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汇丰银行,景明洋行设计、古典主义建筑,花岗岩外墙,爱奥尼克柱列,庄重雄伟,1917年建、汉协盛营造厂承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中国光大银行武汉分行地。

新泰大楼,景明洋行设计、古典主义建筑,永茂昌营造厂建造,1924年建成。5层钢混、爱奥尼附柱、侧方壁柱。

美国领事馆,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武汉人才市场。漫步不单是游览休闲,更是阅历提升……

武汉码头。武汉九省通衢、水陆交通可达海外诸国,是长江上的一颗明珠,因而码头也应运而生,且与武汉兴衰息息相关。据记载:1863年英国宝顺洋行在汉口天津路建宝顺栈五码头,为汉口港第一座轮船码头。此后建有水码头243个,码头工人5万多,武汉迅速成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著名的码头有粤汉码头、江汉关码头、集家嘴码头、中华门码头、汉阳门码头、徐家棚码头等。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武汉码头航运依然繁盛,至九十年代后受陆路、航空迅猛发展制约,长江航运、码头作业辉煌不再。2004年,武汉首次与港合资建武汉阳逻集装箱现代深水码头,丰水期可通万吨巨轮。

武汉宗教、寺庙也是独特地域文化之一。最有名的归元寺、宝通寺、莲溪寺、古德寺号称武汉佛教四大丛林。此外,还有长春观、天主堂、崇真堂、荣光堂、清真寺等。长春观为道教著名十方丛林之一、历代道教活动场所,以创始人丘处机道号“长春子”命名。崇真堂由伦敦会传教士杨格非于1864年兴建,是武汉现存最古老的基督教堂。

坐落于汉阳翠微路的归元寺建于同治三年(1864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归元”得名于佛经“归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门”之意,有“天下祈福最灵寺”之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湖北省佛教协会和武汉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1983年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

归元寺南院罗汉堂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咸丰二年(1852)毁于兵灾,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建,1902年完成。五百罗汉堂最具代表性,为佛教塑像精华。民间曾有传说:上有宝光(成都),下有西园(苏州),北有碧云(北京),中有归元(武汉),历来香火鼎盛。

归元禅寺有殿舍200余间,由北院、中院和南院三个各具特色的庭院组成,拥有藏经阁、大雄宝殿、罗汉堂三组主要建筑,占地面积17500多平方米。北院五开间楼阁式藏经楼高约25米,顶为大脊,鱼角搬爪,翘栱飞檐、金碧辉煌,珍藏更是丰富而声震佛门。

宝通寺始建于南朝刘宋年间(420-479),位于著名的武昌洪山南麓,至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国务院列“汉地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丰富的佛教文化底蕴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元代(1280一1291年),建洪山宝塔,塔高7层,巍峨壮观。景点有放生池、圣僧桥、东西厅、大雄宝殿、玉佛殿、经堂、禅堂等建筑为三楚第一佛地。后山辟有菜园,据称正宗的“洪山菜苔”就产自这里。

莲溪寺位于武昌蟠龙山,建于元末明初,武汉唯一佛教“女众丛林"”尼姑庵,著名佛学教育基地。老山门黄色门额上镌刻着道明和尚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书写“莲溪寺”鎏金大字,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寺院共分东祖堂,西禅堂,中弥陀殿、大雄宝殿,至藏经楼。汉传佛教大都开戒过午不食,莲溪寺每日天亮早斋,11时午斋,而后不再进食。“文革”期间寺院被占用,1978年恢复佛教活动。

座落于黄浦路附近的古德寺清光绪三年(1877年)由隆希创建,初名古德茅蓬,1914至1919年间由主持昌宏先后两次扩建,改名古德寺,取“心性好古,普度以德”之意,中华民国第一任副总统、第二任大总统黎元洪题写匾名。寺院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8000平方米。建筑特点混合了欧亚宗教建筑的特色,融大乘、小乘和藏密三大佛教流派于一身。核心建筑圆通宝殿运用了古罗马建筑的结构,内外墙之间的回形步廊和许多方柱,立面墙上的圆窗和长窗是基督教堂的建筑样式。以南传佛教的群塔型建筑为主,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是汉传佛教的建筑特点,同时还吸收了古希腊、哥特及伊斯兰的建筑风格精华,将不同艺术风格的多元建筑形制、元素集于一身而成就“圆通宝殿”,在国内独一无二。外观上,圆通殿看起来就像一个哥特教堂,回廊立柱上有尖拱,尖拱之上是三个一大两小圈形窗,大窗采用圆圈花纹,小窗则为中国民间八卦纹。宝殿呈单层正方形。1000多平米,内空高16米,可容百人。 九座佛塔的塔刹,既像风向标又像十字架,在中国塔文化中独树一帜,在东南亚也有较大影响。有“佛教胜地一大奇景”“汉传佛寺第一奇观”之称,具有很高的建筑、文化和历史价值。

古德寺内主要建筑还有四面佛、天王殿等。具有东南亚风格四面佛立于天王殿与圆通宝殿之间院中。1997年,香港实业家、多米尼加籍华人张紫珊女士出巨资从泰国请到古德寺。四面佛为小乘佛教供奉的诸佛之一,亦称四面神,神的四面分别代表慈悲、仁爱、博爱和公正。因法力无边,殿堂内不能供奉,唯苍穹才能作其大殿故立于院中。

天王大殿供奉四大天王和弥勒佛,为徽式建筑。此外,还有禅堂、上客堂、斋堂、观音堂、客堂、普同塔、住持觉幻舍等。1956年计量1.7万余平方米。

1959年,武汉市政府将古德寺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入江岸十大景观;2013年,古德寺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革”期间,古德寺被关闭,佛像被毁,先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二〇一部队和市公安局管教所进驻。1974年,武汉市革命委员会将古德寺土地与房屋列归武汉照相机厂使用。

1986年,武汉市政府决定武汉照相机厂将原属古德寺用地及建筑归还古德寺。

1996年,武汉市佛教协会演顺法师率尼众弟子进住古德寺重新对外开放。

2001年,武汉市宗教局和佛协组织古德寺内法师、专家前往缅甸阿难陀寺参访。2005年,武汉市政府对圆通宝殿进行了全面整体修复,恢复原貌。

古德寺对于笔者来说,具有极亲切的回忆。1957年笔者进入武汉市十三中学读书,与古德寺相毗邻。闲时、课余常常到那里参观、游览,高大的乔木、别具一格的建筑,尤其是高10多米、相当于几层楼高的四大天王留下极为深刻的影响。拙文《星星闪亮》中一段描写“1958年一个夏夜,我在黄浦中学一年级走廊窗口,仰望天空闪亮着的无数星星,等待不远处寺庙钟响,准备排练节目。“噹…噹…噹…”浑圆的钟声响了,我向排练教室走去……”文中“不远处寺庙”即此古德寺。少年的笔者喜欢唱歌,华侨陈福成同学慷慨辅导我练习发声、咬字、口形……60年弹指一挥过去了!武汉市作为中部特大城市,更加凸显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与魅力。

“大气、精致、宁静、开敞、简洁”的汉口江滩,是文化武汉新的亮点。总面积160万平方米、8倍于上海外滩的中国最大城市广场,伴随着万里长江而建,与沿江大道、“万国博物馆”毗邻;与黄鹤楼、长江大桥相望、长江二桥相邻;著名的粤汉码头建毛主席题词的抗洪纪念碑。2002年10月江滩正式开放,10万市民竞相涌入……

最初,这里曾垃圾场、瓦砾和违章建筑。2000年,武汉市政府开始整治江滩、辟建江滩公园、当时称“武汉外滩”。外滩一词起源于1843年西方殖民者在上海黄浦江滩地修筑的马路即“外滩”。有识之士认为武汉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和名称,“汉口江滩”应运而生。如今,这里已是武汉著名的游览胜地与名片。

从长江二桥到二七长江大桥,为汉口江滩二期工程,将比前期更胜一筹:就在笔者曾经居住50余年的二七片,武汉市政府将重点打造“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 在武汉历史沉淀的老城区,耸起武汉新的、最高地标建筑和摩天大厦,集中发展商业、金融、信息、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社会事业,成为武汉市最耀眼的世界级名片。

同时,武汉市政府还将以江汉朝宗的长江、汉水交汇的南岸嘴为圆心,打造半径3.5公里的“长江主轴远景”:覆盖两江、四岸三镇历史文化区域。建设世界级“历史之城”“当代之城”“未来之城”、构筑世界典范。

2017年1月22日,在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根据中央“在长江流域,武汉要成为长江经济带的脊梁,发展核心引领作用;在中部地区,武汉要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在全国,武汉要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在全球,要成为世界城市发展中的亮点城市”的要求,武汉市委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在谌家矶地区建设“长江新城”,远期规划500平方公里,再造一个新武汉。那时,延续千年的武汉“三镇”历史将改写,龟蛇八桥连四镇,琴台知音遍寰中。白云黄鹤将飞得更高、更远……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